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玉,劉阿麗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旅游人類學主要是從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間人際關系的角度來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現象和演變,以及這種文化現象對旅游地社會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旅游人類學就是從文化和美學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會團體、旅游開發者與旅游者之間關系的科學。它融合了文化人類學中考古學、民族志、民俗學、社會人類學、語言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對旅游現象進行了綜合考察。在旅游人類學視野下的生態旅游實質上就是在生態學觀點、理論指導下,享受、認識和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帶有生態科教和科普的一種轉向旅游活動。旅游人類學雖然是綜合性的研究旅游現象,但是其基本落腳點是分析和研究旅游中所存在的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核心之一是生態旅游文化。在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探尋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保護、傳承當地生態文化,維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及可持續發展,重新認識并提升本民族生態旅游的文化價值,尋求傳統與現代的最佳結合點,旅游人類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論平臺。同時旅游人類學也是分析旅游者動機的有效工具,用旅游人類學的視野來探視生態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能夠設計出更適合旅游者口味的生態旅游產品,為生態旅游市場開拓提供更好的理論依據。另外運用旅游人類學能夠分析生態旅游給民族地區帶來的社會、經濟及文化影響的形成機制,從而能夠指導發展生態旅游的各個主題興利去弊,刺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1)文化涵化與變遷導致對生態旅游的文化的異化與失范。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吸引的是作為外來文化群體的旅游者,這些旅游者與生態旅游所在地的居民產生文化交流,有可能發生文化涵化現象。同時運用產業化手段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開發也將導致產業化這一手段與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之間的矛盾,從而形成生態旅游文化變遷的異化與失范。
從旅游人類學角度來看,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也是一種文化涵化的過程。文化涵化,也稱文化同化,根據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的定義(SSRC),是指由兩個或更多的文化系統之間長期持續的接觸所發生的文化變化。生態旅游開發地區一般在我國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地方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造成自然隔離,文化相對落后。外來旅游者往往來自經濟發達地區,其行為、態度、消費方式往往體現現代意識,成為一種具有示范效應的強勢文化,對生態旅游地區的本土文化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形成了對原生態文化的擾動,導致處于弱勢地位的民族生態文化向強勢的現代文化的趨同,從而產生了文化的涵化,造成本地傳統文化的嚴重喪失。
(2)生態旅游開發造成生態旅游文化變遷的異化與失范。文化變遷一般是指由于文化自身的發展或異文化間的接觸交流造成的文化內容或結構的變化。在當代社會中,最常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文化變遷的詞語,就是現代化。現代化的要求使得生態旅游選擇產業化作為其文化變遷的路徑,并謀求在這一過程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生態旅游產業化的實質,是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符合現代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按產業的要求組織生態旅游的各種生產要素,發揮生態旅游的經濟功能,形成生態旅游的良性循環發展的過程。
(3)外來文化的入侵給當地社區和旅游者帶來的不利影響。當地社區對生態旅游及生態旅游者的不滿會同因為建立保護區而失去家園和資源的不滿聯合起來,或者與對這些損失的補償不夠而感到的不滿同時出現。旅游目的地主要暗示了對旅游者的消極態度和行動會導致不好的社會影響,并且由于旅游次數的減少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4)旅游者對當地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敵對而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的行為對生態環境也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社會公眾,無論是旅游經營者還是普通公民,都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即使在如果當地的生活方式與生態旅游者的期望和標準不符,那么沖突和負面的社會影響便會出現。
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秉性真實性原則,將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真實符號的收集”的經歷與過程。但是在實際運作中生態旅游的真實性往往被歪曲,從而導致生態旅游非可持續發展。真實性作為旅游人類學研究中探討旅游動機、旅游經歷的核心概念。生態旅游的真實源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但展現在生態旅游者面前的生態旅游的“真實性”可能不完全等于原生性或原始性。
與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生態旅游中的文化生態體系也可以看作一個系統。它的內部是由不同層次的系統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律組成的,它們相互制約、保持動態平衡。例如飲食、服飾、居住、語言、信仰、習俗和觀念等就構成了類型多樣、穩定有序和互動共生的整體。所以“生態觀”可以看成是一種整體觀、協調觀,更是一種運動的發展觀。現代人所追求的是一種相對的、整體的文化相對平衡,即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保持相對平衡。文化形態的多樣性是文化生態系統生命力和活力的體現。在發展生態旅游中,由于自身因素和外來因素的影響,由可能會導致該地域文化種類的減少,甚至滅絕,生態旅游中的文化環境遭到破壞,故生態旅游中的文化生態就會遭到威脅。以至于價值觀念方面的缺失和失落。最終使得生態旅游文化生態體系不完整和生態旅游不能可持續發展。
根據當前生態旅游的實際情況分析,研究認為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發展生態旅游的目標和手段要和諧統一,這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基礎;合理選擇生態旅游的真實性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構建完整的生態旅游相關體系是使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性基礎(圖1)。

圖1 旅游人類學視角下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模式
(1)在旅游人類學視角下確立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宏觀目標。生態旅游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為準則,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身心愉悅的旅游方式。因此,生態旅游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旅游業中的具體體現。發展生態旅游可持續的總體目標是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塑造生態友好產業形象,推動全國生態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盡快成為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生態旅游目的地,迸入生態旅游先進國家行列,實現世界旅游強國的宏偉目標。
發展生態旅游可持續的主要目標包括廣泛形成負責任的旅游發展理念和生態友好的旅游服務,廣泛普及尊重生態的旅游行為,使生態旅游消費深入人心;在旅游領域內廣為應用節能環保技術,使生態旅游資源得到充分保護,從而使生態旅游得到持續增長,并形成與生態旅游相關的制度、標準與技術體系;形成高素質、結構合理的經營管理隊伍和與生態旅游發展相關的產業鏈和企業群以及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生態旅游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生態旅游經營機構和具有國際示范性的生態旅游者;使旅游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小,對生態資源保護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使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更為和諧。
(2)以“文化本真”構建生態旅游的真實性,確立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加強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真實性”問題與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態旅游當中游客對真實性的追求、目的地人對真實的理解和真實的創造,一直成為旅游人類學研究的焦點。當“真實性”一詞被擴展到生態旅游的活動和理解當中時,人們外出旅游,其目的都想親眼目睹和經歷“真實”的東西,沒有哪一個游客會說我要看“假”的東西。文化的本真性是指文化發展和展示中的真實性和自然性。文化的本真性和文化的商品化并不是截然對立的兩個方面。但文化的商品化往往又導致文化失去本真性,并最終遭到腐蝕和破壞。問題的關鍵在于把握本真與商品化的均衡。
發展生態旅游,首先應使旅游開發者和經營者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注意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當地傳統文化和歷史遺產為代價,以利于旅游資源的長期持續利用,并做出相應的規定,禁止各種掠奪性的旅游開發和經營活動。事實證明,在旅游過程中聯系眼前景物,對旅游者進行生動的生態學教育,不僅能增加游客的知識和游興,還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生態意識,從而自覺地保護旅游地的生態環境,這是旅游從業人員,特別是導游人員的責任。目前,我國的導游人員往往偏重于從歷史文化的角度進行導游,不大重視生態學等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導游內容的科技含量不夠,特別是對自然景觀的導游詞,往往充滿著形象的形象比喻和神話傳說,顯得內容空泛,品位不高。為了做好生態旅游,必須在旅游過程中加強生態學的科普駕馭。為此,要充實旅游從業人員,特別是導游人員的科技知識,使他們成為生態保護的積極宣傳者。
(3)構建完整的生態旅游文化體系,完善生態旅游符號與體驗的相關體系。文化種類的多樣性和文化結構的復雜性影響著生態旅游中的生態文化的穩定性和平衡性,所以生態文化建設的內容是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因為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經過歷史沿襲積淀而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復合體,包括思想、道德、藝術、生活方式和風俗等。生態文化建設本身是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建設的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不能脫離傳統文化內涵,也不能機械地把傳統文化移植于生態旅游的生態文化中去。傳統文化是生態旅游的資源,進行生態文化建設必須不斷的同傳統文化對話,并進行反思和再認識,才能從中獲得信息和能量,完善其文化生態系統,滿足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4)在生態旅游中,旅游體驗與旅游符號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態旅游體驗過程中,生態旅游者如果認識不到生態旅游符號之所指,就不能趕到生態旅游的“暢爽”。其期望與感受之間的差距就會拉大。而生態旅游符號不能被旅游者所解讀,一切將變得毫無價值,所開發出來的一切物象價值也將會蕩然無存。生態旅游者的生態旅游體驗實際上就是生態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產品的認知反應,生態旅游的象征符號如果不能被旅游者完全解讀,那自然會產生一種消極情感反應。因此,生態旅游開發必須注意生態旅游的符號需能滿足生態旅游者的興趣需求,讓生態旅游者能解讀“符號”中的奧妙,力求使游客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反應。為此,提倡大力挖掘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突出生態文化、民俗文化,設計一系列供生態旅游者參與的生態旅游項目,以豐富生態旅游者的經歷,提高生態旅游者的滿意度。還要突出生態旅游的多種功能,使生態旅游者在參與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文化風情,同時,身心也得到了和諧發展。另外,生態旅游開發在堅持民族性的前提下,還應考慮到生態旅游者作為現代都是生活中的群體或個體所具有的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因而在開發旅游項目時,應適當加入現代社會的娛樂、生活設施或者一些與生態旅游相互相成的服務項目,以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
同時,在構建生態旅游“符號”的具體實踐中,可以通過查閱和梳理與本民族生態旅游有關的各種歷史文獻,通過田野調查對當地居民進行深入的調查和通過訪談和觀察生態旅游者對當地文化的認識程度,從中提煉出生態旅游地中的生態旅游的精髓,形成具有真實性的“符號”價值,客觀而充分地體現出生態旅游地區獨特的生態旅游文化現象。另一方面由于生態旅游只有包含更多被生態旅游者所認同的“符號”價值,才能激發潛在生態旅游者的出行欲望。因此,可以通過分析研究生態旅游者行為,了解生態旅游者所關注的生態旅游及象征符號的內涵所在,明確其所要求的符號價值所在,這樣開發出來的生態旅游產品才能打動旅游者,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
[1]David W eaver.生態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曉萍.旅游人類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3]彭兆榮.旅游人類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肖洪根.對旅游社會學理論體系研究的認識-兼評國外旅游社會學研究動態(下)[J].旅游學刊,2002,17(1):63.
[5]孫俊華.我國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4):57~58.
[6]張曉萍.人類學視野中的旅游目的地負面影響研究述評[J].青海民族研究,2010,21(1):11~12.
[7]威廉R,布萊克本.可持續發展實踐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文 紅.民族文化多樣性保護與文化旅游資源適度開發[J].安徽農業科學,2007(9):111~112.
[9]趙春雨.淺析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