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勇,汪竟龍
江蘇省淮安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江蘇 淮安 223001
鹽化工產業與針紡織、電子、醫藥等工業門類相比較,其產業鏈長、關聯度大、技術密集、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且財稅貢獻突出。鹽化工產業是蘇北某市“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3個千億元產業之一,該市巖鹽儲量達1300億t,規模位居全國前列,鹽化工產業近幾年迅速發展迅速,成為全國有影響的鹽化工生產基地。伴隨鹽化工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環境污染問題日益顯現。鹽化工產業的污染物排放相對單一,對周邊的環境影響原本較輕,但隨著鹽化工產業規模的擴大以及生產企業的環境守法意識不強,鹽化工行業的特征污染物硫酸鹽和氯化物排放量上升較快,一度造成附近的河流水質惡化,嚴重影響周邊區域的農業生產和城市飲用水源的安全[1]。下面對張福河近年的水質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并針對沿河污染物排放狀況初步提出污染防治對策和建議。
張福河南起洪澤湖口,北至陶家閘,全長27km,流域面積107km2,具有航運、排澇、灌溉等功能。屬于河網密布的平原型河流,水位受河道水閘人工控制,常年流向為從南向北,通過陶家閘進入二河,附近10km范圍內有兩個飲用水源取水口。沿河分布9家鹽化工企業,共有元明粉年生產能力220萬t,硝鹽年生產能力100萬t,這些企業的生產廢水處理后回灌采鹵礦井,但仍有部分含有硫酸根離子、氯離子的冷卻水和生活廢水排入張福河,對水質一度造成影響。

圖1
為準確掌握張福河的水質變化情況,在漁種場、西順河大橋和陳集大橋等3個斷面開展監測,項目為氯化物、硫酸鹽。張福河執行Ⅲ類水質標準,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對氯化物和硫酸鹽指標未明確限值,考慮到張福河與作為市區飲用水源的二河有較強的水力交換關系,現采用集中式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標準限值進行評價,即氯化物和硫酸鹽都執行250mg/L的標準[2]。
從圖1可以看出,張福河2011年1月沿河水質氯化物和硫酸鹽指標控制在150mg/L以下,低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補充項目標準250mg/L的限值,符合飲用水源的水質要求。
上圖顯示,張福河3個斷面的氯化物、硫酸鹽指標近兩年起伏大,總體下降明顯, 兩項指標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間大都較高,普遍高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補充項目標準250mg/L的限值,部分時間段高于1000mg/L,最高點出現在陳集大橋斷面2009年9月份,說明河流水質受到污染。2010年10月至今,兩項指標得到大幅度削減,基本控制在250mg/L以下,下降幅度達到70%以上,這說明該市政府去9月開展的沿岸企業環境整治行動取得了成效張福河水質有了明顯改善。
張福河水質狀況變化起伏較大,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大,水質就好轉,反之,水質就下降,說明一段時期政府管理不到位,企業有非法排污行為,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加強污染防治力度。
一是加強河流水質監管力度。鑒于張福河與飲用水源水質有密切關系,建議市政府將河流提升到飲用水源的管理高度,制定水質異常應急預案,加強監管頻次和力度;
二是開展了沿河環境整治行動,根除沿河存在的環境安全隱患。嚴格落實“環評三同時”污染防治措施,實施清污分流制,嚴禁生產性廢水外排;加強企業生活廢水排放口的監管工作,發現外排廢水水質數據異常立即進行分析排查原因,落實整改措施;推進廠區的雨水及生活廢水的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實現廢水的零排放,取締河道上所有排放口;
三是委托有關單位開展區域鹽化工產業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工作,對區域污染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并據此提出科學可行的綜合整治規劃提交政府部門實施。
[1]孫瑞林,羅軍,靳宏民,李志紅,張勁松,等.鹽化工廢水對農田污染評價的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1993(1):23-2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行業標準地表水和污水檢測技術規范(HJ/T9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