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 趙作樞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實施意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水利改革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是今后一個時期水利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特別是把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實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強灌區末級渠系建設和田間工程配套,促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認真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實施意見精神,就要準確把握水利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強做好灌區各項工作的使命感;充分認識水利發展的客觀規律,準確把握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思路目標和基本原則,增強做好灌區各項工作的預見性和科學性;全面掌握深化水利改革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政策,全面掌握國家對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的各項政策,深刻領會科教興水和依法治水的新要求,深刻領會對加強水利工作的新要求,尤其是要重點學習關于農田水利建設的主要論述,全面掌握國家關于灌區改革發展的主要內容和各項政策,深刻領會精神實質和內涵,切實增強做好灌區各項工作的堅定性。
“十二五”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強局、富裕職工為目標,深入貫徹落實一號文件精神,積極實施農灌大局、經濟強局、文化名局三大戰略,做強農業灌溉,加快項目建設,提升水力發電,擴張綜合經營,突破城市供水,力爭“十二五”末全局水利經濟總量達到1.6億元,年灌溉斗口引水水量達到1.5億立方米,綜合經營產值1.3億元,城市供水實現零的突破,職工年收入5萬元,努力把涇惠渠建成一個發展速度快、經濟實力強、生態環境好、幸福指數高的現代化新型灌區。
農灌大局——水源較為充沛、工程設施優良、灌溉管理精細、灌區體制科學。其主要內容是,實施西郊水庫擴大利用和除險加固等水源工程,擴大水庫庫容,增加蓄水量,促使灌區水源較為充沛;繼續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末級渠系改造項目,保證工程配套、設施優良;完善各項用水制度,實施精細化管理,推廣科學灌水技術,提高灌溉效益;推進農業灌溉公益化改革,制定綜合水價改革方案,組建農民用水者協會,使管理體制更加順暢,促進灌區良性循環。
經濟強局——農業灌溉收入穩定、企業效益顯著提升、城市供水實現突破、職工收入大幅增加。其主要內容是,實施農灌大局戰略,保障糧食安全,穩定農業灌溉收入;擴大施工企業規模,提升資質等級,拓展經營范圍,實現企業經濟總量擴張;加大電站技改力度,實施標準化管理,提高發電效益;利用灌區泉水資源優勢,積極推動城市供水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建設強局與富裕職工同步提升,實現職工收入穩定較快增長。
文化名局——文化平臺搭建形成、文化研究成果豐碩、文化內涵較為豐富,文化品牌初具影響。其主要內容是,加快建設李儀祉紀念館,搭建水利文化研究平臺;成立鄭國渠和李儀祉兩個研究會,開展引涇水利文化和李儀祉文化研究,結集出版研究成果;利用文化研究成果,培育灌區特色文化,提升單位文化品位。
在農灌大局、經濟強局、文化名局三大戰略中,農灌大局是基礎,經濟強局是中心,文化大局是動力,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著力推動灌區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快水源工程建設,破解灌區水源難題。涇河是雨式河流,來水時空分布不均;灌區僅有一座西郊水庫,蓄水庫容較小;涇河上游由于無序開發水能資源,對農業灌溉造成很大影響。這些因素導致工程性缺水嚴重。為破解灌區水源難題,我們將著力在渠首實施低閘排沙工程項目,擴大張家山水庫庫容,提高調蓄水量,保證入渠流量穩定;在西郊水庫實施除險加固和擴大利用項目,排除西郊水庫塌岸等險情,增加水庫庫容1000萬立方米,提高抽水提水能力。在灌區周邊擴張開發李家橋、櫟陽橋、賀蘭等水庫,并利用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加以改造,恢復增加水庫庫容,提高抽水提水能力,實現與灌區渠道的配套,形成長藤結瓜的水源布局。在灌區下游實施船張抽水站補水項目,自渭河提水,重點解決南干渠渠系缺水的問題。目前這些項目前期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我們將抓住貫徹一號文件精神的歷史性機遇,加快實施水源工程建設,確保灌區農灌水源充足。二是大力改造基礎設施,夯實灌區發展基礎。近年來,灌區渠道工程和基層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但是由于灌區線長面廣,渠道工程嚴重老化和基層基礎設施簡陋落后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按照一號文件到2020年完成大型灌區改造的要求,繼續加大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力度,加快干支渠道改造步伐,消滅半截子支渠和土渠,完成基層單位辦公生活基礎設施改造。積極實施徐木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淘汰落后設備,擴大機組功率,提高提水能力,為擴大灌溉面積,拓展農灌市場奠定基礎。利用中央投資和省上貸款資金,加快灌區末級渠系改造,修復襯砌斗分渠,實現田間工程配套,力爭三年時間完成灌區29萬畝失灌面積的恢復。通過以上項目,徹底扭轉灌區渠道工程嚴重老化和基層基礎設施簡陋落后的現狀,增強灌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全面實施精細管理,提升灌區管理水平。優質服務“三農”、確保糧食安全是灌區義不容辭的職責。全面推行精細化管理,不斷提高灌溉效益,對充分發揮灌區作用,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至關重要。我們將加強對涇河水源的研究,準確預測涇河來水,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加強水量調度,充分發揮張家山水庫和西郊水庫調蓄穩流作用,建立保障有力、調配有效的水量調度機制。嚴格執行水量調配辦法,靈活高效調配,最大限度地發揮水資源的效益。加強用水管理,制定用水計劃和抗旱預案,科學指導灌溉用水,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測水量水,嚴格執行用水計劃,確保上下游均衡用水。加大稽查力度,嚴肅用水紀律,實行責任追究,確保用水計劃落實。加強用水指導,深入開展調研,有的放矢解決突出問題,將精細管理落實到灌溉管理的各個環節,增強工作的實效性。加強水價管理,嚴格執行“水價公示、終端水價、開票到戶”三項基本制度,切實做好“四到戶一公布”工作,確保群眾用放心水、交明白錢。四是深化灌區綜合改革,促進灌區良性循環。加快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水價、基層服務體系改革,不僅是一號文件的要求,而且是灌區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將進一步鞏固水管單位體制改革成果,強化防汛抗旱、服務“三農”等公益性,積極推進農業灌溉公益化改革,落實好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按照促進節約用水、降低農民水費支出、保障灌區良性運行的原則,深入開展水價調研,切實做好水價成本核算,科學制定灌區綜合水價改革實施方案,全面推進農灌綜合水價改革,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完善基層用水服務體系建設,深化基層用水體制改革,健全農民用水者協會,逐步建立起具有灌區特色的基層用水管理體制。
實施經濟強局戰略,就是要擴大企業規模,調整經濟結構,規范企業管理,實現經濟總量擴張,增強全局經濟實力。一是實施企業擴張戰略,壯大綜合經濟實力。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今后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水利建設迎來新的高潮,這為水利施工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我們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做大做強涇工局、設計院、監理公司、機械公司等骨干企業,吸納技術人才,購置先進設備,擴大企業規模,搶占社會市場,努力實現經濟總量擴張,完成資本積累,從根本上改變當前企業規模小、投資不足、技術人才缺、市場競爭力弱的格局,為建設經濟強局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多年的實踐證明,經濟結構單一、抗御風險能力不強不利于我局的可持續發展。要改變經濟結構單一、抗御風險能力不強的現狀,必須充分利用灌區水土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與涇渭新區、涇陽三原縣的聯系,通過融資參股等形式,積極推動灌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為實現城市供水零的突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條件。充分發揮水利設施和水土資源優勢,采取招商引資、參股經營等方式,擴充經濟總量,努力增加單位收入。三是規范企業內部管理,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局屬企業尤其是水利施工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學習吸收其他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不斷完善管理體系,規范經營運作,提高市場競爭力。兩個電站要全面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不斷加大技改力度,進一步挖潛增效,不斷推進管理創新,加快實現標準化管理的目標。
涇惠渠灌區不僅以鄭國渠為代表的歷代引涇遺址蜚聲中外,而且凝結著近代水利大師李儀祉先生的治水心智和辛勞。依托涇惠渠灌區,發展水利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實施文化名局戰略,打造灌區文化品牌,是我們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實施意見精神,加快灌區改革發展的的必然選擇。一是加快儀祉紀念館建設,搭建水利文化研究平臺。李儀祉是我國近代著名水利科學家和教育家,把西方水利科學知識同中國傳統水利科學技術相結合并運用的現代水利建設的先驅,為我國水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建設儀祉紀念館,總結秦人治水實踐,展示陜西水利發展成就,大力弘揚儀祉精神,對于推動陜西水利大發展意義重大。目前儀祉紀念館建設已經全面啟動,史料文物征集已基本完成,紀念館工程建設也已開工,布展設計正穩步推進,力爭今年基本建成,明年正式開館,將其建成集文化、建筑、園林于一體的標志性建筑,使其成為陜西水利史的“檔案館”、查詢陜西水利史的“活字典”、瀏覽陜西水利大事要事的“直通車”和普及水利科學的教育基地,搭建起鄭國渠和李儀祉水利文化的交流研究平臺。二是深入挖掘引涇水文化,扎實推進水利文化研究。歷代引涇灌溉,自秦鄭國渠至李儀祉建成涇惠渠兩千多年,其水文化歷史記載甚多,內涵豐富,需要深入挖掘,積極研究。我們將繼續加強史料征集,豐富有關鄭國渠、李儀祉的文物史料,為開展水利文化研究提供基礎依據。加緊籌備鄭國渠和李儀祉兩個研究會成立大會,舉辦兩期“水利文化大講堂”,出版研究專刊,提高灌區水文化的影響力。加強與高等院校、文博部門的協作,成立鄭國渠文化研究機構,組織召開文化研討會、交流會、報告會,搭建歷史文化交流平臺,吸引更多專家學者參與到引涇灌溉文化研究。制定渠首文物保護整體規劃,并按照整體規劃,逐年分步實施,進一步加強對渠首文物的保護,為開發利用創造條件。三是積極利用研究成果,培育灌區特色文化。加大灌區歷史文化的宣傳力度,擴大灌區影響,提高灌區的文化品位。充分利用引涇水文化和李儀祉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完善灌區農田灌溉、工程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制度,健全灌區管理體系,提升管理水平。大力弘揚儀祉精神,激發職工工作熱情,豐富和充實灌區文化建設內涵,培育職工核心價值觀念,打造灌區特色文化。積極開發渠首文物和自然山水資源,扎實推進鄭國渠水利風景區建設。充分利用水利文化研究的成果,不斷提高灌區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全力打造灌區文化品牌,扎實推進文化名局建設。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