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燁
(武功縣地下水工作隊 陜西 武功 712200)
武功縣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東迄興平,西鄰楊凌、扶風,北接乾縣,南隔渭河與周至相望。東西長20km,南北寬18km,總面積392km2。地理位置介于東經 108°1′~108°19′,北緯 34°12′~34°26′之間,海拔高程411m~603m。全縣有8鎮4鄉,212個行政村,總人口44.0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86萬人,占總人口的74.53%。
武功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約為3.02億m3,可利用量1.36億m3,因地形不同,分布不均,其中北部黃土臺塬可利用量0.58億m3,埋深在100m以上。中部塬坡區可利用量 0.21億m3,埋深30m~80m,漆、韋川道地區可利用量0.12億m3,渭河階地區可利用量0.44億m3,埋深在10m~30m之間。近年來,實際開采總量0.5億m3~0.6億m3,不足可開發量的40%。
根據飲水安全評價指標,截止2008年年底,全縣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02處,集中供水受益人數達到10.48萬人,其中達到供水到戶的有8.68萬人,還有1.8萬人采取集中供水點供水。飲水安全普及程度及自來水普及率僅為32%。
全縣農村人口32.86萬人中,飲水不安全的人數高達22.38萬人。因水質不達標的人數有14.65萬人(其中因自然因素引起硬度偏高的苦咸水人口有3.92萬人,涉及2個鄉鎮19個行政村;因淺層地下水受到污染的渭惠渠及渭河、漆水河沿岸的8個鄉鎮74個行政村的10.73萬人);因用水方便程度達不到要求的有7.73萬人,涉及10鄉鎮55個行政村。
武功縣中部塬區地處黃土臺塬間洼地,含水層主要為中更新層黃土狀土,古土壤,成層鈣質結構。由于匯水集中,潛水埋藏較深,蒸發量大,地下徑流滯慢,該地區為極弱富水區,潛水埋深在40m~100m,地下水化學類型主要為氫碳酸鹽類,PH值為6~8.5間,潛水硬度偏高,因而易生成高礦化水、苦咸水。區內涉及2個鄉鎮19個行政村3.92萬人。
渭河階地及漆、韋川道區,地下水埋藏較淺,一般在5m~10m之間,群眾飲水主要靠過去的院落土井及手壓泵解決,飲水雖較方便,但由于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污水沿河下排,致使渭惠渠南干、北干,漆水河整個變成排污渠,地下淺層水污染嚴重,區內涉及8個鄉鎮、74個行政村、10.73萬人長期飲用淺層污染未經處理的地下水,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問題。
隨著“甘露工程”、“解困工程”和“安全飲水”項目的實施,群眾的飲水困難得到了較大緩解,但還有10個鄉鎮55個行政村7.73萬人用水方便程度不達標,靠人擔、車拉、遠距離取水,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
飲水工程建設項目點多、面廣、量大,時間緊、任務重,建設期的管理工作非常繁重。日常管理工作由縣城鄉供水站管理,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也只7~8名,但人員編制不足5名。技術人員少,專業結構不全,力量薄弱,工作負荷重,經費不足,待遇低,直接影響到工程建設的進度和質量。
建成的供水工程,大都是單井、單村供水工程,規模小、標準低,只能使部分村、部分點的群眾受益,社會效益不明顯,吸引帶動性差。
渭河、漆水河階地區的群眾處于富水區,傳統飲水靠手壓泵提水,自認為方便、實用,但對淺層地下水已遭污染的狀況認識不明確,對實施安全飲水工程的積極性不是很高,項目建設中的征地和投勞折資問題協調不力,再加上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安全飲水工程發展滯緩。
針對認識不足問題,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站等新聞媒體以及座談討論、散發傳單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方面的政策、取得的成果,以及已建工程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解放和發展農村勞動力等效益發揮情況,充分激發群眾主人翁精神,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工程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為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供水水質檢測和監測,是供水安全的基本保證。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條例》,合理設置水源保護范圍,在水源井影響半徑范圍內,嚴禁開鑿其他生產用井;不使用污水灌溉和施用有毒農藥;不堆放垃圾和鋪設污水管道;不從事破壞深層土層的活動;雨季及時疏導地表積水,防止入摻和漫溢到井內;在水源保護區內,種植水源保護林草或發展有機農業,保護水源、防止污染。同時,建立健全水質監測網絡,縣水質監測中心負責水質的日常監測工作,切實保證供水水質安全;衛生部門負責飲用水衛生的監督檢測工作,定期對供水水質進行檢測,并向社會公布檢測結果。
隨著國家對農村飲水資金投入的加大和工程建設程序的規范化運作,工作任務與要求發生了很大變化,工程建設任務成倍增加,但武功縣水利系統的人員編制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編制設置上,技術和管理人員崗位沒有增加,技術人員少、專業結構不全、力量薄弱,工作負荷重,管理人員待遇低。建議合理設置人員編制,充實日常管理機構的技術力量,增加項目管理經費,配備必要的管理設備,為項目實施提供人力保障。
隨著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投資規模的擴大,建成的工程數量在逐漸增多,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水平,促進農村飲水工程良性運行將逐步成為工作的重要內容。
加強管理,才能保證良好運行。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針對不同規模的供水工程應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建成的單村分散工程,資產歸受益群眾集體所有,實行水利局與受益群眾相結合的雙層管理模式,簽訂供水工程管護協議,受益村組設立專人管理,安裝水表,按量收費。建成的城鎮自來水管網延伸工程,由原自來水廠管理,實行企業化運作;建成的規模較大的鄉(鎮)和跨村集中供水工程,資產歸國家所有,授權給水利局行使管理,委托鄉鎮供水站監督指導,通過招標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搞活經營,獨立核算運行。考慮到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的壟斷性特點,無論何種投資主體,何種管理形式,都要嚴格接受縣水利局的監督管理。
建設小型單村供水工程,投資少、工期短、見效快,是快速解決武功縣農村飲水困難的有效途徑,但這種工程供水保證率低、工程投資和運行成本高,管理水平低。而規模化工程由于標準高,具有穩定的水處理設施和供水設施,有專業人員組成的專管機構進行管理,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和供水成本,既能減少廣大群眾的水費支出,又建立起了較大型的農村供水企業,既方便了水質監測,又能保證供水質量和部門管理。
建議對下塬人口稠密、居住集中的幾個鄉鎮,根據水源條件建設萬人以上規模的集中供水工程,確保供水保證率;對上塬人口相對分散的鄉鎮,根據地貌條件發展跨村5000人以上規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建設中嚴格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質量終身制,從水源水質、工程施工、材料選用、設備選型、參與管理等各個環節加強監管,全面實現武功縣農村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提高人民群眾生活用水的水質水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只有積極探索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模式,創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體制,做到水量、水質保證,管理到位,才能盡快實現飲水安全覆蓋全縣的奮斗目標。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