方 婧,曹 潔
(沈陽市村鎮規劃設計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14)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戰略指導思想。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城市規劃涉及社會各個領域,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使得城市規劃具有較大的施展空間,尤其在具體過程中,城市規劃專業以其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社會利益、環境利益和經濟利益最優化,追求社會公平、公正的行業特點,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社區的概念是一個多學科、多角度的綜合性概念,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內涵。一般而言,社區是指居住于某一特定區域,具有共同利益關系,社會互動并擁有相應的服務體系的一個社會群體,是城市中一個人文和空間復合單元。也就是說,社區是由居民、地域、組織以及社會關系等共同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社會學分析單元。
城市社區作為城市管理單元,依據現行的城市管理體系主要是“街道—居委會”二級。在我國現行的城市管理體系中,城市社區更多地運用在居委會層面。由于居委會是我國城市中最基層的管理單元,在操作中更貼近社區的主體,使大部分的城市選擇社區與居委會相對應。
社區作為地域性的共同體,其性質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組織,但人們往往把它作為基層政權來對待,這種現象是存在著誤區的,是不符合社區建設的宗旨和基本精神的。應該明確社區建設不是基層政權建設,而是和基層政權建設并行的屬于自治性質的建設。作為自治組織,社區應該在組織上有獨立性,在行為上有自主性。為此,社區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權力機構、自己獨立的工作人員。在行為獨立性方面,在接受黨的領導、上級政府的指導、遵守法律和完成公民對國家應盡的義務的前提下,代表社區居民的利益去做社區人民要求它做的任何事情,社區應該有實行自治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社區、建設社區,可以說是建設新型政府與社區合理關系的一個重要舉措,是政府還權于社會的一項重大改革步驟。
城市管理體系為“城市—區—街道—居委會”,相對應的城市規劃編制層次為“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很難解決城市深層次的和具體的問題,對規劃的實施和管理在深度上達不到要求,修建性詳細規劃又因缺少具體實施項目的依據而顯得空洞。因此,控制性詳細規劃更適合以城市社區為單元的規劃編制和管理的需求。
城市社區具有比較完善的地域、成員、共同意識、空間和組織結構。在城市中以城市社區為單元,各單元不僅在地域界限上與相應的街道辦事處行政管轄范圍相一致,與城市中分布的主干道、山體、水體等界面相吻合,并且具有不同的特質。不同的城市社區特點創造出不同的單元風貌和相對應的社區成員空間意識、文化意識、環境景觀意識,使得城市社區組織機構和社區成員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追求和實施認識上更具趨同性,更能體現和諧的含義,而且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方面也更具可操作性。
城市社區(街道)是我國城市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環節,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規模、空間范圍和經濟基礎,使其不僅在關愛社會弱勢群體等方面能發揮組織協調作用,而且在構筑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處理效率與公平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和空間,在社會活動組織和協調中能起到居委會層次的機構沒有的作用。
(1)城市社區中街道辦事處是相應的最高社會管理機構,能代表政府行使城市管理權,具有強大的社會組織和協調能力,可以觸及社會、經濟、環境各個方面,如城管、環衛、計生、衛生、安全管理等。
(2)城市社區具有一定的規模,不僅是指成員多少,還包括地域空間規模。在這一等級的地域空間范圍內包含了眾多的人文和自然資源,通過對這些資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可以從多角度、多領域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3)城市社區可以通過聚集一定的財力,為創建和諧社會奠定經濟基礎。城市社區中分布著大量的單位和企業,并且街道辦事處也有自身所屬的企業,可以通過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出資的形式來完成城市社區需建設的一部分項目,如老年人公寓、文化娛樂中心、失業下崗人員職業培訓學校等。
(4)城市社區可以通過有組織、自愿參加的形式,開展文化宣傳娛樂活動,增強成員的凝聚力,形成有特色的社區文化,進而培養社區成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城市社區在規劃編制和實施過程中能發揮出強大的公眾參與作用,特別是在規劃編制階段,從資料搜集、規劃發展設想到規劃方案的交流和規劃成果的認可,公眾可以積極參與全過程,激發起社會參與規劃的熱情,繼而為規劃的實施和管理創造良好的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結構也重新分化和整合,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例開始變化,城鄉界限正在逐漸弱化;老齡人口上升,社會老齡化特征開始顯現;隨著所有制多元化,自由職業者增多,單位制影響的范圍和功能正在縮小;外來人口增多,社會流動性逐步增強;新的社會問題也不斷出現。這些新變化及新問題正在呼喚一種新的社會管理體制,能在新的平臺上建立和諧的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并有效地實現社會的有效管理。而這種管理體制目前來說,正是社區管理體制。
新的發展觀更加注重以人為中心,更加注重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這種新的客觀需求也要求尋找一種新的實現自我和實現社會發展的道路。可以說社區為人民的生活提供較好的服務,為人民自我管理提供機制,既關注人的生活和福利,又關愛人的尊嚴和權利。因此,社區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和內源發展的一種有效的途徑。
社區建設的目標不能僅限于單純的社區服務,而應該既有社區服務的目標,同時兼有政治參與的目標。而對于社區參與的目標來說,既有社區內自治服務的參與,即社區內的居民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基礎所進行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同時又有社區居民以社區為依托對政府的制約,即居民根據法律給予的權利對政府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各種途徑對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參與和宣傳等等。只有把這兩個目標都重視起來,才能保證社區建設健康順利的發展。
(1)特性原則。城市社區特性是一個單元區別于另外單元的特征,不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更需具備城市社區成員之間認識方面的區分標志,有利于社區成員的認同感和責任心的培養。
(2)公平原則。城市社區必須確保各種成員在生活享受上的公平性,必須兼顧效益與公平,創造良好和諧的生存環境。
(3)人性化原則。城市社區成員構成是復雜的,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及習俗、愛好的不同,相應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要滿足所有群體的不同需求是有難度的,但在促進交往、增強睦鄰意識,并滿足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活動需求上確是必須的,應切實做到以人為本。
(4)節約原則。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節約使用各種資源是人類長久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建設節約型社區是城市發展的正確選擇。
(5)和諧原則。城市社區應充分發揮本身地形地貌、自然條件優勢,在城市社區規劃建設中加以保留、保護和利用。實現城市社區和自然環境的真正和諧,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真正和諧和共生共榮。
(1)規劃基本單元的確定。控制性詳細規劃確定了以城市社區為基本單元的規劃結構體系。規劃一般以街道行政轄區為主,結合城市主干道、河流、山體,以及地域發展相關程度和文化特征,并適當考慮城市社區規模的均衡度,將城市劃分為若干個城市社區。
(2)城市社區規模的確定。規模是城市社區的基礎,有人口規模和建筑總量兩個指標,它們相互之間是關聯的。規劃根據各城市社區現狀人口規模和居住建筑總面積,結合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總體控制要求和房地產發展規劃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積指標,得出各城市社區規劃人口規模,并在此基礎上配建相應的公共服務和市政設施。
(3)城市社區規劃服務配套體系。城市社區規劃最基本的內容包括6個方面:社區組織、社區服務、社區治安、社區衛生、社區環境、社區文化。
(4)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是每個城市社區在發展中固有的內在特質,但在規劃中往往需要發掘,將其提升到社區成員認同感的層面。規劃應通過搜集、分析大量的相關資料,召開不同層次成員的座談會、交流會,形成基本統一的認識。
(5)建立公共活動空間。公共活動空間包括室內和室外兩種,這里所指的主要是室外公共活動空間,將室內部分納入服務配套體系中。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公共活動空間主要以廣場、公園、休閑綠地、步行系統、庭院空間為主。規劃中不以空間規模大小而論,主要在于功能,相關的公共活動空間以步行系統進行串聯,以確保成員之間交往的安全性和愜意度。
和諧的城市社區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和諧的城市社區就談不上社會的和諧,建設和諧社會是我黨的大政方針,我們必須要認真研究城市社區的設計與建設,做到城市社區建設的民主化、科學化,使建設和諧城市社區與和諧社會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1]趙民,趙蔚.社區發展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李靜,王曉峰,權曉燕.開發建設綠色生態社區問題初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