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新
(福建省勝景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廈門361012)
火燒嶼島位于廈門本島與海滄新市區之間海域最狹窄的海面上,處于西海域南、北兩部分的交接處。火燒嶼全島面積27hm2,其中水面約5.77hm2,海滄大橋錨碇廣場約 3.26hm2,其他用地17.97hm2。火燒嶼以獨特的地質構造、五顏六色的火燒巖和絢麗多姿的景致,被稱為“神秘的自然博物館”和“天然地學博物館”,是開展地學旅游考察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同時,火燒嶼良好的生態環境(火燒嶼是白鷺的棲息地之一)有利于開展海島旅游、觀光、度假、休閑活動。
火燒嶼島南與鼓浪嶼遙相呼應,北和杏林灣、馬鑾灣相望,東與東渡港毗鄰,西與海滄新市區相望,是廈門經濟特區的一個重要“窗口”。海滄大橋建成后,大橋從火燒嶼島的北端凌空躍過,大橋西錨碇座落島上,加強了島嶼與廈門、海滄之間的聯系。目前火燒嶼暫時通過一條施工棧橋與海滄連接,島上有3座小碼頭可供船只停泊。
火燒嶼是從廈門西海域南部海島景觀到北部海灣景觀的轉折點,是從南部的城市景觀到北部自然景觀的中繼點。海滄大橋從火燒嶼上空橫穿而過,使火燒嶼成為眺望廈門新市區、海滄新市區及大兔嶼、鼓浪嶼等島嶼景觀和海滄大橋的最佳海上駐足點。同時,島上的地質地貌景觀自然、生動,也構成很好的旅游觀光素材(圖1)。
火燒嶼島呈南北向條狀,南北長900m,東西寬400m。東南部地勢最高,制高點海拔34.17m;由此向北、西方向錯落下降,形成 0~2m、2~5m、5~15m、15~25m、25.00~34.17m 的地貌階梯面。海岸線長而曲折,海岸有3個向海中突出的岬角;東海岸臺地連綿起伏,直逼岸邊,岸坡陡峭。火燒嶼現有多處巖石裸露點和地質構造遺跡,具有一定的科考價值和觀賞價值。
火燒嶼遍布地帶性土壤赤紅壤,非地帶性土壤濱海鹽土,主要分布在西海岸。火燒嶼的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雨林。原生植被已為次生、半次生植被所取代。現狀中的植被是市政府發動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營造的人工林和半人工林。叢林喬木種類單一,主要由木麻黃、相思樹構成純林或組成混生林。
火燒嶼地處南亞熱帶,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熱量和光照資源充足,降水量豐沛,且濕熱同季,對植物生長十分有利。
3.1.1 地質景觀
火燒嶼島上沿海分布大量火燒巖,顏色豐富多彩,造型奇特且地層出露條件好。地殼升降運動遺跡、斷裂、褶皺及節理等構成本島最富有特色的景觀。
3.1.2 地貌景觀
火燒嶼的層狀地貌格局、海蝕洞穴、海岸線、起伏的丘陵和海灣等都是寶貴的地貌資源,有利于開展旅游和進行科普教育。
3.1.3 內湖景觀、叢林
火燒嶼島內通過人工造堤,利用島上洼地形成了3個內湖,均向海滄一側敞開,視野開闊、水質清澈。山丘植被茂密、綠樹成蔭,林間小路崎嶇蜿蜒,或環水、或攀山、或俯巖,景色十分優美。
目前島上現有的地質、地貌景觀已遭到部分破壞,尤其以北部為重。受島上施工的影響,以及部分無組織人員上島游覽、作業,島上環境衛生狀況較差,隨意丟棄的固體廢棄物遍布島上各個角落,破壞了島內的的自然環境。西海域的水產養殖作業對環島景觀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圖1 廈門市火燒嶼修建性詳細規劃總平面
3.3.1 規劃目標
火燒嶼島以火燒巖地質景觀為特征,是旅游開發賴以生存的根基。同時,島上叢生的次生林及低丘陵構成島上自然景觀特征,也是白鷺等鳥類棲息繁衍的理想場所。因此,在旅游開發中,必須嚴格保護火燒嶼的自然生態資源和巖石景觀資源,在此基礎上合理、適度開發建設。因此,本次規劃確定的規劃目標為:加強火燒嶼及其周邊海水景觀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適度開發,將火燒嶼建設成為自然、生態、富有文化品味的人與動物無邊界交流的科普環保型旅游觀光休閑島,成為廈門的水上公園。
3.3.2 規劃原則
體現“大旅游”發展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地方特色原則;堅持景觀生態化設計原則。
根據火燒嶼島的區位條件和景觀資源條件特點,規劃確定島上旅游以青少年科技活動、展示火燒巖地質景觀、觀賞海景風光,眺望廈門、海滄新市區和海滄大橋等動人景觀,以及休閑逸趣為主題,并適當兼顧市民娛樂、度假的需要,以充分發掘和體現該島的旅游價值和特色。
規劃以西錨碇廣場為前奏,自北向南景區、景點逐漸展示出來,到達最南端的火燒嶼景觀區形成全島旅游的高潮。規劃根據現狀地形、地貌特征,將山丘地帶規劃為以喬、灌木為主的叢林區;將4個大小不同的內湖進行岸線、水體整治,規劃為“靜月湖”、“鷺棲湖”、“鷺凌湖”和“紫巖湖”;將西岸和南岸的火燒巖集中地帶規劃為觀景區和科普教育基地。島內旅游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設施相對集中安排在全島出入口附近的靜月湖畔和遠端的紫巖湖東岸,既便于集中管理,又避免污染源過于分散而影響環境。其他景觀設施、觀景設施和服務設施均因山就勢、巧借地利而設,為游客提供最佳的景觀點和愉悅的視覺享受。
3.5.1 錨碇廣場區
結合海滄大橋西錨碇及其施工遺留的平地,改造為西錨碇廣場。其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配套發展文化旅游、娛樂、購物等項目。充分利用錨碇體建設青少年科技館,是青少年綜合科普教育基地,具有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內容,本區主要劃分為4個功能區。
(1)碼頭集散區。保留廣場東、北兩側的現有碼頭加以改造,形成客運碼頭區,作為外埠進入該島的門戶。連接北側碼頭開發為游艇碼頭,游客可乘游艇觀光。本區有較開闊的集散廣場,設置專用等候區,鋪地上的群魚圖案將游客引導向更豐富多彩的空間中。本區是火燒嶼與陸地間水上交通的主要樞紐。
(2)科技公園區。充分利用錨碇室外廣場,建設科技公園。其以錨碇為中心,分為3部分:古代科技及發明,在錨碇的北側及東側廣場,展示泉州船、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蘇頌及其天文發明;錨碇西側廣場擬設模擬火山噴發、地震屋、龍卷風等大型展品,展示自然的威力;兒童科技體育區,設于錨碇西南側廣場,利用廣場種植的高大樹木群,在樹林間穿插設置可供青少年參與、娛樂的科技體育項目。
(3)科技館區。利用錨碇體設置青少年科技館,組織以啟發思維、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動手動腦的科學實驗及動手活動。舉辦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多學科綜合性科技教育展覽,普及現代科學技術。
(4)綜合服務區。錨碇廣場南部主要設有火燒嶼公園管理處、售票處及綜合服務用房,提供旅游接待,出售旅游用品,并安排部分休息設施和環境雕塑小品、廣場樹。鋪地以暖色廣場磚為主,配以花崗巖石臺階。
3.5.2 旅游服務中心
(1)綜合服務區。利用現有島上管理用房,在臨內湖規劃綜合服務區,為整個島嶼提供管理服務。區內設椰風餐廳,為游客提供快餐服務和旅游用品服務。
(2)大眾度假區。本區位于主路邊,以靜月湖為基地,以小型度假木屋為單體,建筑平臺融入叢林中,點綴于山水之間,為部分在島上度假游客提供住宿場所。本區對外交通方便,環境優雅,建筑自由伸展,湖中還可進行捉魚游戲,將休閑與度假融為一體。
(3)室外餐飲區。本區位于鷺棲湖北部濱水地帶,場地內花草樹木叢生,小溪蜿蜒,并設有帳篷、燒烤餐具及各種游戲設施,游客可在此進行燒烤、露營等野趣活動。
3.5.3 山林野趣區
(1)叢林游樂區。本區叢生的混交次生林遍布丘陵及山石間,植被茂密,林間小路蜿蜒曲折,或近水、或翻山,沿途可飽覽島上風光和廈門、海滄新姿,更可提供多處觀賞海滄大橋雄姿的良好視點。區內將現有林間小路加以整治,形成環湖、環島游路,并在景觀制高點和濱海地帶設置眺望平臺、觀景亭、休息廊等;在林中設有叢林尋寶、鷺窩探奇等小游戲,使游人在穿越叢林時體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妙感受。南部山林與火燒巖區相接,設有涼亭看臺,瞰潮臺也是島上最佳觀海豚平臺。
(2)山頂觀光區。本區于制高點聳立標識塔一座,內設觀光電梯,游客可登高望遠,一覽海滄大橋全景,遠眺廈門市區、海滄新市區沿岸景觀。其不僅成為火燒嶼的標志物,也將成為由海滄大橋進入廈門島的主要標志之一。
(3)休閑購物區。本區位于鷺棲湖與紫巖湖之間的主路段,夾于山林之間,形成島中旅游購物一條街。建筑以原木為主材料,披附著樹根樹須,使人如在叢林中行走。商店內可出售各種紀念幣、火燒巖石雕、貝雕、海滄大橋模型、攝影用品、旅游用品等,還可為游客題詩繪畫;商店二層設有空中酒吧。本區是休閑、購物的獨特場所。
(4)生態度假區。位于紫巖湖東部。別墅區(怡情園和沐澤園)環境較安靜,此處以小型度假木屋為主,輔以管理等服務性建筑;建筑充分結合地形,盡可能減少開挖土方。此處湖光山色,海天相接,是度假的最佳場所。
3.5.4 內湖景觀區
(1)淡水景觀區。淡水景觀區即鷺棲湖,位于島的核心地帶,由人工灌輸淡水匯聚而成。湖中設有3座小島,命名為“鷺棲島”,形成海中有島、島上有湖、湖中含島、島嶼相望的趣味景觀。“鷺棲島”上種植喬、灌木,供海鳥棲息繁衍。湖中可劃船娛樂,岸邊可靜心垂釣。沿岸規劃兩組景觀建筑,分別為“臨波聽風”和“扇形廳”,作為湖岸的點綴,并為游人提供觀景點。
(2)生靈樂園區。本區位于鷺棲湖與叢林游樂區之間,環境幽靜。區內中央規劃為鷺凌湖,以放養水禽為主,有“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周邊林內放養山雞、鹿、馬等小動物,并安排有動物表演、動物喂養,形成人與動物無邊界交流的空間。
(3)海水娛樂區。本區是以紫巖湖為主,是島中南部海水湖,紫巖島嵌于其中,可開展各種水上表演節目,并為游客提供天然海水浴場和各種水中娛樂項目,讓人們感受島中海的獨特意境。
(4)休閑運動區。本區位于海水湖東部堤壩上,堤上有開闊的沙灘場地,可進行沙灘排球等體育運動和游戲比賽,享受日光浴。臨水平臺亦可提供即興表演場所。平臺連接大臺階伸入水中,便利人們休閑和親水活動。
3.5.5 火燒巖景觀帶
(1)巖石科普區。本區位于錨碇廣場左下角,區內火燒巖景觀奇特,具有極高的的科普和觀賞價值,菊花石為主景點之一。巖上設有棧橋、梯步、藤橋,既有效保護礁巖不受踐踏,又可使游人最大限度地欣賞到各種不同肌理的火燒巖景觀,還可以眺望海上風光。
(2)巖石觀賞區。本區可謂火燒巖的天然展示區。巖石種類齊全,顏色豐富多彩,造型奇特,其中代表性地點如“火燒石”、“蠕蟲遺跡石”、“刀砍石”、“菊花石”、“云狀石”等 ,并有“雙獅枕海”,“雄鷹展翅”等形象生動的主要景點。巖石南部向海面伸展規劃一處觀光平臺,不僅讓游客更全面地欣賞南部巖石全景,并為觀賞大兔嶼、鼓浪嶼等群島風光,甚至廈門市區、海滄市區沿岸風景提供最佳觀賞點。
(3)攀巖冒險區。東部海岸基巖直逼岸邊,連綿不斷的海崖十分陡峭,山頭獨立突出。本區設有懸索與攀爬設施,是年青人攀巖冒險、挑戰自我之處。本區也是觀賞海滄大橋的最佳區域,感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豪情。
3.5.6 海上游覽區
火燒嶼是西海域的“十字路口”,海島風光秀麗,游客可乘游艇環島觀光,從不同角度欣賞不同景觀。東海岸水深灘窄,岸線曲折,可開展垂釣、沖浪、滑水、帆船等水上娛樂活動。
3.6.1 植物景觀設計
根據總體規劃設計,要保持原有植被景觀形象,對山體的混交次生林采取保護措施;同時,對環境惡劣的地方進行綠化整治,重新進行植物景觀設計和植物配置。各個景區根據其景觀特點和功能要求進行相應的植物種植設計。
(1)錨碇廣場區以棕櫚科的植物為主,在巨石、奇石旁配置如假檳榔、大王椰子等植物,花壇內種植鮮花,營造一種亞熱帶奇石鮮花廣場氣氛。
(2)內湖水景區是綠化彩化的重點,在水面種植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蓮、水竹等;在岸邊種植花草灌木,增加植物景觀的層次感,營造一種湖光山色的氣氛。
(3)山林野趣區內保護原有的山林景觀特點,對遭受破壞的地方進行恢復。對部分地段的地被換種成馬櫻丹、美女櫻等色彩鮮艷的地被植物。
(4)火燒巖景觀區以觀賞火燒巖為主,在巖石間種植一些色彩豐富的巖生花卉如牽牛花、石竹等,增加火燒巖的景觀效果。
3.6.2 園林植物選擇
(1)喬木。木麻黃,假檳榔,大王椰子,鳳凰木,大花紫薇,南洋杉,洋紫荊,龍柏,相思樹等。
(2)花灌木。紅桑,變葉木,三角梅,黃馨梅,劍麻,九里香,西洋杜鵑,梔子花等。
(3)地被類。馬櫻丹,美女櫻,爬山虎,蟛蜞菊等。
(4)水生花卉。荷花,水竹,睡蓮等。
火燒嶼山地和湖面有機結合,地形獨特,提供了極好的造園基礎。“園地惟山林最勝,有高有凹,有曲有神,有峻有懸,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人奧疏源,就低鑿水,搜土開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火燒嶼島雜樹參天,芳草繁花覆地,這是火燒嶼能夠稱為廈門新興旅游休閑勝地的天然資源。火燒嶼有難得的天然優勢,加上精細的設計,完工之后火燒嶼旅游區必將成為獨具特色的觀光休閑海島。
[1]陶 盛.廈門火燒嶼地質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J].集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71~172.
[2]賀輝揚.廈門火燒嶼旅游資源特點與開發利用[J].臺灣海峽,1998(3):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