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張云
每個民族都以自己悠久的文化歷史為傲,作為文化的記憶工具,書籍成為了人類歷史的重要載體,為了更好的保存書籍,圖書館作為一種主題建筑首先出現在了皇宮和宗教神廟中,這一時期的圖書館只是書籍的存儲空間;伴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在中國,圖書逐漸步入了私人收藏領域,其中保存較完整的私人藏書閣之一是浙江寧波的天一閣,其作為私人儲存書籍的場所,考慮了防火、防潮、防蟲的多重防護措施,并考慮了固定的環境優美的閱覽空間;天一閣標志著中國古人在明朝時期已對圖書收藏有了成熟的建造工藝;在西方,教會為培養神職人員創辦了大學,作為宗教衍生物的大學圖書館誕生于中世紀的歐洲,較典型的有巴黎大學圖書館和牛津大學圖書館;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印刷技術的日益完善,越來越大范圍民眾對知識的渴求,以儲藏為主,僅供少數人使用的古代圖書館被面向更大范圍開放,藏閱并重,藏閱分開的現代圖書館逐漸在歷史舞臺上成為了主角。
1974年《國際圖書館統計標準》將圖書館分為以下 6個類型:國家圖書館、高校圖書館、非專業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專門圖書館、公共圖書館。
根據我國國情,我國當代圖書館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別:公共圖書館、高等學校圖書館、科學研究圖書館、專門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作為面向社會大眾的各級圖書館,其特點是收藏范圍廣泛,讀者種類多樣;科學研究圖書館,作為專為科學研究和生產技術部門服務的專項圖書館,在幾類圖書館中具有專業性最強,信息最敏感的特點;專門圖書館,為某一類專業人員服務的圖書館,如音樂圖書館,美術圖書館等,只收集一類或與此類相關的書籍、資料。
作為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在高校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基地,其信息更新的節奏,信息的全面性與教育質量息息相關,圖書館作為教育資源的必要補充和貯備基地,往往起到高校“心臟”的作用。
無論何種圖書館,在功能上都具備以下幾種空間功能:藏書空間,閱覽空間,出入空間,研究空間,辦公空間;這些空間的有機組合,構成了圖書館的基本使用空間。隨著科技的進步,計算機技術的日益普及,信息網絡化的發展,“資料”有了其全新的定義:電子化、數字化、立體化、影音化成為資料發展的方向,電子媒介是資料儲存的大勢所趨。現階段,作為電子媒介與紙質媒介的并存期,使用者對圖書館的功能布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山西大學成立于 190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在這一百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山西大學形成了“中西會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強報國”的文化傳統和“勤奮嚴謹,信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山西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是山西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山西大學圖書館與山西大學一起走過了百余年的歷史征程。百余年來共積累各類文獻 234.8萬余冊。其中紙質文獻有 204.8萬余冊,而目前使用的圖書館建于 1995年,面積只有 16 349m2。這些年,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現有圖書館不論存書容量、閱覽面積還是功能布局都無法滿足學校需求,因此,2009年初,征得相關部門批準,山西大學多功能圖書館面向社會招標。
作為一所依舊煥發青春活力的百年名校,到底需要怎樣的一座圖書館,成為校方和參與競賽的各設計單位自項目立項之初就思考的問題。
作為高校圖書館,既需要具備一般圖書館的所有特性,又有其獨特性。從對外的流線上來講,高校圖書館側重于考慮校園內部的有機聯系,在使用功能上,除具備資料儲存和資料共享的作用以外,學生選擇在圖書館自習也成為高校圖書館無法回避的功能要求,如何處理自習學生和閱覽學生的流線交叉,并有效引導自習學生由自修需求向閱覽、研究需求發展,如何成功引導學校圖書館相對集中的人流量,是平面布局設計自始至終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此外,在技術層面上,由于近十年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展,數字化資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尤其是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筆記本電腦在高校中普及率節節升高,電子圖書閱覽、無線網絡的普及要求成為不可忽略的需求。
作為中標單位的中聯?程泰寧建筑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的設計師們在山大圖書館的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上述問題。
圖書館從形體上由北向南分為學術報告中心和主樓兩塊,兩塊之間是可供消防、貨運、古籍閱覽的專用通道,主樓的主入口設計在校內道路上可一眼辨識的東北角,并在入口一側運用了老圖書館的塔樓符號,寓意著百年名校文化上的傳承。
進入主入口后,可選擇在臨時展廳觀摩,還可選擇在茶座處小坐,來閱覽的學生可在集中管理的存包處儲物后通過大樓梯或電梯直達二樓的出納大廳,通過自動驗證閘機,進入三層高的閱覽空間;從二層起,閱覽區除少數特殊房間外,大部分空間采取開敞式布局,使得學生可以在不同閱覽區域自由活動,統一柱網、統一層高、統一荷載的“三統一”設計令平面的布局和未來的擴展充滿了無限可能,增加了平面的靈動性。
從二層起多處挑空,將頂部光線引入室內,解決了大進深建筑內部采光不足的問題,頂部天光通過設計者對天窗的巧妙設計,均勻而有效的灑滿三層中庭的各個角落。
閱覽空間中,除了容納常見的各類別的書籍借閱,在三層相對獨立的北側布置了多媒體閱覽、電子閱覽及多個視聽教室。此外,遍布全館的無線網絡為自帶筆記本電腦的閱覽者提供了隨時隨地查閱館藏及網絡電子資料的可能。
主入口南側為辦公入口,考慮到辦公、管理、服務的分散性需求,在主樓西側靠近電腦機房、設備機房處布置了兩個辦公次入口,避免了各部門辦公人員活動流線的迂回交錯。為最大可能減小書籍的運輸路線,新館將接近一半的藏書量布置在了一層。在確保了任務書要求的藏書量之后,設計在一層南側考慮設立了可供 800人使用的自修教室,此處作為自修教室,有自己專用的出入口,在內部有直通圖書館通道,可有效引導自修學生在自修之余走進圖書館研讀,另外考慮圖書館的發展需求,此處也作為預留書庫充分考慮了與平面其他書庫的溝通,現設計與普通書庫有兩處預留走道聯系,將來可隨藏書量的變化,選擇利用部分或全部的預留書庫。
主入口北側是相對獨立的學術報告中心,可同時容納 830人在其中舉辦各種規模的學術會議,在使用時、人員出入時絲毫不影響圖書館的正常使用,二層設有鋼連廊保證了與圖書館主樓方便的聯系。
在建筑造型上,天圓地方的大布局,立意于偉岸的山體和通透的玉環相銜,暗喻書山有徑、山中含玉,在細節上考慮與原有校園建筑的風格呼應,除主入口標志性塔樓以外,東西兩側的歐式柱廊,既可以美化建筑又可以起到遮陽的作用,局部中式窗的點綴以及南北兩側線裝書匣的符號,與山大“中西會通”的校訓相合,除優美的內部環境外,建筑本身就是一道滿足精神需求的人文風景。山西大學圖書館透視圖見圖 1。

新建的山西大學圖書館不僅是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還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幽雅、寧靜的綠色生態空間,它的建成使用,必將為山大這所百年名校添上一筆華麗的色彩。
[1] 張海軍.淺議高等教育建筑的設計方法[J].山西建筑,2009,35(2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