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國, 王曉鋒, 劉藝博,崔利衛
河南省嵩縣金牛有限責任公司,河南 洛陽 471435
所謂探、采結合工程,是指在保證探礦效果的前提下,實行探礦工程與采掘工程的統籌規劃,統一安排,利用采掘工程進行生產探礦,或生產探礦工程能為采礦工程相互利用的工程,為探、采結合工程。
探、采結合工程主要應用于店房礦區的537、497中段的Ⅰ—Ⅲ#礦體中。探、采結合工程有地質、采礦技術人員共同設計探、采結合的施工方案,相互之間密切配合、統籌兼顧、先后施工的原則,積極開展生產工作。在保證探礦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采礦生產。大大縮短了探礦投入開始到采礦、采出的有效時間。
生產探礦工作要貫穿到礦山生產的全部過程中,它常與采礦工程交叉進行,許多工程互有聯系,并往往可以互相利用。實行探、采結合工程可以減少礦山巷道掘進量,降低采掘比,加快生產探礦進度,縮短生產探礦和生產準備周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探礦工作質量與效果,有利于安全生產也加強了生產管理,充分發揮礦山生產潛力,并使礦山巷道系統更具合理性。
控制性工程:包括豎井、斜井、主平窿,無探礦作用。
聯絡工程:包括石門、井底車場等,也不能起探礦作用。
探、采結合工程:包括脈內沿脈、運輸穿脈等,這類工程大部分切穿礦體,能其探礦作用。
脈外開拓工程:此類工程對礦體產狀、形態、邊界的空間位置依賴性較大,必須在探礦后才能施工,不能實行探、采結合。
純生產探礦工程:包括探礦穿脈、天井、盲中段、坑內鉆等,這類工程對生產無直接生產意義。
開拓工程與生產探礦結合的步驟和方法:
1)地質專業提供階段開拓的預測地質平面圖及礦石品位、儲量資料;
2)在充分考慮階段地質條件和探礦要求的基礎上,采礦專業擬定階段開拓方案;
3)進行探、采結合聯合設計,采礦專業布置開拓工程,地質專業布置探礦工程,雙方共同選擇探、采結合工程,在進行工程的施工設計;
4)地、采雙方聯合確定工程施工順序并統籌施工;施工中地質專業與測量專業配合掌握施工工程的方向、進度、目的,采礦專業控制技術措施;
5)階段開拓工程施工結束后,地質專業視情況補充一定探礦工程,再整理開拓階段生產勘探所獲資料,為轉入采準階段的探、采結合創造條件。
采準階段的探、采結合工程,是以采礦塊段(采場)為單元,屬于單體性生產探礦范圍。
采準工程與生產探礦工程結合的步驟:


1)地質專業提供采礦塊段地質平面圖、剖面圖和礦體縱投影圖;
2)采礦專業根據資料初步確定采礦方法及采準方案;隨工程的進度合理安排采礦方法;
3)地、采雙方共同商定采準階段的探、采結合工程施工方案,通常是從采準工程中,選定能達到探礦目的而又允許優先施工的工程作為探、采結合工程,有時與分段等生產工程結合探、采結合層工程;
4)編制塊段探、采結合工程施工設計。利用采準工程進行生產探礦的工程,一般由采礦專業設計,純生產探礦工程由地質專業設計;
5)確定工程施工順序。首先掘進離礦體較遠或對礦體空間位置依賴性不大的工程,以接近礦體和構成通路,然后選擇某些能起探礦作用又基本符合探礦間距的采準工程作為探、采結合工程,并優先施工。配合部分純生產探礦工程,對礦塊內部的礦體邊界、夾石、構造、礦石質量及品位變化情況進行控制;
6)地質專業整理塊段探、采結合工程施工所獲地質資料,提供采礦人員進行全面采準工程設計使用;
7)采準工程全面施工。施工結束后,地質專業視情況補充必要的探礦工程,再整理采準階段生產勘探階段所獲地質資料,為轉入塊段礦石回采做好準備。
采準階段的探、采結合方法,隨礦體地質條件和采礦方法的不同而有別。以店房礦區的537、497中段的Ⅰ-Ⅲ#礦體為例具體說明:537中段的Ⅰ-Ⅲ#礦體平均厚度為5m~15m,傾角67°~85°,針對該礦體厚而陡傾斜的特點開采過程中采用淺孔留礦法。其40m中段采場沿礦體走向布置,開拓沿脈為采準階段的采場切割道。為探、采結合工程在切割道的下盤掘一個平行于沿脈切割道的下盤脈外巷道為運輸道,每隔5m打一個垂直沿脈切割道的出礦進路。在礦體走向上,向上6m掘切割拉底。
經過采準階段的探、采結合,重新圈定礦體,一般已控制住礦體形態和質量。對于形態變化復雜的礦體,為了更準確的掌握礦體的變化,應該充分利用回采階段的切割層。回采分層、爆破中深孔等進行最后一次生產探礦,進行礦體邊界的再次圈定,正確指導下一步的回采工作。
1)實施探、采結合時,地、采雙方在工作上必須打破專業界限、實行統一設計,聯合設計,統籌施工和綜合利用成果,形成一體化工作法;
2)探、采結合必須是系統的、全面的,必須貫穿于采掘生產的全過程;
3)探、采結合必須以礦床的一定勘探程度為基礎,特別是對地下采礦塊段內部礦體的連續性應已基本掌握,不能因礦體變化過大導致在底部結構形成后,采準、回采方案的大幅度修改,導致工程的大量報廢。
4)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應先施工,后干單純的探礦工程。不應以快速見效益為目的而盲目進行采礦工程。
根據店房礦區各礦體的分布特點,在下一步的探、采結合時,探礦工程的布置應以主沿脈布置為主。再向礦體兩側拉探礦穿脈,探礦穿脈的布置應考慮到能充分利用于采礦時的出礦通道。在對礦體的具體形態調查清楚后,再進行后續探礦工程與采礦工程的結合。
[1]張永波.老采空區建筑地基穩定性及其變形破壞規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5.
[2]張聲波.贛南鎢礦資源狀況及新一輪找礦戰略的基本思路.礦產與地質,2003.
[3]陳洪冶,李立志,李雪梅.礦床學.地質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