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東
在海西總體框架下,永春與發達地區的最大差距是產業基礎薄弱,沒有真正形成主導產業;而由于地處晉江上游,環保責任重大,長期以來,永春對全局最大的責任和貢獻,是為下游幾百萬人民送去一江清水。在永春14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面積160萬畝,占72.7%,這里生態環境良好,森林、水力、礦藏、旅游等資源豐富,擁有眾多的高速公路、快速鐵路的道口和火車站,孕育著56萬城鄉居民;除此之外,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僑親和港澳臺胞有120多萬人,遍布世界47個國家和地區。在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區位、人文、僑鄉等優勢,探索一條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新路子?我們提出,要按照“奮力發展特色山地經濟,加快建設現代宜居僑鄉”的戰略定位,實施新一輪趕超型跨越式發展,實現“強縣富民、提速進位”。
當前,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經濟方興未艾。永春要按照“產業強縣”的思路,大干快上一批低碳、綠色、環保的項目,培育一大批產值億元項目、培育一批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培育100億元以上的產業板塊,努力形成以輕紡鞋服、礦產資源及深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以生物醫藥、食品飲料、生態旅游、精致農業等綠色生態健康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格局。要以全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試點縣的建設為抓手,打造海西生物醫藥產業重要基地。要以匯源集團福建基地落戶永春為契機,爭取一批知名企業落戶永春,做大永春老醋,做足水果飲料、茶飲料和水產業文章,加快建設食品飲料產業集聚基地。要以“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為平臺,發展高附加值精致農業,打造大都市綠色餐廳和健康廚房的生產基地。要以生態旅游與文化旅游的結合為賣點,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和項目,建設成為海峽西岸知名的生態旅游目的地。要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切入點,通過改制上市、品牌培育、技術改造、增資擴容、結盟發展等促進企業迅速做大做強,加大傳統產業的提檔升級,打造泉州輕紡產業新基地等特色產業基地。要以現代交通條件的改善為契機,融入泉州,構建“半小時經濟圈、生活圈、生態旅游圈”,做好“道口經濟”文章,加快發展新型商貿業態,倡導綠色消費。在完善永春縣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和建設一批鄉鎮工業項目集中區的同時,加快建設縣輕工基地萬畝工業新城,概算總投資12.6億元,建成后可入駐企業30-50家,成為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經濟板塊,形成低碳工業產業集中發展區。
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把握山水、文化、生態、僑鄉、民生五個“關鍵詞”,按照“山水名城、特色鄉鎮、美麗鄉村”三個層面加快建設現代宜居僑鄉,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斷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在縣城建設方面,實施“大城關”戰略,按照“城市發展往泉州靠、往道口逼”的思路,根據城區“一心、兩軸、三片區”總體布局,高起點、高水準、高品位建設。堅持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并舉,對縣城主街道開展大規模整治,抓好景觀整治、立面再造、電線下地、道路改造、廣告清理、城市保潔等工作,促進舊城換新貌。同時,抓好輕工基地、仰賢片區、三桃片區等新區建設,力爭到2015年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到2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20萬人。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圍繞建設“規劃先行、功能齊備、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保障一體”的宜居城市綜合體,實施小城鎮“六個一”工程,即每個鄉鎮建設一條文明街或文明路、單獨或聯合建設一座自來水廠、建設一個文化體育公園、建設一個“農改超”市場、建設一所功能完善的衛生院或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一個有品位的樣板居住新區,推進蓬壺市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工作,加快一批重點小城鎮建設。在社會事業發展方面,我們在現有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基礎上,加快建設教育強縣,積極爭創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文明縣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加強永春紙織畫、永春白鶴拳、永春漆籃、永春老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利用,打造永春白鶴拳文化產業,規劃建設圖書文化廣場、博物文化廣場、青少年婦女老年人活動中心、文史檔案中心、體育休閑中心、兒童公園等。扎實推進醫改、校舍安全、文化、養老“四大民生工程”,認真實施促進農民增收“八大工程”。高起點對縣醫院進行異地搬遷,不斷提高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大力實施“回歸創業工程”,爭取事業有成的華僑華人在家鄉投資創業,抓好海峽兩岸(永春)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深化對臺交流合作,打響現代宜居僑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