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作舟
(福建省安溪縣林業局,福建安溪362400)
森林資源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掌握森林資源現狀,分析其變化動態,對合理經營、科學管理森林資源,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1]。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加快林業發展、改善生態狀況的要求越來越突出。林業不僅要滿足社會對木材等林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更要滿足改善生態狀況,生態需求已成為社會對林業的第一需求[2]。安溪縣地處閩南金三角廈、漳、泉結合部,鐵觀音的故鄉,其茶產業為民生主業,需要特別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
安溪縣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南,晉江西溪上游,北緯 24°51′~ 25°26′,東經 117°34′~118°18′。
安溪縣地質主要為中生代火山巖和燕山期花崗巖,主要構成為新華夏系構造。地貌屬戴云山脈向東南延伸部分,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多在200~1 000m之間,最高山峰太華尖海拔1 600 m,屬中低山地帶,坡度多在25~38°。河流以晉江上游西溪為主,西北部分區域屬九龍江水系范圍。
安溪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光、熱、水資源豐富,夏長冬短,溫暖濕潤;年降水量1 600mm,年均氣溫18.5℃,年日照1 619h,無霜期295d。
安溪縣土壤以為紅壤主,山地土壤海拔300m以下磚紅壤性紅壤,300~900m紅壤主,900m以上多為黃壤。
安溪縣總面積299 357.8hm2,林業用地面積220 849.3 hm2,占總地面積73.8%;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87 937.5hm2,占39.8%;商品用材林面積132 911.8hm2,占60.2%;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196 719.7 hm2,占 89.1%。全縣森林覆蓋率65.7%,綠化程度達91.2%。
安溪縣森林蓄積量4 581 273m3,其中林分蓄積量 4 422 682m2,占 96.5%;疏林 63 527m3,占1.4%,散生木蓄積量 93 937m3,占 2.0%,四旁樹1 127m3,占 0.1%。
安溪縣針葉樹種(以杉木、馬尾松、建柏、柳杉為主)面積108 823hm2,占有林地面積55.3%;闊葉樹種(以木荷、米櫧、紅栲、青岡、火力楠、相思樹、桉樹、毛竹為主)面積 24 075.2hm2,占有林地面積12.2%;經濟林類(名特優茶葉、油茶、龍眼、柑桔為主)面積63 767.5hm2,占有林地面積32.5%。在樹種結構上針葉林多,闊葉林少現象明顯。
安溪縣有林地面積196 719.7hm2,其中商品林面積 119 421.9hm2,占 60.7%;生態公益林面積77 297.8hm2,占39.3%。從林分面積看:商品用材林面積61 476.3hm2,占46.8%;生態公益林面積69 952.7hm2,占53.2%。從林分蓄積量看:商品用材林蓄積量2 360 470m3,占53.4%;生態公益林蓄積量2 062 212m3,占46.6%。綜合以上數據可見生態公益林與商品用材林,結構比例不盡合理。

表1 各類樹種面積、蓄積量情況
安溪縣林分單位面積平均蓄積量22.5m3/hm2。按林種分商品用材林單位面積平均蓄積量38.4m3/hm2(其中人工用材林單位面積平均蓄積量46.3m3/hm2),生態公益林單位面積平均蓄積量26.7m3/hm2;按樹種分:針葉林單位面積平均蓄積量34.1m3/hm2,闊葉林單位面積平均蓄積量24.6m3/hm2。可見林分質量整體表現較差,特別是人工用材林的林分質量更為低下。
安溪縣用材林林分總面積61 476.3hm2。其中幼齡林面積 8 053hm2,占 13.1%;中齡林面積18 785.1hm2,占30.6%;近熟林面積14 962.4hm2,占24.3%;成過熟林面積19 675.8hm2,占32%。體現齡級結構不合理。
安溪縣有較多天然闊葉林零星分布,有利于森林病蟲害防治。全縣防火路總長2 673km,平均0.043 5km/hm2。
歷史原因人工林造林更新以針葉樹種為主,樹種針葉化、純林化,闊葉樹種造林少;種植一般用材林多,培育速生豐產林少;培育小徑材比例大,培育大徑材比例小;培育長輪伐期林分多,培育短期輪伐林分少;這些缺乏合理規劃的歷史通病在安溪縣同樣存在,雖然近年來造林樹種有所改善,但總體上形勢仍然嚴峻。
隨著“鐵觀音”茶葉迅速崛起,安溪縣近8成人口涉茶,茶葉成為當地民生主業,須要有一個更高質量生態環境的支撐。現有生態公益林數量和質量均不能滿足當前及今后發展的需要。
營林生產各項費用投入不足,商品用材林粗放經營使林木生長水平低,林分質量低下。人工用材林單位面積平均蓄積量僅為46.3m3/hm2,后備資源質量低劣,發展后勁不強。生態公益林由于早年對天然林資源的掠奪性擇伐,加上現在營林投入不足,使其處于逆行演替狀態中。
安溪縣與廈門市毗鄰,國家林業局趙青山教授級高工和中國林科院楊寶君研究員等專家確認,廈門市已發生馬尾松危險性森林病蟲害,對周邊地區構成嚴重威脅[3]。樹種結構單一,針葉樹種比例偏高,生態環境脆弱,森林病蟲害防護形勢嚴峻。
安溪縣林地中散布茶園,人為活動頻繁,火災隱患多。山邊、路邊、田邊、林邊、現有防火路設置等級低,數量嚴重不足;山脊線以木荷為主的生物防火林帶設置數量偏少,質量不高。
采石采礦、工程建設造成山體裸露未能及時治理,侵占林地開墾茶園事件時有發生。
對林業公路、防火路建設、機械化等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少,加大了林業生產成本,阻礙林業發展。
安溪縣馬尾松面積79 443.5hm2,占林地總面積40.4%,樹種結構單一,針葉化、純林化。林分抗逆性差,林木病蟲害容易發生,森林為災隱患大,林地土壤退化等系列問題,都需要增加闊葉樹種比例來加以解決。研究表明,大力營造混交林,增加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和林分結構的多層性,就能從根本上改善林地的生態環境和生產力[4~6]。新的造林按生態優先原則,種植闊葉樹為主;對現有馬尾松林分進行分期改種、套種闊葉樹。馬尾松林冠下套種闊葉樹豐富了林分層次結構、生物多樣性和凋落物數量,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其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抵抗干旱等方面作用均顯著高于馬尾松純林,且林內濕度增大,溫度下降,各種可然物不易著火,又有闊葉樹的阻隔,可以防止樹冠火和地表火的蔓延和發展,增加了林分的防火性能;林分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可改善林地生態環境,有助于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頻率和危害程度[7],是調整樹種結構的最有效方法。
與時懼進,依照民生主業安溪鐵觀音發展需要,調整林種結構。原有商品用材林與生態公益林劃分已不能適應當前安溪發展需要,改變現行劃分比例的不合理性,安溪林業現在的主要任務不是生產木材,而是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適應發展需要。減少商品用材林面積,實行集約化經營;增加生態公益林比例,改造劣質生態公益林;讓有限的林地資源追求更大經濟利益,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
5.3.1 加強天然林保護工作
安溪縣擁有天然林總面積77 462.6hm2其中混交林面積25 632.4hm2,常綠闊葉樹林面積16 777.3hm2,是閩南地區為數不多原始天然林資源,提高人們認識,制止對天然林資源的掠奪,使整體處于逆行演替狀態中的天然林得以保護意義重大。天然林是本地區氣候調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的主力軍團,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重要作用,應采取近自然林業經營方式加以保護。對局部林中空地、殘次林地,通過適度造林、補植、套種等人工促進干擾措施,促進林分生長,提高生態效益。
5.3.2 加強森林病蟲害監測,及時防治
改善林分衛生狀況,調整樹種結構,對針葉樹種進行改種、套種闊葉樹,增加闊葉樹種比例,選擇與配置闊葉樹種時充分考慮適地適樹,注意深根性與淺根性樹種合理搭配,提高林分長勢,增加林分自身抵御森林病蟲害能力。重視防火設施配套,對全縣防火設施進行統一調查規劃,編制分期實施方案。特別注重加強主、副防火林帶建設。依法治理非法采石采礦,及時整治工程建設中造成的山體裸露,遵循“誰開采、誰受益、誰治理”原則,以采石取礦業主出資為主,相關部門技術支持保障與監管。打擊非法侵占林地開墾茶園,保護有限林地資源。
充分發揮海西與臺對結技術優勢,依靠科技進步,對生態公益林釆取近自然林業經營,選擇適合本地生態環境需求的闊葉樹種,進行適度人工干擾,增加優質闊葉樹種比例,促進生態公益林林木生長水平、改善林分生態質量,是提高本地區生態環境的根本手段。對商品用材林采取集約化經營,進行定向培育,大力發展適應本地生長的相對耐寒速生桉樹等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積極引進優良樹種,大力推廣良種壯苗,林地施肥,化學除草,釆用不煉山造林等先進技術,加大營林投入,提高營林質量,增加資源增長后備力量,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
縣級財政部門要把林業生態建設資金支付列入財政預算,確保縣級財政收入不低于1%的資金投入林業生態建設;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督促資源利用單位、排污企業,把環境保護治理列入單位預算和生產成本計劃,運用經濟杠桿方式,收取林業生態建設補償資金,建立林業生態建設資金補償機制。
[1]陳 萍.福建省森林資源現狀及動態分析[J].福建林業科技,2005,32(3):198~ 201.
[2]陳 偉.福建省林業生態體系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福建林業科技,2005,32(3):186~189.
[3]馬文希.廈門馬尾松林分改造營造林技術措施研究[J].林業勘察設計,2005(1):18~21.
[4]陳德葉.馬尾松酸棗人工混交林生產力和林木生長規律的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1996,23(2):28~32.
[5]王宏志.中國南方混交林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6]盛煒彤.我國人工用材發展中的生態問題及對策[J].世界林業研究,1995(2):51~ 55.
[7]蔣宗塏.馬尾松人工中近熟林冠下套種闊葉樹技術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5,32(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