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
(四川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四川 美姑616450)
四川美姑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為保護對象的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據調查,保護區內有脊椎動物29目89科296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熊貓、四川山鷓鴣等8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有亞洲黑熊、小熊貓等30種。黑熊是大熊貓主要伴生動物之一,開展大熊貓伴生動物專項監測在保護區還屬首次。
四川美姑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四川省美姑縣東北部,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脈與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交匯處,屬川滇南北構造東沿部分的涼山褶斷帶,處于揚子準地臺與青藏褶皺帶兩個性質迥異的構造大單元之間,其地貌屬于深切割的中山地貌類型,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最高海拔3 998m(年渣果火主峰),最低海拔1 356m(樹窩鄉大灣村),相對高差2 642m。屬低緯度高海拔山區,具有冬較冷,夏稍熱,降雨充沛,霧多濕度大的低緯度高原性氣候特點。氣溫年差較小,年平均氣溫14.2℃。
兩次監測時間分別是2009年9月20日至11月19日和2010年9月20日至11月19日。地點在美姑大風頂保護區的日波渦林區、祖爾依則林區和威核洛林區及周邊社區。
固定樣方監測,在調查區域內選定黑熊秋季取食常綠闊葉混交林內設置黑熊調查樣帶8條,其中日波渦林區設置調查樣線2條、祖爾衣則林區4條、威核洛林區2條(圖1)。

圖1 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黑熊監測區域樣地分布示意
根據確定的調查區域,在調查區域內確定樣線位置,分別在樣線的起點和終點采用GPS定位,兩點間距離為100m,在樣線起點和終點左右兩邊各10m處打樁標注,設置成100m×20m的調查樣地,共設置8個黑熊監測樣地,在距樣地中線分別0、20、40、60、80和100m處設置1m×1m的小樣方48個。
在樣帶內調查黑熊食物樹種;在1m×1m的小樣方調查黑熊食物樹木的果實和種子情況。收集黑熊糞便標本,在調查區域內收集黑熊糞便標本,直觀分辯食物組成。訪問保護站巡山人員、當地牧民和社區村民,了解黑熊對當地農牧業生產的相關信息。
2.3.1 黑熊食物樹種
據調查區域內設置的8個監測樣帶的調查結果表明,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可供黑熊取食植物果實、種子的樹木較為豐富。每100m2達1.66株,主要以絲栗、青岡、野核桃、木姜子樹和狗棗獼猴桃為主(表1)。

表1 樣方內黑熊食物樹種統計
2.3.2 果實調查
2009和2010年兩年共在48個小樣方發現絲栗果實78顆、青岡果實21顆、野核桃果實8顆、漿果類果實347顆,其中2009年在小樣方中共發現林木果實281顆(堅果類105顆,漿果類176顆),占調查總數的81%;2010年在小樣方中共發現林木果實66顆(堅果類2顆,漿果類64顆),占調查總數的19%(表2)。

表2 2009、2010年1m2樣方果實統計
從以上數據表明這一區域林木結果量的“大小年”現象非常明顯,特別是堅果類更為明顯,2010年僅占總堅果的1.9%,給黑熊秋季取食造成周期性的食物不足,迫使黑熊冒險進入村莊覓食。
2.3.3 黑熊糞便及組成
在調查區域內收集新鮮的黑熊糞便,并用GPS記錄糞便采集點的地理坐標,記錄環境因子。在100m范圍內相同食物組成的黑熊糞便只采集1份作為分析黑熊食物組成的樣本。兩次監測共采集到新鮮的黑熊糞便標本43份。其中2009年采集新鮮的黑熊糞便標本24份,占55.8%,2010年采集到的黑熊糞便標本19份,占44.2%(表3)。

表3 2009年與2010年黑熊糞便組成統計
從黑熊糞便食物組成可以看出黑熊秋季食物是以堅果類食物為主,其次是漿果類食物。
2.3.4 訪問調查
從2010年采集到的19份黑熊糞便組成來看,黑熊主食玉米的糞便標本有16份,占當年采集標本總數的84.2%。由此可見2010年黑熊對社區居民的農作物危害較大,據調查在保護區周邊的龍窩鄉能和村就有15戶5.9hm2玉米地不同程度受到黑熊危害。
保護區建立以來,由于國家的保護政策,使周邊村民在保護區內的一些生產活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別是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兩大工程實施,保護區周邊環境得到改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黑熊、野豬、猴子等野生動物還常進入村莊,危害村民的莊稼,給村民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政策規定,因保護野生動物而造成的對莊稼等的損失,由地方人民政府給予賠償。由于美姑縣為國定貧困縣,財政十分困難,多年來均無力進行賠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對保護工作的抵觸情緒,對保護事業極為不利。
經過兩年的監測和訪問調查,筆者認為美姑大風頂保護區內黑熊的棲息地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黑熊秋季的取食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給社區群眾農牧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危害。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特別是在2003年新組建保護區管理局以來,加大了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強了野生動物的保護宣傳教育、社區村民的保護意識得到很大提高,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為進一步做好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減少黑熊對村民的經濟損失,建議如下。
(1)保護區應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的保護意識。
(2)建立和完善損失補償制度,讓人民群眾的損失得到應有的補償,從而提高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自覺性。
(3)加大保護區科研經費的投入和科研隊伍的建設,開展野生動物的科學研究工作。
(4)繼續加強對黑熊監測工作,建立監測預報機制,減少黑熊對保護區周邊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傷害。
[1]王酉之,胡錦矗.四川獸類原色圖簽[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
[2]謝開明,孫乏文,肖千文.涼山州經濟樹木圖志[M].成都:成都科大學出版社,1998.
[3]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管理站.四川美姑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報告[R].成都: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管理站,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