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 徐佳
“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的地點設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臨瓊樓,面朝北海。去年10月30日上午9點,題目為《當代中國:傳統與現代的變奏》的講座準時開始。
“9年了,講座一轉眼已經辦了一百多場。”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笑說。
國圖的另一職能
“(9年前)當時中南海有幾個講座。那么,國家圖書館則可側重在歷史文化方面,面向部級領導干部提供講座。”周和平回憶。2002年元月,由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國家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三方主辦,國家圖書館承辦的“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第一期開講,時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劉華秋成為主講第一人,題目為《當前國際形勢分析與展望》。
初始,部長們對講座心存懷疑。但講座創辦伊始,反響出人意料的好。主、承辦方對講座的投入也竭盡其能。
現今,講座的選題設定在六大方向:中外歷史、哲學文化、民族宗教、文學藝術、時事政治、社會經濟。除了歷史文化方面,主辦方也會選擇當下一些社會熱點問題。
隨著講座影響面的擴大,它的吸引力開始從面向國務院系統的部級領導,擴大到中央機關、大型企業,然后又拓展到北京市相關領導,再至解放軍領導層,不斷有新人員加入。
該系列講座在國家財政支持下,基本以一個月一期,勻速舉行,至今已經舉辦153期,共計2萬余人次參加。
當“書生”面對“大臣”
在去年10月30日的《當代中國:傳統與現代的變奏》講座中,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面向臺下的部級干部聽眾,自稱是“一介書生”。這是劉夢溪第二次作為主講人參加“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劉夢溪表示,“這次講座我重申上一次講座的觀點,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有可能被中斷的,我有這個憂慮。”
在講座過程中,劉夢溪與臺下聽眾的互動,表達了他竭力推廣國學課程的愿景。
“稱謂決定定位:對象是‘部級領導干部,內容是‘歷史文化講座。其定位已經非常明顯了。”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說。自講座開辦以來,主辦方所請主講人既有任繼愈、吳良鏞、湯一介、朱學勤、戴逸、葉嘉瑩、馮其庸等老一輩知名學者,也有唐浩明、錢乘旦、陳來、鄧小南等中青年學者。
在談到給部長講課會不會感到一些壓力或是講課時有什么顧慮時,劉夢溪與陳平原均表示,并未感到很有壓力,同時也沒有太多的顧慮。但畢竟講臺之下聽眾的身份特殊。據了解,曾經有一位在學術上集大成之大家學者,由于其領導坐在臺下聽課便將一場講座變成了一場工作匯報。
講課的精彩程度,取決于學者的學術研究深度和表達能力。那些講得極為精彩的學者,會在課后被部長們“圍堵”,要求再回答一些問題或留下聯系方式。
能夠在領導干部面前講課,透露著巨大的歷史誘惑力。據相關人員透露,有些學者會千方百計尋找各種關系疏通,但求能夠一登“部級干部歷史文化講座”的講壇。
但陳平原提醒,學者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偉大,“不要指望你的一次講座會給部長們帶來什么,講座本身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專業或職業,而是一種業余愛好,部長們如果有興趣,他們自然會選擇這個領域的書來讀。”
講座自愿參加。在每次講座開講之前,來上課的部長會在教室門前刷卡簽到。在年終統計中,多次出勤的部長會得到講座主辦方專門設立的“勤學獎”。據了解,積極參加講座多次獲得“勤學獎”的領導有一百多位。(摘自《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