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地面射電望遠鏡對半人馬座A的超強噴流進行了迄今最細致的觀測。
從數據生成的圖像中可以看到,這里一個具有5500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正噴射出一條劇烈的物質流,其速度高達光速的三分之一。當大量物質以極高的速度落向黑洞時,大部分會被困住,但仍有一部分物質會被反彈回去,以大約三分之一倍光速噴射出去,形成壯觀的物質噴流。在這里,這個超大質量黑洞正隱匿于半人馬座A星系的核心地帶。
科內拉·穆勒(Cornelia Mueller)是這項觀測研究的第一作者,同時也是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的博士生。他說:“這種噴流結構是下落的物質被黑洞吸積時形成的產物,但我們對于其究竟如何形成并維持的細節尚未完全清楚。”
噴流中的物質在半人馬座A兩側形成了一對巨大的射電瓣,延伸超過100萬光年。這樣的規模使半人馬座A盡管距離地球差不多有1200萬光年遠,在射電波段看來仍然幾乎有滿月的20倍大。
天文學家調集南半球的9臺大型射電望遠鏡聯動觀測,獲取了這一噴流結構迄今最精細的觀測結果。研究小組的這一工作是“南半球毫角秒干涉儀活動星系核追蹤計劃”(TANAMI)的組成部分。此次獲取的高分辨率圖像可以讓天文學家們識們將努力據此加深對于這一噴流結構在星系形成和演化中作用的理解別出其中直徑僅15光年左右的射電結構。
盧佩斯·奧吉哈(Roopesh Ojha)來自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他說:“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允許我們將各地獨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并聯起來,形成一臺相當于地球直徑的超大型望遠鏡。”
這些數據將有助于讓科學家們加深對于這一外向噴流的理解,這一噴流沖擊周遭星際氣體,從而改變星系中的恒星新生速率。天文學家們將努力據此弄加深對于這一噴流結構在星系形成和演化中作用的理解。
但射電波段并不能反映這一黑洞結構的全部特征。半人馬座A的核心區域同樣是美國宇航局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的重要觀測對象。
來自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馬瑟壓斯·坎得勒(Matthias Kadler)說:“這種輻射的能級比射電波段高出數十億倍,而其確切的產生位置,目前仍然不清楚。現在,有了TANAMI項目的幫助,我們希望能在這一方面取得更進一步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