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凱,張 婷
(1.四川成渝高速公路股份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1;2.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0031)
某預應力懸臂T型剛構橋,每側懸臂長35 m加8 m掛梁,組成兩孔43 m孔跨,于1990年竣工。橋面橫向布置為:凈-14.5 m+2×0.5 m人行道+2×0.25 m欄桿,橋墩臺置于緊密的砂卵石層上,橋墩為重力式,墩高6.86 m,交界墩為2根1.5 m的雙柱式墩。設計荷載等級為汽車-20,掛車-100;人群荷載為3.5 kN/m2。
經檢測,主橋箱梁結構頂底板存在多條裂縫;主橋一側懸臂端線形實測值比原設計線形低38.2 cm,另一側懸臂端部實測線形比原設計線形低17.3 cm。為防止主橋端部繼續下撓,并對主梁及墩身進行補強,對原結構進行了加固處理。加固方法主要為在T型剛構橋下撓較大側端部增設輔助墩,梁體粘貼碳纖維布,修補梁體及墩身裂縫。
該試驗主要針對主橋懸臂側墩頂最大負彎矩截面(AA截面)及增設輔助墩側最大正彎矩截面(B-B截面)進行加載試驗。測試截面及撓度、應變測點布置參見圖1~圖3。

圖1 測試截面及撓度測點布置

圖2 B-B截面應變測點布置

圖3 A-A截面應變測點布置
通過建立有限元模型,計算出在設計荷載下主橋懸臂側墩頂最大負彎矩截面(A-A截面)最大負彎矩-Mmin=-34700 kN·m,增設輔助墩側最大正彎矩截面(B-B截面)最大正彎矩Mmax=3580 kN·m。本次荷載試驗采用載重汽車(重約280 kN)充當,就某一檢驗項目而言,所需車載重量及加載位移,將根據設計控制荷載產生的該檢驗項目(內力和位移等)的最不利效應值,以滿足下式所定原則等效換算而得:

式中:η為靜力試驗荷載效率;Sstate為試驗荷載作用下某一檢驗項目最大計算效應值;S為設計控制荷載作用下該檢驗項目的最不利計算效應值;μ為規范采用的沖擊系數。
各試驗截面的計算彎矩及試驗彎矩參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兩工況荷載效率系數分別為0.949、0.872,處于0.80~1.05的范圍,滿足要求。

?
2.3.1 應力測試結果
各試驗工況下截面應力實測值及與試驗計算值的比較參見表2,由結果可以看出:
在主橋最大負彎矩工況(A-A工況)下,墩頂截面(AA截面)應力校驗系數介于0.78~0.90;在主橋最大正彎矩工況(B-B)工況下,最大正彎矩測試截面(B-B截面)應力校驗系數介于0.66~0.72;各校驗系數≤1.00,表明橋跨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
截止到2017年06月30號,株洲市現有“三合一”場所共2886家(隨生產周期不同,各統計階段數量有所差異),主要集中在合泰地區、月塘街道和龍泉街道,其中合泰地區為合泰“三合一”場所,共344家,月塘街道包括富家垅“三合一”場所及其他散戶,共1572家;龍泉街道包括康泰服飾工業園、新蘆淞工業園和其他散戶,共970家,如表1所示。

?
2.3.2 撓度測試結果
各試驗工況下結構撓度實測值及與試驗計算值的比較參見表3,由結果可以看出:
在A-A和B-B工況下,主橋各工況加載跨的撓度校驗系數基本介于0.71~1.00,個別測點校驗系數大于1.00,橋跨結構剛度基本滿足要求。

?
(1)自振特性試驗。測定結構固有振動特性,包括測試跨的1階頻率和阻尼比。
(2)激振試驗。激振試驗包括無障礙行車試驗和跳車試驗,具體測試內容如下:
無障礙行車試驗,主要測試截面在(10~40 km/h)速度行車激振下的動應力及動力增大系數。
3.2.1 自振頻率測試結果
結構自振頻率測試采用脈動法(環境激勵)進行測試,主要包括橋跨結構1階頻率和臨界阻尼比。
橋跨結構實測頻譜圖見圖4。
從實測自振特性數據及分析得出主橋橋跨結構豎向一階頻率f1=2.051 Hz、阻尼比D1=0.048,實測阻尼比屬正常范圍,表明該橋跨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3.2.2 跨中應變影響線結果
增設輔助墩側橋跨結構跨中截面(C-C截面)應變影響線見圖5。

圖4 主橋橋跨豎向頻譜

圖5 主橋C-C截面應變影響線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車輛經過測試截面時刻,動應變變化較明顯,總體上看應變時程曲線變化平順,說明橋梁在車輛活荷載作用下受力過渡良好,行車較為平順。

?

?
3.2.3 激振試驗結果
激振試驗分為行車激振和跳車激振,在不同車速下增設輔助墩側橋跨結構跨中截面的行車、跳車沖擊系數見表4、表5。
對實測沖擊系數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結構行車沖擊系數第一峰值為1.39,對應車速約40 km/h;跳車沖擊系數第一峰值為1.75,對應車速約15 km/h;與同類型橋梁相比,跳車對橋跨結構的沖擊較大,表明橋面的不平順或鋪裝層坑洼對結構的沖擊較為明顯。
(1)靜載試驗結果表明:主橋結構應力校驗系數介于0.60~0.90,結構撓度校驗系數介于0.60~1.00,個別測點撓度校驗系數大于1,橋跨結構的強度和剛度基本滿足要求。
(2)自振特性測試結果表明:主橋橋跨結構豎向一階自振頻率f1=2.051 Hz,實測阻尼比D1=0.048,結構阻尼比均屬正常范圍,橋跨結構的剛度良好。
(3)激振試驗結果表明:主橋橋跨結構跨中截面最大行車沖擊系數為1.39,最大跳車沖擊系數為1.75;跳車對橋跨結構的沖擊較大,橋面不平順或鋪裝層坑洼對橋跨結構的沖擊較為明顯。
綜合分析認為,該橋橋跨結構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滿足設計汽車-20、掛車-100的荷載等級要求;橋跨結構自振頻率及阻尼比均屬正常范圍,跳車對結構的沖擊偏大。
[1]交通部科學研究所.大跨徑混凝土橋梁的試驗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交通部.公路舊橋承載能力鑒定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宋一凡,賀拴海.公路橋梁荷載試驗與結構評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4]姚玲森.橋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1998
[5]湛潤水,胡釗芳.公路橋梁荷載試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