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強
邢臺德龍鋼鐵有限公司,河北 邢臺 054000
回轉臺有4個托輪(又稱為行走輪)。對于回轉臺而言,4個托輪就相當于四條腿,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哪條腿出現問題,回轉臺都不能正常工作,軋線就要停止生產。回轉臺自身重量約10t左右,輸送一塊鋼坯的重量約7.7t,在特別的情況下,還同時輸送兩塊鋼坯,這樣對于托輪所承受的最大負載為25t,同時對軸承所受的徑向力比較大,直接影響到托輪的使用壽命?;剞D臺每完成一次輸送,托輪在軌道上就要行走12m,以每天(24小時計算)的生產量600塊~750塊計,也就是說托輪每天在軌道上的行程的總長度約為7200m~8000m,這就使得托輪和導軌的磨損十分嚴重,引起回轉臺整體下沉,這樣會對回轉臺本體的中心定位軸承帶來不必要的軸向力,也會對傳動設備帶來附加力,直接影響到設備的正常使用和對鋼坯的正常輸送,一付托輪的使用壽命是1年左右,就要進行更換、維修。更換一付托輪所需時間和人力為兩人5小時左右,且空間較小,設備比較緊湊,更換時非常費力費時間,相對于裝配質量來說很難得到保證。而裝配質量的好壞,將會影響托輪的使用壽命和回轉臺設備的利用率。
托輪的原裝配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其裝配順序為:軸承件1與軸套2,安裝在一起,然后裝入輪3孔中,再安裝軸承擋蓋,并用螺栓擰緊,將定距環5從輪3的另一側裝入后,再將另一盤軸承裝入到輪3孔中與軸套2輪3配合,安裝軸承擋蓋4,并用螺栓擰緊,用手輕輕轉動軸套,如轉動靈活、平穩,無阻礙即為裝配合格。固定擋板6用螺栓固定在座9上,將另一固定擋板7固定在軸套2上,在吊車的幫助下,慢慢放入座9內,并用螺栓固定,固定擋板7,同時軸8上的兩軸孔、軸套2、固定擋板6、7必須達到同軸度,使軸8穿入,完成軸的裝配,最后用螺栓固定做片10以固定軸的轉動和軸向竄動。注油,完成部件裝配。

圖1
從圖1和托輪的裝配順序可以看出,原設計結構復雜,零件數量多,組件裝配精度要求高,拆裝難度比較大。由于軸套2和軸8的裝配難度大,裝配的精度要求高,加大了裝配的工作量,且不能保證裝配質量。軸8要穿過軸套2,固定擋板6、7及支座9上的兩個孔,而三者又不易達到同軸度的固定,使軸8裝入困難。他的原設計結構只重視使用,不重視更換檢修、拆裝,使拆裝時費力,易損件多,繁瑣,要求的精度高,又加大了零部件的成本,總結了近幾年我對托輪的使用和維修情況的了解,結合自己學過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查閱資料和結合現場的情況,針對托輪的結構進行改造。具體方法如下:
如圖2所示,利用軸承盒的結構,改變原設計的支座穿軸孔,為上軸蓋、下軸座,并用m16螺栓固定聯接,加厚孔邊緣厚度來加強孔的強度。

圖2
僅此一改變就使原設計裝配穿軸要求精度高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將軸孔的定距環改為孔用擋圈加墊圈來保證輪孔兩軸承為的同軸度,以軸上中間的軸臺階(注:向尺寸負于擋圈加墊圈的尺寸0.3mm)來保證軸與輪的定位;以軸兩端的鎖片來保證軸與底座不轉動,不軸向竄動,還增加了檔塵擋圈來密封軸承不進異物,延長了軸承的使用壽命,去掉了原設計中的工件內外圓要求精度很高的軸套,并將雙列調心滾子軸承變更改為重系列向心球軸承(同時能承受更大的徑向力),延長了使用周期,降低了零部件的成本和維修費用。
改造后的裝配順序為:將防塵圈10裝入軸承擋蓋4內;將擋圈5裝入轉輪2內中,放入墊圈6,將軸承3裝入轉輪2孔內,安裝軸承擋蓋4,并用螺栓擰緊;將另一盤軸承3裝入軸1上,將軸承3、軸1裝入轉輪2孔內,安裝另一軸承擋蓋4,并用螺栓擰緊,轉動軸是否轉動輕松,無阻礙即為裝配合格。在吊車的幫助下放入軸座8上,蓋上軸蓋9,并用螺栓擰緊,最后擰緊鎖片7,注油,完成了托輪的安裝。
改造后的托輪,結構簡單,分布合理,減少了繁瑣零部件的數量,降低了維修的成本,提高了裝配精度和工作效率,省工省料,提高了設備的使用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從使用一年半后情況來看,改造后設計安裝達到了原設計的技術要求,在托輪備件的二次拆裝維修過程中,由原來的需要2個人5小時完成的工作,縮短為1個人2小時就能完成此項工作,為生產贏得時間,為企業創造了更大的效益。
總之,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是我深刻認識到,機械設備的合理使用,而且能延長使用壽命,以提高設備利用率和完好率為手段,達到設備的更換方便,設計合理,降低成本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