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高,徐炳海,李舉年
1.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江蘇 淮安 211700
2.盱眙縣國土資源局,江蘇淮安 211700
盱眙縣位于淮河水系下游,北臨淮河以及浩瀚的洪澤湖,西、南與安徽省相接。地理坐標為:北緯32°34′~33°15′,東經118°12′~118°54′。境內湖塘、水庫星羅棋布,水系十分發育。除淮河外,境內與洪澤湖相通的河流還有三河、高橋河、維橋河等。
盱眙縣下轄19個鄉鎮,總人口約72.72萬人。縣國土面積約2943km2,耕地面積113.30千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51.19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65.91千公頃。
盱眙縣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屬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多年年平均氣溫 14.7℃,年降雨量822.1mm~1267.3mm。
盱眙縣共有地質災害點34處,其中滑坡32處、地裂縫2處。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及地質災害發育強度劃分出4個高易發區、11個中易發區、5個低易發區。地質災害點危害性、穩定性評價及地質災害分區詳見主報告。
根據盱眙縣地質災害分布發育特征及軟土等特殊類土的工程巖土性質,劃分出如下四個地質災害防治區,即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和軟土地質災害防治區。
防治目標:
1)分階段治理具有較大危險性的滑坡、泥石流及崩坍隱患點;
2)加強礦山開采管理,杜絕因開山、采石等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
3)加強監測及預報網絡的建設,做到早發現早治理。
依據不同的地質災害發育情況,采取不同的監測方案。
對I級地質災害點設立監測樁等固定標志,定期監測,監測時間:在雨季5~10天或緊急情況下每天監測,在滑坡體前緣、后緣進行對比監測。對II級及III級地質災害點采取其它監測方法。
工程治理是指采取治水和改變滑坡體力學條件、增大抗滑力的方法來使滑坡體穩定。
治水的方法有:1)攔截:在滑坡體周圍修筑截水溝,以攔截和旁引滑坡范圍外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使其不進入滑坡體;2)排導:在滑坡區內充分利用自然溝谷,布置成樹枝狀排水系統,或修筑盲洞、支撐盲洞和布置垂直孔群、水平孔群等排除滑坡范圍內的地下水;3)護坡:修筑“T”型壩或在滑坡前緣拋石,以防地表水對坡面和坡腳的沖刷;4)填補:用粘土或水泥填塞滑坡體上的裂縫。
改變滑坡體力學條件,增大抗滑力的方法有:1)減重和反壓;2)支擋工程,包括抗滑擋土墻、抗滑樁和錨桿擋墻等。

滑坡名稱 治理方案盱眙第一山公園滑坡 擋土墻,抗滑樁、錨桿擋墻攔截、排導地表水。山門九號宕口1號、2號滑坡 削方減載都梁公園采場1號、2號、3號滑坡 削方減載,支擋工程寶積山路20-2滑坡 削方,砌擋墻,坡面防護,攔截、排導地表水。
生物治理(或稱植物護坡工程),即坡面植樹種草,一方面可以減少破面水下滲,輔以平整夯實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植物的根系對土體也有加筋作用,有得于山坡殘坡積層穩定。綜合考慮已有滑坡的結構類型、物質組成、滑坡成因機制等方面,宜采取生物治理的滑坡如下:盱眙第一山公園滑坡、胡巷組東山坡1號滑坡、胡巷東山坡2號滑坡、徐郢組北西坡滑坡、小丁郢滑坡、明山村洼屋里滑坡、和橋裂山古滑坡、淮峰村(原裂山村)前墅組滑坡、大楊郢東山坡滑坡、石籮筐南東滑坡、陰牌村后滑坡、丁管咀滑坡。
盱眙縣境內宜避讓,特別是在雨季宜緊急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朱劉集滑坡、胡后山滑坡(和橋水泥廠東)、孫郢李建廣屋后滑坡、盱眙第一山公園滑坡等。
盱眙縣境內需合理規劃各類工程建設布局的地質災害防治區有盱城鎮都梁公園礦山地質災害綜合整治區、河橋鎮茅草灘滑坡地質災害綜合整治區、仇集鎮朱劉村滑坡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區、鐵山寺滑坡地質災害綜合整治區等。
3.1.1 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強化管理
認真落實中央關于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政策,嚴格貫徹執行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和《江蘇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健全工作機構,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有專門管理人員,負責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
3.1.2 完善管理職能,健全基本制度
地方人民政府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行政區內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的統一管理。
3.1.3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保護環境和防災減災意識
當前要把宣傳的重點放在農村和鄉鎮,扎實、細致地做好宣傳、培訓工作,普及地質災害的基本知識,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抵御地質災害的能力,提高防災抗災水平。
3.1.4 提高規劃實施管理水平
嚴格履行項目審批制度,地質災害工程治理示范工程實行招投標制度。
加強對地質災害監測、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管理部門對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防災減災、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決策能力。
3.1.5 加強地質環境管理,保護生態環境
近年來,盱眙縣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尤其是南部山區,居民建房開挖邊坡,開墾荒山,使山區斜坡體天然穩定狀態受到破壞,坡體日趨不穩定,易發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因此,必須采取坡面防護,修建排水溝、渠、擋土墻等工程措施,并鼓勵植樹造林,制定山體綠化措施和計劃,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3.1.6 加強礦產資源的開采管理
盱眙縣境內礦山開采規模較大,大量采礦宕口為原始作業,順層開采,已多次產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因此,應進行預防性防護工程,嚴格規定各采礦宕口的采礦邊坡的坡角,封閉危險的采石宕口,在堆積坡體上種植樹木、削坡,對坡體下緣的工程建設項目實施規劃論證。
3.2.1 積極培養人才
人才是規劃實施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引進或通過培養造就一批在管理上、研究上利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高級人才。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減災效益。
每個監測點落實到人,對測人員進行專門上崗培訓,現場進行示范,讓他們做到準確無誤的預報災害點變形活動情況,在災害點變化劇烈時應及時匯報上級有關部門,并現場報警,組織人員及時撤離,采取應急措施,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3.2.2 加強技術創新
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努力做到強化先進科技成成果的應用。廣泛推廣應用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提高對地質災害變形等的監測管理水平。
3.2.3 加強信息系統建設
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和規劃實施狀況的動態監測。
通過信息系統的運用,帶動規劃管理的科學化。根據各類地質災害的特點及分布現狀,建立以MAPGIS為平臺的空間數據庫,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實施的監管力度。
落實經費,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落實經費,確保地質災害得到及時調查、勘查與治理。把地質災害防治與水利建設、交通建設、城市建設、防汛抗旱、扶貧等結合起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
根據"誰誘發、誰治理,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地質災害的誘發者,治理的受益者,要承擔治理責任和費用。鼓勵社會援助,努力爭取國家和國際資助。
1)當汛期到來時,各鄉(鎮)政府、各村(居)委會應組織力量加大監測力度,盡職盡責地做好搶險救災應急預備工作,安排專人值班,及時向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通報各地質災害點的變形監測結果;
2)當地質災害體進入變形加速階段時,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應召集各有關部門做好充分準備,決定應急防范方案及搞撤離路線,明確各部門的任務和責任人,并派專人日夜現場值班;
3)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第一負責人應坐陣指揮,組織公安、民兵巡視險區的每一戶,督促或幫助居民迅速撤離。
當地質災害不可避免的發生后,防災部門應立即組織搶危救災工作,采取各種措施,將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4)組織搶險專業隊伍,緊急加固或搶修各類臨時防護工程,及時排除險情;
5)確定地質災害危險區的范圍,并設立警戒線,嚴禁閑雜人員進入危險區內;
6)對受災人員緊急救護和安置,對所造成損失的財產作經濟評估。密切監視災害的發展動向,防止災害再次發生。
1)避免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使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的居民安居樂業;
2)礦山綜合整治工程為盱眙縣人民建設旅游生態縣添磚加瓦,使盱眙更好地保留其自然原始風貌;
3)減少地質災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牽制作用,提升盱眙縣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