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英 許鵬飛 李惠敏
(1北京慈丹堂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北京,100088;2深圳市偉達藥業發展有限公司)
惡性腫瘤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近年來發病率又呈增高趨勢,惡性腫瘤的防治已成為醫學界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中醫藥防治腫瘤,有自己的獨特診療理論與方法。鄭偉達教授在繼承的基礎上,勇于創新,主張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堅持以人為本,整體治療,藥療、心療、食療、體療四位一體,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最終實現戰勝癌癥為目標,并研制出了以“慈丹膠囊”“參靈膠囊”為代表的抗腫瘤新藥,挽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
慈丹膠囊有化瘀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體內抑瘤率高達62.89%,可抑制癌細胞有絲分裂,終止癌細胞代謝,從而加速癌細胞凋亡,并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長,使腫瘤退化、縮小、消失。參靈膠囊依據四君子湯進行組方,有健脾益氣、扶正抗癌的作用,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調動自身的抗病因素,達到強身健體防病的目的。經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檢測,本品能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具有顯著的抑制腫瘤、防止腫瘤發生、發展和轉移的作用,并有降逆止嘔、增進食欲的效果。慈丹膠囊與參靈膠囊二者配伍后,達到攻補兼施、扶正抗癌的作用。具有化瘀解毒、消腫散結、健脾益氣的功效,能有效地殺滅癌細胞,縮小腫瘤,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生存質量,防止轉移和復發,最終獲得帶瘤延長生命。
肝氣郁結型。主癥:兩肋痛,右肋脹痛、墜疼,胸悶不舒,生氣后加重,飲食見少,肝大,舌苔薄白,脈弦。辨證:肝郁氣滯。治則:疏肝理氣。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次。參靈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湯藥:柴胡12g,當歸 12g,白芍 15g,白術 10g,茯苓 10g,郁金 10g,香附10g,八月札 30g,甘草 4g,沙苑子 15g,青皮 10g。
按:肝主疏泄條達,肝氣不疏,阻于脅絡,故見脅肋脹痛;疏泄失常,氣機不暢而胸悶不舒;肝郁困脾,脾運失司故納少;氣滯則血瘀,故可見脅部腫塊。治以疏肝理氣法。以柴胡、郁金、香附、青皮疏肝理氣,解郁止痛;當歸、白芍、沙苑子柔肝養血;八月札理氣活血;白術、茯苓、甘草健脾和中。
病案舉例:患者某,男,42歲,干部。1995年10月12日初診。患者在今年9月初因右上腹悶痛,消瘦乏力,納減,于9月24日在閩侯縣某醫院診斷為原發性肝癌,并行肝癌手術。但目前癥狀未減,反而加重,今特來求診。現癥:右上腹疼痛,呈刺痛,體倦,納差食少,舌苔白膩,脈弦滑、證屬瘀毒互結,肝郁氣滯,濕蘊中焦。治宜:解毒化瘀,疏肝理氣,化濕健脾。方藥:癥消癀(癥痛康)30瓶,每次1g,每日4次,飯后口服;慈丹膠囊10盒,每次5粒,每日4次;參靈膠囊12瓶,每次5粒,每天4次。湯藥:柴胡10g,枳殼10g,白芍30g,甘草 6g,丹參 10g,郁金 6g,山楂 30g,陳皮 6g,半夏 10g,厚樸 6g,蒼術 10g,黃芪 30g,山藥 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口服。以上各藥連服1個月。二診(1995年11月12日):上藥服完,諸癥減輕,肝區疼痛消失,但舌苔仍膩,脈細弱,方藥同前,成藥、湯藥續服1個月。三診(1995年12月15日):1個療程后,未見明顯不適,體重增加,納香,寐安,舌苔薄黃,脈弦。腫瘤久病傷心,瘀毒較深,故仍以前方藥。四診(1996年1月16日)藥后,患者精神好,充滿信心,對癌魔如同患一場感冒。今面色光華,精神抖擻,皮膚紅潤,二便調順,舌苔薄白,脈弱細。方藥:中成藥同前,續服1個月。中藥湯方以四逆散、越鞠散、金鈴子散為主加丹參、郁金、山楂,連續服藥30天。五診(1996年4月7日):上藥服完患者精神飽滿,人若常人,于3月14日經閩侯縣某醫院B超檢查示:肝、膽、胰、腎均未見異常,肝功檢查基本正常,AFP<20μg/L。今未見明顯不適,舌質淡紅,苔白,脈弦。中藥湯方暫停,以中成藥慈丹膠囊、復方莪術消瘤膠囊、參靈膠囊、癥消癀(癥痛康)交替服用。
陰虛熱毒型。主癥: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氣短胸痛,心煩寐差,或低熱盜汗,口干便干,或咽干聲啞,脈細數,舌質紅或暗紅,苔黃或黃白。辨證:陰虛內熱,毒熱蘊結。治則:養陰清熱,解毒化瘀。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飯后20min服用;參靈膠囊:每次5粒,每日3次,飯前20min服。湯藥:枳殼 10g,降香 10g,紫草 10g,瓜蔞 30g,桃仁、杏仁各10g,干蟾皮 10g,石見穿 30g,茜草根 20g,鐵樹葉20g。按:邪毒侵肺,氣機不暢,氣滯血瘀,痰氣互阻,更加重了肺氣不宜,故咳嗽不暢,胸肋疼痛,便秘口干,舌見瘀點。方以枳殼、桔梗、瓜蔞、杏仁、遠志理氣化痰;降香、桃仁、干蟾皮、石見穿、鐵樹葉活血化瘀解毒;紫草、茜草根涼血止血,祛瘀生新。
病案舉例:患者某,男,67歲,四川人。患者咳嗽,胸悶,氣急2個月。于2000年3月10日在某醫院經CT查示:左肺后葉段顯示多個小結節,融合成大結節。高密度病灶,約15cm,CT值20HU,左上肺腫瘤20cm×2cm,診斷為左肺占位性病變,肺內新生物,支氣管炎,肺氣腫。2000年4月8日來院就診。癥見:咳嗽,氣急,胸痛,神疲乏力,消瘦明顯,納呆。癥屬:氣虛肺壅,濕痰互結。治宜消化、清補、清潤。方藥:慈丹膠囊20盒,復方莪術消瘤膠囊20盒,參靈膠囊20盒,每日4次,每次各5粒。湯藥:陳皮 10g,半夏 10g,茯苓10g,甘草 6g,竹茹 10g,白術 10g,瓜蔞 15g,薤白 10g,蘇子10g,萊菔子10g,白芥子10g,魚腥草15g,薏苡仁10g,牡蠣30g(先煎),水煎服,2日1劑,30劑。二診(同年6月9日):服藥2個月,病情穩定,復查腫塊未見增大,癥狀消失。方藥同上續服2個療程;湯藥:川貝母 10g,瓜蔞 12g,杏仁 10g,魚腥草 20g,陳皮 10g,半夏10g,蘇子10g,茯苓10g,仙鶴草 30g,西洋參 3g(兌入),每日1劑,連服30劑。三診、四診、五診、六診去湯方,單服中成藥4個月,于2001年3月21日復查示:左上肺腫塊、新生物均已消失,肺形態大小均正常,未發現新病灶。
脾胃虛寒型。主癥:胃脘脹滿,喜按就溫,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食入經久仍復吐出,時嘔清水,面色蒼白無華,肢涼神疲,或便溏浮腫,舌質淡胖,齒跡,苔白滑潤,脈沉細緩或細濡。辨證:脾胃虛寒,中焦不運。治則:溫中散寒,健脾和胃。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參靈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湯藥:人參10g,白術10g,茯苓10g。半夏15g,高良姜6g,蓽茇10g,娑羅子10g,陳皮10g,甘草6g,生黃芪30g,紫豆蔻6g。
按:脾胃虛弱,納食不多,運化遲緩,故痛亦不甚。得暖得按則寒氣消散,故痛亦減。脾主四肢,陽虛則四肢不溫,神疲乏力。脾陽不振,故舌淡胖,脈細濡。六君子湯健脾和胃;高良姜、蓽苃溫中散寒;生黃芪益氣健脾;娑羅子、紫豆蔻行氣止痛。
病案舉例:患者某,女,36歲,個體戶。1996年9月17日初診。于1996年2月9日咽吞困難,在瑞安市某醫院檢查診為:胃賁門癌,并進行手術切除,術后病理示:低分化鱗癌,配合二次”FAM”方案化療,未見很大毒副反應,但吞咽仍有阻塞感,食后即吐,胃脘脹滿,大便干燥,小便色黃,手足不溫,夜寐夢多,舌苔白,脈沉細無力,月經已1年未行。此為:胃虛失降,氣血兩虧。治則:溫中降逆,氣血雙補。方藥:慈丹膠囊、復方莪術消瘤膠囊、參靈膠囊,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連服1個療程。湯藥:黨參10g,當歸18g,白術12g,雞內金9g,生姜3片,大棗6枚,灶心土30g,麥芽30g,代赭石60g,連服20天。二診(1996年10月17日)藥后嘔吐已止,胃納漸香,脘痛漸緩,大便亦軟,心悸未作。但經閉未解,面部出現紅斑10余日,西醫檢查診為:亞急性紅斑狼瘡。此為:肝郁經閉,陰虛內熱,血瘀生斑。治法:養陰涼血,活血化瘀,通絡疏郁。方藥:中成藥同前。湯藥:生地黃24g,玄參12g,赤芍15g,紅花9g,丹參 12g,白鮮皮 15g,忍冬藤 24g,香附 12g,茜草 9g,劉寄奴5g,蟬衣6g,連服30天。三診(1996年11月17日):服上藥后。諸癥漸輕。效不更方,以上方藥再服60天。四診:(1997年2月13日)藥后,月經曾來潮兩次,量及色均為正常,面部紅斑已退凈,自覺癥狀全部消除。停服湯方,丸藥繼續服用1個療程。1997年8月21日,患者來信說,從榕城回溫州后,月經按時來潮,色量正常,紅斑未見再現,復查未見異常。
腎氣虧虛型。主癥:小便不暢或滴瀝不通,排泄無力,面色白,舌質淡,脈沉細。治則:溫陽益氣,補腎通竅。處方:慈丹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癥消癀(癥痛康),每日3次,每次1g;參靈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連服3~5個月。湯藥:附子6g,肉桂3g,熟地黃10g,牡丹皮 10g,山茱萸 10g,淫羊藿 30g,穿山甲 10g,雞內金10g。
病案舉例:患者某,男,69歲,家住福建省泉州市。于1993年6月患“前列腺癌”,術后在泉州某醫院復查,CT檢查發現腹腔及腹股溝淋巴結轉移。1994年3月21日來院求診。癥見:小腹作痛,小便滴瀝,納少,小便黃,舌質暗,脈弦細。中醫辨證:瘀血內阻。治則:行瘀散結,通利水道。予以:慈丹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參靈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癥消癀(癥痛康)1g,每日3次。湯藥:太子參30g,白術10g,歸尾10g,赤芍10g,桃仁10g,穿山甲15g,敗醬草30g,豬苓30g,薏苡仁15g。二診(1994年4月29日)上述癥狀減輕,患者自覺精神較好,體力增加,效不更方,用藥同前。患者交替聯合應用5個療程(5個月)后,小便正常,大便通暢,下腹部疼痛消失,腹股溝腫塊未能觸及。經B超復查,腹腔內未見占位病變,又經過半年的鞏固治療,現經B超、CT等連續三年復查,始終沒有發現復發的征象。
肝郁氣滯型。主癥:胸脅脹滿,情緒郁悶或心煩易怒,少腹脹感,全身竄通,口苦咽干,白帶稍多,陰道流血夾有瘀塊。脈弦,舌質稍暗或正常,薄白苔或微黃。此型宮頸局部輕度糜爛或呈小菜花樣損害。辨證:肝郁氣滯。治則:疏肝理氣,解毒散結。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參靈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復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5粒,每日4粒。湯藥:當歸10g,柴胡10g,青皮、陳皮各10g,郁金10g,杭芍15g,茯苓 15g,白術 10g,川楝子 10g,黃芩 30g,半枝蓮 30g,敗醬草20g,白花蛇舌草30g。
按:此型病情較早,以局部病變為主。柴胡、青皮、陳皮、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氣;茯苓、白術健脾利濕;當歸、杭芍柔肝養血;配以清熱、解毒的黃芩、半枝蓮、敗醬草、白花蛇舌草以控制癌癥。局部敷外用藥。
病案舉例:患者某,女,39歲。1995年10月1日來診。患者11年前診斷子宮頸癌,并行切除術。近4個月來背脊、腰骨疼痛劇烈,經某醫院核磁共振骨掃描診為:轉移性骨癌。并行化療2次。藥用CT X100mg/d,口服,第 1~4天;VCR1mg/次,靜注,第 1天;ADM50mg,靜注,第1天,潑尼松60mg/d,口服,第1~4天。期間并服用其他抗癌藥物,均未效,其癥反增。現癥:背脊、尾椎骨劇烈疼痛,雙下肢麻木,行動不便,納少,時常惡性嘔吐,消瘦,二便尚可,寐差。苔少剝,質暗紅,脈數。觸及腹股溝淋巴結處痛增,時赤帶流出,其味腥臭。觸及雙側乳房感呼吸急促,頭暈耳脹,雙下肢麻木不仁。證為腎陰虧損,邪熱內侵,氣滯血瘀,阻滯脈絡而致。治宜滋陰、驅邪、疏利、通脈。方藥:慈丹膠囊、參靈膠囊、痛立停膠囊,每日4次,每次各5粒。癥消癀(癥痛康)每日3次,每次1g。各服1個療程(1個月)。二診(同年10月29日):上藥服盡,疼痛減輕,原來每日要服美菲康60mg,方可止痛,現已停用,余癥同前。仍以上方藥再進1個療程。另配:木瓜30g,忍冬藤30g,白芍30g,生地黃30g,威靈仙 30g,石棗30g,桑枝30g,太子參30g,水煎口服,連服20天。三診(同年11月24日):藥盡,諸癥已大減,食量大增,睡香,但舌脈同前。再以前方藥續服1個療程。四診(1996年1月4日):上方又服1個療程,諸癥若失,月經來潮,手已能寫字,兩手活動靈活,毫無疼痛,并能干洗衣等家務活。兩腿有力,每日可以走3000m逛市場購物。患者較以前胖,面色光潤,精神轉佳,重揉乳房、腋下、股骨溝無疼痛感。舌苔正常,脈象略滑。上方收效,再守方1個療程以鞏固療效。1997年5月13日回訪,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