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青
題辭作序
2010年11月的釣魚臺國賓館芳菲苑。《永恒的記憶——蘇聯專家基列夫的中國情結》一書首發式活動在此舉行。“這個看似平凡的首發式,其實是在圓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一樁心愿。”一位參加了首發式的人士表示。
上世紀50年代,無數中國青年——包括像江澤民這樣在蘇聯受過教育和培訓的“留蘇學生”和人民政府為適應建設需要定向緊急培養的大批俄語翻譯,被派往祖國各地,與蘇聯專家一起工作,努力建設年輕的人民共和國。而作為援華專家的尼古拉·雅科夫列維奇·基列夫對江澤民有知遇之恩。
據《永恒的記憶》一書作者劉人偉回憶,1956年5月,江澤民從蘇聯斯大林汽車廠實習歸來,擔任一汽動力處副處長。他的俄語說得很流利,與蘇聯專家可以直接對話交流。為此,已在長春工作近三年的基列夫,很快就同留蘇的江澤民找到了共同話題。在此后的工作中,年近30歲的江和年長他14歲的基列夫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基列夫對一汽動力系統非常熟悉,他主動提出陪江到各個動力站房,廠房內的變、配電間,一邊看,一邊介紹,使江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全面了解了情況。1956年下半年,基列夫在再次延長援華工作期滿即將回國之際,開始考慮未來一汽總動力師的人選問題。經過深思熟慮,他向當時的一汽第一副廠長、總工程師郭力推薦了江。基列夫說:“我認為,江可以勝任總動力師的工作。他有理論水平,又在斯大林汽車廠實習過,也掌握了管理方面的經驗,是總動力師的最佳人選。”后來,一汽廠黨委采納了基列夫的推薦意見,但基列夫在江面前卻從未提起過這件事。
為了紀念這位故人,江澤民親自提議基列夫在華工作時的翻譯劉人偉同志撰寫此書,并親自為該書題寫書名并作序。
江澤民在《永恒的記憶》的序言中說:“在當時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艱難的條件下,一汽能夠三年建成投產,基列夫同志功不可沒。……他深深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矢志不渝,令人感佩。”他更把這位蘇聯專家與白求恩相提并論:“我覺得,基列夫同志身上也有這種(國際主義)精神。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忘記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
游歷江南
退休后的江澤民極少公開露面,2010年更是少。在2010年春節上海市方面舉行的新春團拜會上,江澤民沒有出現。隨后的世博會開幕式,江澤民亦不曾出席。
據人民日報資深記者詹國樞透露,江澤民退下來以后,回到了他曾經任職的上海。除偶爾到北京外,大部分時間住在上海。他在上海的公寓,距母校交通大學只有咫尺之遙。
2010年4月26日,江澤民從上海出發,27日到達江蘇無錫,參觀了老師顧毓秀的紀念館。29日抵常州。4月30日,江澤民在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時任省長羅志軍的陪同下參觀了瞿秋白紀念館。在瞿秋白故居,江澤民透露,當年作為地下工作人員的他,就是在被窩里用手電照著讀瞿秋白的《赤都心史》。
5月6日,江澤民出現在南京。此后,他游歷家鄉揚州,參訪母校揚州中學。在揚州期間,江澤民還宴請了老朋友、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李光耀女兒李瑋玲在新加坡《海峽時報》撰文透露,父親一行人原本打算直飛上海,但在江澤民邀請下,決定先到揚州探望老朋友。
隨后,江澤民又游歷靖江、泰州等地,于15日到達安徽宿州泗縣。在泗縣,江澤民向縣黨史辦的專家詢問他的父親江上青在皖東北革命斗爭的細節等情況。隨后到泗縣烈士陵園舉行祭奠活動。
觀看歌劇
2010年6月6日晚,江澤民到國家大劇院觀看威爾第經典歌劇《茶花女》,消除了有關他健康狀況不佳的傳言。
據悉,陪同江澤民觀看演出的有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北京市委書記劉淇等。喜愛文學藝術的江澤民對《茶花女》情有獨鐘。據《為了世界更美好——江澤民出訪紀實》透露,2004年江澤民訪法期間,對法國總理巴拉迪爾說,茶花女確有其人,她就和小仲馬同葬在巴黎的一處公墓內。在座的時任駐法大使蔡方柏補充說,茶花女的墓就在蒙瑪特高地。江澤民當即表示很想去看看,但來不及安排了。后來蔡方柏專門去找了茶花女墓地的錄像送給江澤民。
佛緣不已
淡出政壇后,江澤民已有余暇遍訪名山古剎,并在多處廟宇留下了墨跡。
江澤民對宗教的了解和興趣頗為淵長。他在2001年11月拜訪河北名寺——柏林禪寺時曾稱,“作為無神論者,宗教也要了解一點,我每年都要到一個宗教場所去。”
柏林禪寺位于河北趙縣,是千年名寺。柏林寺凈慧法師回憶說,“那個時候明海大和尚講到他出家的因緣,講到他很喜歡打坐、修禪,所以他想出家在這個方面用一些功夫專修。江主席聽了也不住點頭。對明海法師說,你剛才講的坐禪,我在大煉鋼鐵時,胃出血,練習打坐,3個月就好了。不得了,可以入靜啊。”
江澤民2010年5月30日曾蒞臨位于浙江嘉興平湖的李叔同(弘一法師)紀念館參觀紀念。弘一法師是律宗第11代世祖,亦是江澤民備極推崇的一代高僧大德,其所作的《夕歌》,是20世紀初最負盛名的“學堂樂歌”之一。接近人士介紹,很多年以前,童年時代的江澤民每天放學回家,唱的就是這首歌。
(摘自《作家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