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炯文 武玲俠 朱文靜
(1.千陽縣高崖鄉人民政府 陜西 千陽 721100)(2.千陽縣草碧鎮人民政府 陜西 千陽 721100)(3.渭南市石堡川水庫灌溉管理局 陜西 澄城 715200)
千河發源于甘肅省張家川田族自治縣源頭區,于陜西省寶雞陳倉區底店匯入渭河。千河為渭河左岸較大支流之一,屬黃河二級支流,流域面積3493km2,干流總長152.6km,河道平均比降為0.58%。流域地形西北高東南低,上游分水嶺在海拔1500m~2500m之間,中游分水嶺在海拔1000m~1500m之間,千陽以下流域在海拔1000m以下,最低高程在500m左右。千河上游為土石山區,森林茂密,植被良好;中游為黃土高原溝壘區,地表覆蓋較差,水土流失嚴重,是河流含沙量主要來源;下游為黃土川臺區,水土流失不大。在千河眾多的支流中,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有37條,其中位于河道左岸的有21條,右岸16條。支流中最長的是普洛河,長37.6km;流域面積最大、流量最大的是北河,其流域面積為413km2,多年平均流量為2.36m3/s。該流域氣候屬于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冬春嚴寒干燥,雨雪少,夏季炎熱,常有暴雨伏旱出現,秋季陰雨連綿,天氣涼爽濕潤,植被有常綠樹種、落葉闊葉林,草灌多屬旱生。土壤為褐色土類,以碳酸鹽褐土分布最廣。
千河流域地形屬丘陵溝壑區,土地面積492萬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386萬km2,占總面積的78%,侵蝕量2390t/m2,侵蝕總量776.8萬t,屬次強度侵蝕區。據調查,千河水系的支流石關河、咸宜河、蒲峪河、梨林河流域植被覆蓋較好,水流正常,為常年性河流;北河、大杜陽河、馮坊河、草碧河流域地形破碎,溝壑縱橫,溝壑密度1.49km/km2,多為黃土覆蓋,土壤黏結力弱,易于水解,加之植被破壞嚴重,河流基本斷流。若遇洪水暴雨,流域表層土壤年均損失2.2mm,最大損失7mm,地表徑流挾帶大量泥沙和腐殖質流入河庫,水土地流失不但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下游馮家山水庫水質向富營養化發展,而且造成河道、水庫淤積,加劇旱澇災害,影響到水庫功能的發揮。
千河在段家峽至千陽縣城段,是構成工業和生活污染的集中地段,這包括千陽縣和隴縣兩座縣城的生活污水、建材、乳品、釀造、煤炭等企業的污水排放以及固廢棄物排放。千河流域1996年污染較為嚴重,工業及生活污水當時共有15個主要排污口,年排放廢水總量317萬t,其中生活污水90萬t,年排放懸浮物3000t,化學需氧量5184t,生化需氧量 848t,氨氮 15t,揮發酚 0.3t,年排放量固體廢棄物2.2萬t,這些廢棄物由于沒有固定的處置場地,沿千河傾倒現象十分普遍,直接影響了千河的水質。2000年以前,馮家山水庫水質監測資料表明,千陽斷面入庫水質為Ⅳ到Ⅴ類,水庫高錳酸鹽指數1.7~2.2,總磷濃度為1.03,營養程度評價達到中富營養化標準的高限。
千河流域因氣候和土壤等因素為植被自然恢復提供十分有利的條件,該區域土地層深厚,多屬中壤,是典型的種植土,適宜植物生長。區域常見的植物多為旱生草灌,種類豐富,已形成穩定植被群落。1999年起,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政策,千陽縣結合縣情,制定“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政策:退耕每年補助管護費20元,提供原糧100kg,后期折算資金140元,認定為生態林,連續兌現8年,為經濟林的兌現5年,成林后頒發林權證,屬個人所有;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一次性補助種苗費50元。政策實施以來,大面積地減少了土地開墾,據統計,千縣和隴縣從1999年到2007年,退耕還林21.36萬畝,封山育林2.5萬畝,荒山造林33.97萬畝,累計面積57.83萬畝,使水土面積減少15%,對千河流域生態恢復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千河流域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農業又以種植業為主,占農業總產值的70%左右,屬“糧主型”的農業格局。由于主要農產品小麥、玉米、油料等市場價格較低,坡耕地的種植基本是無利可圖,對于該流域治理卻是一個良好的契機。建議積極引導群眾,在退耕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畜牧業,以及草業種植,以減少了墾種帶來的土壤表層的破壞,減少了水土流失,也減少了化肥、農藥、除草劑等施用量,減少了面源污染。
千河流域多為山區,人均土地面積大,耕作方式落后,農民收入水平極低,尤其是對偏遠貧困山區,居住人口較少,群眾也向往走出山區。近年來,千陽縣實施城鎮化,為生態移民提供政策保障,實施生態移民水到渠成,通過移民,使大部分從事到非農業生產過程中來,促進農業人口向非農業、向城鎮轉移,永久性脫離耕地,促進了千陽縣城鎮化建設,促進了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減輕了生態環境的破壞。
1996年寶雞市政府發布了《寶雞市馮家山水庫水源保護管理辦法》,開始對千河流域水環境進行保護和治理。千陽、隴縣分別頒布了實施細則,關停了污染嚴重的造紙企業,否決了一批影響水質的工業項目建設,并將轄區內的污染重點放在城鎮生活污水和固體廢棄物治理上,先后修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對生活污水和廠礦的工業用水進行處理后排放進千河,在溝壑地帶劃分工業廢渣、建筑廢渣、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固體廢棄物堆放區,對其區域進行重點治理,防止二次污染,并將原堆放千河流域的廢棄物進行搬遷。
近年來,千陽縣利用國家新農村建設和水利基礎工程建設投資的政策機遇,爭取到中、省、市財政對千陽區域性、流域性污染治理的資金支持,并將爭取到的資金向縣域內生態功能區和水源保護區傾斜,從資金和政策上支持區域內水環境治理工作。同時將區域內收取的水資源費、排污費以一定的比例,補償投向流域鄉鎮,支持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替代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環保型產業,使流域內鄉鎮真正從環境保護中得到利益,保證環境治理的可持續性。
(1)千河流域水質顯著提高。近年來千陽水文站對千河水質進行監測:1996年測定,千陽斷面進入馮家山水庫的水質為Ⅴ類,其中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氨氮、揮發酚均超過Ⅲ類水標準;1998年到2001年,千陽斷面進入馮家山水庫的水質為Ⅳ類,其中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氨氮超過Ⅲ類水標準;2002年以后,千陽斷面進入馮家山水庫的水質為Ⅱ-Ⅲ類,千河流域水質發生了根本性改善。
(2)千河流域水土流失明顯減少。隨著水環境治理的深化,千河流域水環境得到明顯地改善。通過對千陽水文站2007年進庫泥沙量資料統計表明:從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進入馮家山水庫的泥沙明顯減少。1974年到1997年,平均入庫泥沙量為331.6萬t,而1998年到2007年平均值只有119.7萬t,近十年入庫泥沙量與前24年平均值相比,減少了63%。而這一時期,千河流域降水量和馮家山水庫入庫徑流量與前期基本持平,一次,實測數據表明千河流域在水土保持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