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勤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81)
隨著我國經濟、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建筑行業取得了較快發展,這同時也使得對鋼材的消耗量很大。為了更加有效的節約和利用礦產資源,在建筑工程中進一步研究和合理使用更高強度等級的鋼材成為研究的方向。到目前為止,將500 MPa鋼筋用于小跨高比連梁的抗震性能試驗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作者設計了兩根相同跨高比的連梁對比實驗。
本試驗共進行兩根試件的實驗:CB-X10、CB-X10C。二者的尺寸、跨高比和細部構造措施皆相同,其實測剪壓比、配箍特征值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CB-X10C中的主筋(縱筋和對角斜筋)采用500 MPa鋼筋,試件的主要尺寸參見圖1,基本參數參見表1。試件模擬聯肢墻結構中的一個局部,中間部分為連梁,上下分別設置兩個端塊來模擬相應的局部墻肢,試驗采用的加載簡圖參見圖2。

圖1 試件主要尺寸

注:“?”代表 HRB 235鋼筋,“?”代表HRB 335鋼筋,“? ”代表500 MPa鋼筋。

圖2 試驗加載裝置
本次加載制度遵照《混凝土結構試驗方法》GB 50152-92中逐級反復加載制度。在試件達到屈服以前,采用荷載控制;在試件達到屈服以后,采用位移控制。在找到試件屈服位移后,在之后循環中每個位移倍數下循環兩次。試驗量測了連梁中對角斜筋、縱筋上各測點的應變值,荷載(P)-位移(Δ)滯回曲線等數據。
在試驗過程中試件CB-X10、CB-X10C的第一條裂縫分別出現在屈服荷載的35%、25%左右,對角斜裂縫同出現在屈服荷載的50%左右。隨著荷載的不斷增加,主斜裂縫不斷延伸,將試件分割成若干菱形塊體并形成X型主裂縫區。在之后的加載過程中,裂縫將混凝土表面分割為更小的菱形塊體。在反復雙向加載的后期,試件中部在交叉斜裂縫的反復切割破壞下,中部混凝土破壞嚴重,箍筋外鼓,混凝土對主筋的側向約束下降,最后主筋屈曲,構件喪失承載能力。試件破壞形態圖參見圖3。
2.2.1 對角斜筋
試件CB-X10、CB-X10C在試驗過程中受拉、壓斜筋在連梁中部應變值相對較大,在兩端應變值相對較低。原因是連梁跨高比較小,主斜裂縫出現較早且之后發育充分,受拉鋼筋與對角主斜裂縫相交應變必然較大。兩根試件的受拉斜筋在△/△y=2.0前能夠達到屈服應變,而受壓斜筋在△/△y=3.0時可以達到屈服應變。

圖3 CB-X10、CB-X10C破壞形態
2.2.2 縱筋
試件CB-X10、CB-X10C在△/△y=1.0時,縱筋應力零點在距受壓端1/4左右位置,隨著屈服位移倍數的增加,鋼筋的應力零點向受壓端不斷靠近。
明顯CB-X10C的箍筋應變值總體上與CB-X10的箍筋應變值差別不大。
連梁是剪力墻結構體系中重要的耗能元件,連梁抗震性能的好壞將影響著整個結構的抗震性能。下文對兩根試驗構件的試驗數據進行分析,表現不同試件的抗震性能。兩根連梁試件的滯回曲線參見圖4,主要試驗參數結果參見表2。
(1)CB-X10與CB-X10C的屈服位移基本相同,但CB-X10C的滯回環捏縮現象相對更為明顯。CB-X10C在達到極限荷載之后承載力退化迅速,而CB-X10在達到極限荷載之后承載力退化卻比較緩慢。
(2)兩根試件的強屈比(Vu/Vy)基本都在1.3左右。當試件縱筋屈服時,對角受拉斜筋應變值已經比較接近屈服應變,這說明對角斜筋提供的抗彎承載能力在之后的加載過程中增幅能力有限。

?
本文共完成兩根試驗構件,通過試驗結果及參考其它資料綜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從試驗現象上看,配筋形式為對角斜筋的連梁最終破壞基本都是因破壞部位的混凝土大面積剝落,箍筋明顯外鼓,混凝土失去對主筋壓桿的協同作用后,主筋側向失穩而導致連梁承載能力大幅度下降的。

圖4 試件滯回曲線
(2)跨高比同為1.25、剪壓比為0.25左右的試件CBX10、CB-X10C破壞形式都為斜壓型剪切破壞,兩者的屈服位移基本相同,CB-X10的位移延性系數大于CB-X10C的位移延性系數。本文所作試驗結果表明對角斜筋形式連梁在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主筋配有500 MPa鋼筋的構件與配有HRB 335鋼筋的構件相比,其試驗結果參數是有所不同的,但從整體上看差距不大,具有相對較好的抗震性能。
(3)跨高比為1.25的試件中,對角斜筋起主要的抗剪作用,箍筋的抗剪作用相對較弱。對角斜筋配筋形式連梁的位移延性系數達到3.5以上,這可以滿足連梁基本的位移延性需求。
[1]王智勤.配有500 MPa鋼筋對角斜筋小跨高比連梁抗震性能對比試驗研究[D].重慶大學,2009
[2]皮天翔.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小跨高比連梁抗震性能試驗和設計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8
[3]T.Paulay and J.R.Binney.Diagonally Reinforced Coupling Beams of Shear Walls[J].ACI Special Publication 42,1974(2):579-598
[4]GB 50010-200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5]Luciano Galano and Andrea Vignoli.Seismic Behavior of Short Coupling Beams with Different Reinforcement Layouts[J].ACI Structural Journal,2000,97(6):876 -885
[6]韋鋒.鋼筋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墻結構非彈性地震反應性態的識別[D].重慶大學,2005
[7]詹霖.采用交叉配筋方案的小跨高比洞口連梁的試驗研究及設計方法[D].重慶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