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江 秦桂林 吳金萍
(1.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下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九江勘測隊,江西 九江 332000;2.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下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大通水文站,安徽 池州 247126)
江西省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豐沛,水資源總量比較豐富。全省平均年降水深1600mm,相應平均年降水總量約2670億 m3。
全省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51條。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385億 m3,折合平均徑流深 828mm,徑流總量居全國第7位。全省河川徑流主要靠降水補給,故季節性變化很大。汛期河水暴漲,容易泛濫成災,而枯水期水量較小,呈現夏季豐水、冬季枯水、春秋過渡的特點。
(1)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江西省的水資源用量逐年增加。到2050年,預計江西省總人口將達到 6027萬人,人均擁有水資源量將減少到2300m3左右,屆時水資源緊張狀況將進一步加劇[1]。如考慮水質的惡化,更是令人擔憂。因此,必須從現在起就高度重視水的問題,在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同時,切實加強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來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水資源總量豐富,但開發利用率低。江西省尚屬欠發達省份,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偏低,水資源利用率約為17.1%,略低于長江流域平均值(17.16%),且各水資源分區之間差異很大。江西省流入長江的年徑流量約1470億 m3,而所有水庫的總庫容僅為282億 m3(含已淤積的庫容,其中大中型水庫已淤積1.3億 m3),占年總徑流量19%左右。而總的興利庫容為158億 m3(不計重復利用),僅占年徑流量11%,水電裝機理論蘊藏量682萬 kW,可開發量610萬 kW,實際開發裝機241萬 kW,也不到 40%[2]。
(3)水資源開發潛力大,開發難度也大。江西省目前約有83%的水資源沒有利用,今后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但是水資源開發的難度也很大,主要原因有:①水資源多以暴雨產生,雨量集中,雨強大,降雨時間分布極不均勻,水少時沒有足夠的蓄水來保證供給,干支流上還沒有解決時空不均的跨流域配置水資源的大型水利樞紐;②目前還沒有開發的水資源大多是受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限制,開發難度較大,或因社會經濟發展、人口的增加而喪失了開發條件;③經濟實力不強,水利投資嚴重不足;④目前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危機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水利基礎產業必須超前發展的觀念沒有形成。
(4)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污染日益嚴重,在有些地區形成水質性缺水。2000年,江西省工業廢水排放量為4.196億 t,而到2007年則達到7.14億 t,幾乎增加了一倍。另外,由2009年2月枯水季節的水質監測報告[3]中還可以看出,在 34條重點河段竟有12條河段的水質在Ⅳ以下,其中南昌、景德鎮、新余、萍鄉等主要城市河段的水質為劣Ⅴ類水,污染因子主要有氨氮、高錳酸鹽指數、BOD、總磷、揮發性酚、溶解氧、六價鉻,這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江西省工農業和城鎮生活污染日益嚴重,這嚴重影響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指能夠不斷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需要的水資源利用,其內在本質是要建立和保持一個運行良好的水資源利用系統,該系統既要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求構成危害。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基本要素:即“需求”和對需求的“限制”。滿足需求,首先是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對需求的“限制”主要是指對未來環境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限制。
變化環境下的可持續利用是一種從社會、生態、經濟和自然資源角度提出的關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模式。一方面,可持續利用的概念從理論上結束了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同環境與資源相對立的錯誤觀點,指出了它們之間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可持續利用是一個涉及社會、生態、經濟和自然環境的綜合概念,它強調的是科學性、合理性、整體性及和諧性。因此,要想實現在變化環境下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首先要建立起科學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理念。
在變化環境下,要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科學規劃和統一管理是重要的一環。為此,要進一步貫徹落實治水新思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圍繞大局,突出重點,加強監管,做好服務,推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積極調整水利規劃觀念和思路,結合環境變化特點,規劃中將以工程建設為主的主要目標轉變為綜合考慮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水資源綜合規劃中,要把水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利用、綜合開發作為可持續利用的一條十分重要的原則。在具體措施上,要統籌規劃和科學籌劃各項水利建設,努力為實現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可持續利用提供規劃基礎。在實施過程中,重點要抓好規劃和前期工作,為促進水利建設奠定基礎,要堅持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原則,立足全省,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短期與長遠的關系,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科學合理開發,以盡可能將水資源開發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江西省河川徑流總量雖然豐富,但降水和徑流的年內季節分配不均衡,地區分布差異顯著;年際水量變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續出現,且呈現水旱災害頻發的現象,這樣的自然條件給江西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增加了較大難度。為此必須繼續興建相當數量的水利工程,調蓄天然水量,以便在時間上對水量進行再分配,以余補缺,減少工程性缺水,以適應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和防洪抗旱的需要,并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江西50a來興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現已擁有一定的調蓄水資源的能力。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高,供需矛盾在某些季節仍然相當突出。“98”大水后,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帶動下,江西水利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以長江干堤加固整治、鄱陽湖二期防洪工程治理、贛撫大堤等為主的國家和省水利重點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并取得顯著成效。全省已建成各類水利工程 40萬座,其中,水庫 9700多座,山塘24萬多座,蓄水能力293億 m3。全省有效灌溉面積已達191萬 hm2,旱澇保收面積156萬 hm2,分別占耕地面積的 82%和67%。全省水電裝機容量188.5萬 kW,其中,小水電裝機113.5萬 kW,共有45個縣實現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但除鞏固現有的工程外,要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滿足日益增長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特別是工業發展對水的需求將迅猛增加,還需要大力興建水源工程,減少工程性缺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
水質性缺水是影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又一重要因素,而減少水質性缺水的主要途徑是加強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
(1)加大水環境保護重要性的宣傳和教育,增強民眾水環境保護意識。水環境遭到破壞,大多是人為因素所致,而相當一部分原因是人們對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要深入向廣大民眾宣傳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使民眾認識到水環境與人們生存息息相關,保護好水環境就是保護好人類的生命線,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也是保護自己的家園。水環境保護是社會的公益事業,需要全社會來關心和支持,要教育廣大民眾,積極參與保護水環境,進一步增強全社會保護水環境的意識,使所有民眾都能自覺、積極地去保護自身周圍的水環境。
(2)設置不同級別的水污染防治保護區。合理制定地表水功能區劃方案,加強對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對水質的影響將會更加嚴重。解決這一問題的傳統做法是采用統一規劃、達標排放、逐步治理。然而,傳統的治理方法,需時較長,費用較高,且往往見效甚微。對于以鄱陽湖水系為主的江西水環境污染治理,應采用設置不同級別的水污染防治保護區進行治理。一級區域實行最嚴格管理,禁止向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的水體排放污水,在劃定的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不得從事旅游、游泳和其他污染生活飲用水水體的活動,不得新建、擴建與供水無關的建設項目。二、三級區域內可實行相對寬松的政策,逐步和分階段治理。目前,在南昌等一些城市已經啟動設置不同級別的水污染防治保護區,并起到良好效果。
(3)加強農業污染、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水的治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農業面源污染。在江西省,農業引起的面源污染雖然次于城市污水和工業污染,但由于面積較大而應引起重視。絕大部分污染河段的超標項目因子為氨氮和總磷,而這大多來自于農業污染。為此要杜絕使用毒性大、用后不易降解的農藥,積極推廣使用無公害化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結構性調整,使農業資源長期為人類服務,根據各地生態條件發展循環經濟和“三高”農業,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缺水地區要發展節水農業和建立旱作農業示范工程,積極推廣節水灌溉管理技術和發展渠道防滲技術,提高水利用率。因地制宜改變農業種植結構,降低農業對水的依賴程度,一方面提倡實行精耕細作,科學種田,開創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根據本地區實際,走一業為主、多業結合的道路。此外要控制鄉鎮企業的“三廢”排放,減少對農村土壤、水體的污染;科學施肥,合理使用農藥,搞好地膜回收與綜合利用,從而控制面源污染。
加強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水治理。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大且污染集中,是江西各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必須采取強硬措施進行有效治理,以防止對水體的污染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其治理措施為:加快建設污水處理廠,特別是對污染較為嚴重的城市,應盡快實施以城市為單元的區域綜合治理,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無污染、無公害和經濟效益高的工礦企業;積極推廣綜合再利用處理城市生活垃圾新方法,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先進的工藝技術,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對技術落后、設備陳舊、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治理困難的企業繼續嚴格實行關、停、并、轉,對未達標的污染企業實行限期治理;大力發展能耗小、無污染或少污染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強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管理,保證環保設施的完好率、運行率和處理率,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特別對鄉鎮企業要加強監督檢查,督促企業開展污染治理。
(4)建立優質的水資源復合系統。建立優質的漢江水資源復合系統,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對社會、經濟和水資源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良好生態環境的建立主要是要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和生物鏈的穩定性及生物環境的適宜性,其目的是要倡導人們節約用水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及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良好經濟系統的建立,雖然要取決于良好的水資源,但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如果采取優化配置和優化利用措施,就會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產生較好效益。另外,在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的人口容量的同時,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措施和推廣高效節約的用水機制。對于一個特定地區,只要建立了健康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系統,水資源復合系統便能保持良性健康的運行狀態。
處于變化環境下的江西省,水資源危機將日益顯現,推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必然的選擇。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科學的可持續利用理念,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進行科學規劃和統一管理,大力興建水源工程,減少工程性缺水;加強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減少水質性缺水。建立優質的水資源復合系統,是實現江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
[1]鄧文鈺.水資源現狀及可持續發展[J].江西水利科技,2002,(4):203-207.
[2]陳 進.長江流域未來水資源開發趨勢[J].健康長江周刊,2009,(3).
[3]2009年江西水資源公報[R].江西:江西省水文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