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麗華 指導:王 玲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深圳市中醫院針灸科,深圳市福田區福華路1號,518033)
突發性耳聾(Sudden Hearing Loss),中醫稱之為“暴聾”,是一種病因不明,起病急驟,以聽覺障礙為主的感音性聾[1],多與內耳血供障礙、病原體感染等相關,單純用西藥治療病程長,收效不理想。臨床報道針刺治療有效,為了系統研究針刺對突發性耳聾的作用及其機理,筆者將近年來針灸治療突發性耳聾的文獻進行整理,現綜述如下。
《黃帝內經》對“暴聾”的病因病機、針灸治療原則及選穴均有詳細記載,后世醫家不斷繼承創新,辨證更趨詳細,選穴亦更多樣,現代醫家還充分應用生物全息理論,通過頭針、腹針、鼻針、眼針、耳針等,使疾病引起的機體內在環境紊亂得到恢復,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治療疾病”之目的。
1.1 體針 體針治療本病,多采用遠近配穴原則,以耳周圍穴位,如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穴,配合辨證選穴。朱氏[2]認為暴聾屬于神匿竅閉,耳道失于清宣而為之不利,所以治聾的關鍵,必須先開竅啟閉,先刺內關,直刺,施術1min,繼刺水溝,5min后出針,再取翳風、聽會、中渚、俠溪,10min行針1次,留針30min,結果總有效率93.75%。王氏等[3]采用針刺百會、完骨、聽宮、外關等穴治療,對照組靜滴復方丹參注射液16mL,ATP 60mg,輔酶A 100U滴注,結果針刺組總有效率為86.0%,明顯高于對照組(59.0%)。孫氏[4]針刺患側中渚穴,經催氣法至患者有酸麻重脹感后,使針尖向心順經脈方向斜刺捻轉行氣,配合循法、搖法,留針30min,結果總有效率84%。王氏等[5]針刺耳門、聽宮、聽會、翳風、中渚、三陰交、太溪穴治療本病50例,耳門、聽宮、聽會3穴不留針,余穴留針30min,結果總有效45例(90.0%),并且對耳鳴、頭痛癥狀均有緩解,頭暈、失眠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3.8%和85.7%,對血液流變學均有明顯改善作用。
1.2 頭皮針 “頭為諸陽之會”,針刺頭部穴位時,可以調理全身陰陽氣血,使竅閉得通。現代醫學亦認為,針刺頭針之“暈聽區”可以提高腦血流,改善聽神經的神經纖維的傳導,提高聽力。高氏[6]等選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穴,行快速捻轉瀉法1min,兼耳鳴者配風池、完骨、天柱、四神聰。暈聽區2針、翳風和聽宮4穴接電針,連續波。對照組選取翳風、聽會、俠溪、中渚,肝膽火盛配太沖、丘墟,外感風邪配合谷、外關,均用捻轉瀉法,翳風、聽會加電針,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3.3%,對照組為70.0%,(P<0.05)。平均起效時間治療組為11.5天,對照組為19.9天,2組比較,P<0.05。張氏等[7]認為針刺暈聽區可治療對側耳鳴、耳聾。將兩根2.5寸平針沿暈聽區不同方向(相對)沿皮刺入后直進2寸,接通電針,連續波,治療突聾41例,結果總有效率為87.8%。魏彩蓮[8]取額中線、頂中線、雙側顳后線、頭維穴,均用抽氣手法(緊提慢按,三退一進,屬瀉法),行針同時囑患者行按耳法10次,也可囑患者用手緊捏鼻翼,閉住鼻孔,至兩耳內鼓膜有聲響為度,治療43例,有效率90.7%。管氏等[9]在辨證針刺基礎上取頭皮針的顳后斜線及其旁開各lcm平行線處以毫針每隔5分斜刺,接電針儀留針30min,結果總有效率86%。
1.3 腹針 腹針理論認為以神闕為中心的腹部存在兩個全身的經絡調節系統,其中調節外周的系統位于腹壁的淺層。此全息影像具有非常明確的應答關系,刺激之可以鼓動臟腑之氣向病變部位布散又能瀉肝膽之火,補肝腎之不足。周氏[10]根據腹針處方原則進行取穴。主穴:天地針(中脘、關元)。輔穴:氣海、氣穴、氣旁穴。佐穴:下脘、神闕。使穴:患側耳門、聽會、翳風。先刺入關元、氣海、氣穴、氣旁到地部,下脘穴刺至人部,中脘刺至天部,并以中脘為中心,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一針至天部。即中脘行梅花刺。同時用溫灸器灸神闕、中脘穴30min。另取患側耳門、聽會、翳風,得氣后予艾柱溫灸連灸2壯,4min后取針。對照組按常規針法取主穴翳風、聽會。實證配太沖、中渚、俠溪,均用捻轉瀉法;虛證配腎俞、關元均用捻轉補法。治療組總有效率90.5%,對照組總有效率69.0%,2組比較,P <0.05。
1.4 項針 現代醫學認為,內耳血液供應來源于椎基底動脈系統,項針穴位深層有椎動脈,刺激之可以改善血流,增加內聽動脈的血流供應,還可以用電針刺激局部肌肉,通過肌肉泵的作用改善供血。王氏等[11-12]采用電項針(風池穴及供血穴:風池下1.5寸,平下口唇處為主),取雙側風池、供血穴,接電針儀,正極連接風池穴,負極連接供血穴,選擇疏波。配合翳風、耳門、聽會等穴辨證施治,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及顯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2組間療效比較,P<0.05。
1.5 鼻針 按照全息生物論,當某部有病時,其對應的鼻區即出現陽性反應。駱氏[13]發現相當部分突發性耳聾患者在鼻部全息心、肝、脾、腎點上有壓痛。其采用鼻穴部針刺0.5寸,快速捻轉,留針30min,15min行針1次。對照體針組取曲池、合谷、聽宮、聽會、血海、膈腧等,雙側取穴,平補平瀉手法,結果鼻針組有效率為94%,體針組為87%。
1.6 眼針 眼與經絡的關系極為密切,手足三陽經脈與眼直接發生關系,此外,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亦與眼直接相關。鄭氏[14-15]等采用眼針治療本病,穴取肝區以清肝膽火熱、疏利肝膽氣機,腎區滋陰益腎、壯腎生精、補益開竅,上焦區則為病位取穴法,對照組只給予西藥治療。如單側聾取患側,雙側聾則取雙側。結果眼針組總有效率為81.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5%(P <0.05)。
1.7 耳針(穴)外耳道、耳廓神經敏感與內耳聯系密切,針刺時對內耳、聽神經及其聽中樞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消除中樞抑制作用,改善供血,提高聽力。張氏[16]針刺耳廓外耳道治療突發性耳聾11例,分別在耳屏與耳輪腳間、耳垂、外耳道前、后、上、下四壁分別針刺,采用斜刺入皮下0.5~1.0cm,刺入后反復捻轉針柄,留針15~30min,5~10min行針1次,結果總有效率90.9%。閆冰[17]以磁珠貼壓耳穴治療本病,取穴內耳、陽維、腎、肝、胰、膽、心、神門、內分泌,并隨癥而增加穴位,如焦慮、失眠、食欲不振者可加額、胃等穴。80例患者經本法治療全部獲效,總有效率100%。
1.8 經驗穴 彭氏[18]治療本病42例,主穴取恩聾穴(位于耳后,平瘛脈穴,將耳廓輕提起,沿耳輪腳溝下緣凹陷中45度斜刺0.7~1寸),耳門透聽會(張口取穴,斜下60度向聽會透刺1~1.5寸)。治療期間行導引法以輔助治療,即囑患者每日用手指按壓耳屏,或用手指尖插入耳道口,一按一放,反復多次,結果總有效率90.5%。汪氏等[19]取患側治聾1(耳廓后凹陷處,與耳屏呈水平位)、治聾2(翳風穴上5分處)、耳門、聽會、外關、中渚、足臨泣、全息耳穴(第一掌骨側),其中治聾1、治聾2、耳門、聽會得氣后接通電針,總有效率92.7%。張氏[20]認為真正的聽官穴應該在鼓膜臍部鼓室內,為區別于目前公認的聽宮穴,將該穴命名為“內聽宮”穴。其對19例突聾患者和10例正常耳針刺“內聽宮”穴,并在治療前后進行聽覺腦干誘發電位檢測,結果發現針刺“內聽宮”穴能提高突聾耳耳蝸聽神經以及外側丘系橋腦的興奮性和傳導性,但對正常耳無影響。郭氏[21]以管氏耳病六聰穴為主穴:翳聰(在翳風穴后下1.5寸),耳靈(在耳輪腳溝的中點處,與聽宮穴相對應),聽會、角孫、翳風、聽宮。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治療36例突聾患者,結果總有效率75%。
穴位注射療法,綜合了穴位及藥物的雙重作用,既能發揮針刺及藥物對經穴的單一作用,又可發揮協同作用,起到比單一針刺及藥物的成倍效應。陳氏[22]在常規針刺基礎上,在雙側翳風、聽會穴分別注入ATP注射液、654-2注射液的混合液0.5mL,雙風池分別注入復方丹參注射液 1mL,治療 38例,總有效率89.5%。施氏[23]亦在常規針刺基礎上,于耳門、聽會、翳風穴,每次選取其中兩穴,得氣后分別注入維生素B1注射液0.5mL,治療32例患者,總有效率90.6%。李氏等[24]在翳風穴注入ATP注射液0.5mL,風池穴注入復方丹參注射液0.5mL,聽會穴注入654-2注射液0.2mL治療本病85耳,總有效率83.5%。
放血療法,一方面可以清泄實邪,另一方面可以祛瘀通絡,談氏[25]總結發現刺絡放血可以改善微循環,激發纖溶活性,還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神經功能缺損的恢復。霍氏[26]在針刺基礎上點刺安眠穴及拔罐放血,結果針刺放血組總有效率76.92%;與針刺組總有效率55.00%對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郎氏[27]以刺絡拔罐法治療30例突聾患者,取穴:大椎、肝俞、膽俞、肺俞、腎俞。用三棱針點刺所取之穴,放出瘀血,取大號玻璃火罐在針刺點處拔罐,每次取3穴;大椎穴每次必取,余穴可交替選用,結果總有效率90%。
研究證實針刺可以改善內耳血液流變學狀態,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漿黏度,加快紅細胞電泳時間,降低紅細胞壓積及血小板聚集率,從而有助于改善腦血流及內耳的血循環,改善微循環,促進聽覺神經的修復,提高聽力。
4.1 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王氏[5]比較針刺前后流變學檢測數據后發現突聾患者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紅細胞聚集指數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參考值,紅細胞變形指數較正常值低;經針刺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均較針刺前下降明顯(P<0.05),紅細胞變形能力明顯提高(P<0.05)。說明針刺可以降低突聾患者的高黏血狀態,提高紅細胞的變形能力。亦有研究發現[28],頭針電刺激對突聾患者的血液流變等產生有益影響,如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漿黏度,加快紅細胞電泳時間,降低紅細胞壓積及血小板聚集率,從而有助于改善腦血流及內耳的血循環。奚氏[29]在常規中、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電針及懸灸,結果發現治療組血液流變學指標中全血黏度(高、低切)、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顯著下降,其作用機理可能是通過影響患者的血液流變學而改善耳內微循環,提高聽力。
4.2 對甲皺微循環的影響 王氏等[30]發現突聾患者甲皺微循環明顯異常。針刺后患者甲皺微循環加權積分值有明顯改善(P<0.05),說明針刺可改善突聾患者甲皺微循環狀態。
4.3 對內耳的影響 王氏等[3]通過針刺聽宮穴對實驗性動物的耳聾與對照組比較,觀察耳蝸細胞損傷情況。結果表明針刺能改善實驗動物耳蝸細胞損傷情況及營養供應,減輕細胞壞死。李氏[24]認為,針刺可提高內耳聽覺毛細胞的興奮性,使耳蝸機能提高,聽閾降低,聽力得到提高和恢復。
現代醫學認為突發性耳聾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單純用中西藥治療病程長,收效不理想,而臨床證實針刺治療本病療效可靠,操作簡單,副作用少,臨床上被廣泛推廣應用。但是針灸在治療突發性耳聾的研究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對此病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盲法臨床研究和相關試驗研究。辨證治療時辨證分型不統一,療效判定標準不統一,治療的療程不統一,治療后隨訪時間不統一。在機理研究方面,實驗研究較少。今后需要大力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建立統一的辨證、療效評定標準,進行大樣本的前瞻性實驗研究,密切追蹤觀察,運用現代基礎醫學理論與實驗方法,闡明針刺作用機理,篩選優化穴位組合,為針灸經絡理論提供可靠的依據。
雖然針灸治療突發性耳聾的方法多種多樣,見效快,操作簡單,有一定的優越性,但突聾的預后與治療時間密切相關,且部分難治性突聾患者單純依靠針灸治療效果不明顯,因此,目前主要以中西醫及針刺綜合治療為主治療本病,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
[1]何永照.耳鼻咽喉科全書.耳科學下冊[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杜,1985:218.
[2]朱現民.針刺“醒腦”與“通絡”并用治療突發性耳聾32例的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1997,13(6):22 -23.
[3]王春英.針刺治療神經性耳聾臨床研究.中國針灸,2000,20(4):205-209.
[4]孫閣.循經感傳治療突發性耳鳴耳聾50例.上海針灸雜志,2006,25(3):31.
[5]王長海.針刺治療突發性耳聾及其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中國針灸,2003,23(2):87 -88.
[6]高燕,吳小虎.針刺暈聽區配合耳穴治療突發性耳聾30例療效觀察.新中醫,2008,40(8):69 -71.
[7]張學鑒,葛莉.頭針電刺激療法治療突發性聾41例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1994,2(3):139-140.
[8]魏彩蓮.頭針治療神經性耳聾43例.中國針灸,2003,23(2):91.
[9]管汴生.針刺治療暴聾50 例.陜西中醫,2005,26(9):958.
[10]周佐濤.腹針治療突發性耳聾42例.中國針灸,2006,26(4):303-304.
[11]王月.電項針治療突發性聾的療效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6,22(4):33-34.
[12]姜建玲.電項針治療突發性聾50例.針灸臨床雜志,2007,23(5).
[13]駱君驊,吳耀持.鼻針治療突發性耳聾35例.上海針灸雜志,1998,17(1):6.
[14]鄭振,石晶.眼針治療突發性耳聾42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2002,22(8):523-524.
[15]鄭振,石晶.眼針為主治療突發性耳聾40例.針灸臨床雜志,2002,18(8):1-2.
[16]張仁勇,靳小平.針刺耳廓外耳道治療突發性耳聾11例報告.實用醫技雜志,2001,8(6):412.
[17]閆冰.磁珠貼壓耳穴治療突發性耳聾80例.中國民間療法,2001,9(4):39.
[18]彭冬青.針刺導引治療突發性耳聾.中國針灸,2004,24(5):350.
[19]汪艷,張兆蓬.針灸治療突發性耳聾療效觀察.上海針灸雜志,2004,23(1):24.
[20]張曉彤,袁國蓮.針刺“內聽宮”穴對突發性耳聾患者聽覺腦干誘發電位的影響.中國針灸,2003,23(3):171 -172.
[21]郭翠萍.管氏耳病六聰穴治療暴聾36例.天津中醫,2001,18(4):38.
[22]陳吉力.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突發性耳聾38例.上海針灸雜志,2005,24(7):29.
[23]施萌.針刺結合穴位注射治療突發性耳聾32例.上海針灸雜志,2006,25(6):23.
[24]李天印.穴位注射治療突發性耳聾61例療效分析.中國針灸,2002,22(10):663.
[25]談建新.三棱針的臨床應用與研究進展.河北中醫,2006,28(6):475-477.
[26]霍則軍.針刺配合放血治療突發性耳聾26例療效觀察.中國中醫急癥,2005,14(10):958.
[27]郎福文.刺絡出血配拔罐治療暴聾癥30例觀察.中國鄉村醫生雜志,1996,(7):35 -36.
[28]趙明倫主編.腦血管病的搶救與康復[M].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42.
[29]奚玉風.電針合懸灸治療突發性耳聾及對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江蘇中醫藥,2008,40(7):62 -63.
[30]王長海,王文.突發性耳聾甲皺微循環改變及針刺的影響.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3,24(5):477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