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普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美容教研室,廣東省廣州市三元里機場路12號,510405)
傅杰英教授從醫執教近30載,擅長從中醫體質學的思路針藥結合治療損美性疾病、生活方式病和身心性疾病,形成了獨到的見解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將其治療痤瘡的經驗總結如下。
辨證論治、辨體識病、治病求本是中醫臨證精髓。傅教授認為體質與機體處于健康或疾病的狀態密切相關。陽虛體質、濕熱體質、陰虛體質是臨床上常見的痤瘡發病體質類型。而這些體質多兼夾痰濕、氣郁、瘀血等,故體質的復雜性和偏頗程度,決定了痤瘡類型的多變性、治療的困難性。
1.1 陽虛體質 多見上熱下寒體質,面頰暗紅結節或囊腫,釀膿時間長,膿液稀薄,成膿后不外長,不破潰,易留疤。在上口瘡口臭,咽痛牙痛,煩躁失眠,在下腰膝冷痛,手腳冰涼,夜尿多,大便溏,痛經,帶下清稀,舌淡胖苔白,脈沉緩。
1.2 痰濕體質 見于肥胖者,以深在結節、囊腫為主,久不消退,結節內有膿膠樣物,破潰后遺留瘢痕,凹凸不平,甚者皮下串通,聚合隧道,倦怠乏力,行動遲緩,睡多動少,腹脹,大便不暢,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濡滑。
1.3 氣郁體質 以中年女性較多,兩頰散在丘疹或者粉刺,不甚嚴重,皮疹色暗,伴有色素沉著,善嘆息,胸脅脹悶,情緒波動大,面色青黃,咽喉不利,乳房脹痛,睡眠差,經期紊亂,量少,有血塊,舌苔薄白,舌質紅,脈弦細。
1.4 瘀血體質 多見青春期后女性,顏面暗紫深在結節或丘疹,難以透膿,常年不退,色素沉著,皮膚干燥瘙癢,形瘦居多,情緒抑郁,健忘,易脫發,月經不調,經色暗、多血塊,痛經,男性面帶晦暗、紫紅。舌瘀斑或瘀點或舌體紫暗,脈沉澀。
1.5 濕熱體質 多見青春期男性,顏面或胸背聚集性紅色膿皰、結節、囊腫,較為疼痛,皮膚油膩粗糙,目赤口苦唇紅,體味大,黃汗,煩躁易怒,煩悶懈怠,便黏膩尿黃赤,女子月經提前或量多色暗或帶下色黃臭。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1.6 陰虛體質 多見青春發育期或青春期后,顏面、下頜、胸背散在紅色丘疹、粉刺或小膿皰,輕微癢痛,點狀凹陷性瘢痕,面部油膩不甚,體型偏瘦,頭眩耳鳴目澀,心煩潮熱失眠,腰膝酸軟,食欲好,口干咽燥,便干溲赤,女子月經提前或量少,或閉經,男子遺精。舌紅苔少津虧,脈細數。
2.1 瀉郁熱
2.1.1 開窗泄邪 凡有郁結之處,日久必有伏熱。《素問·調經論》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故機體處于氣郁、濕滯、血瘀、食停的環境里,久之就會局部郁而化伏熱,郁熱互結,痤瘡遂生。故各種郁滯型體質,刮痧或拔罐膽經風池至肩井、或膀胱經風門至胃俞、或督脈大椎至至陽,開窗瀉熱散郁。
2.1.2 清瘀熱毒 《素問》云:“郁乃痤。郁未有不為火者,火未有不由郁也。”《外科正宗》曰:“總皆血熱郁滯不散,所謂有諸內,形諸外。”于耳尖或耳背脈絡、大椎、肺俞或上述開窗泄邪出痧明顯處點刺放血或刺絡拔罐,針刺三陰交、血海、膈俞,清熱毒、除濕邪。
2.1.3 泄臟腑火 臟腑氣血陰陽和順是損美性疾病治療的基礎。針刺或刮痧大腸經曲池至合谷、迎香、肩髃,胃經足三里至下巨虛、內庭,肺經尺澤至魚際,肝經行間、太沖、俠溪,清臟腑郁火,則陰陽自穩。
2.1.4 導熱外散 《讀醫隨筆》曰:“大抵治病必先求邪氣之來路,而后能開邪氣之去路。”懸灸膀胱經風門、肺俞、膏肓、四花、腎俞,或勞宮、少府至皮膚潮紅溫熱,導虛熱外散,助元陽生陰。
2.2 通三焦
2.2.1 降上焦氣 針刺或拔罐中府、云門、天突,或針刺列缺、太淵、內關、肺俞,降上焦,泄濁氣。
2.2.2 疏中焦氣 針刺或拔罐期門、日月、膻中、中脘、天樞、章門、帶脈、太白、公孫,或膀胱經肝俞、膽俞、脾俞、胃俞,暢中焦,疏中樞。
2.2.3 歸下焦氣 隔姜隔鹽灸或拔罐神闕,或溫針灸氣海、關元、中極、腎俞、命門,或懸灸腎經涌泉,歸元陽,安下焦。
2.3 安神志 若欲全形,必先治神。針刺神庭、百會,或智三針、神門,或太溪、照海,或印堂、太陽、安眠,穩心神,協形神。
3.1 引毒外聚 《丹溪心法》曰:“火以暢達,拔引熱毒之火也”。《醫學綱目》曰:“灸法所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義也。”痤瘡多發卻久而不外透,或膿透不盡暗斑久不消退者,懸灸或熱敷至皮膚潮紅,引郁毒外聚,促其成膿,令毒膿得門路而出。
3.2 膿成務透 薛己曰:“凡瘡,若不針烙,毒結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要緊之地,若一有膿,宜急針之,使毒外發,不致內潰”。故成膿痤瘡,要開戶以逐之,刺破膿頭,拔罐吸出膿栓,清盡惡血,免生竇道瘢痕,消散暗斑。
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的心態境界,是體質美容的核心要素。勿自行擠捏,熬夜,忌辛辣,穩情緒,維護體質的穩定狀態,不致嚴重偏頗。
綜上,痤瘡是一種損美性、身心性疾病,同時也是生活方式病,其治療要從調整體質著手,整體調養,最大限度的將體質調整到最佳狀態,喚醒并調動機體的自我調節能力,達到形神兼備,健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