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旻杰
(上海錦城綠化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后,社會產業鏈在各方面都產生了變化,城市發展也隨之進入了新的時期,低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漸漸取代了原有的快節奏、高污染的生活模式。對綠化行業而言,“后世博”是繼北京奧運會之后,又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圍繞世博會和建設生態型城市這兩大目標,城市綠化的“再建設”漸漸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未來的幾十年城市發展過程中,節能環保型住宅將成為新寵,而綠化環境的的優劣與否將直接影響住戶的生活品質乃至房價的高低。
根據業內有關人士分析,自2002年以來,城市綠化建設一直以大踏步的姿態前進,在“十一五”結束時,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m2,綠化覆蓋率38%,上海市森林覆蓋率14%,對于現今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而言,幾乎已接近飽和狀態。于是,越來越多的園林設計者把目光投向了庭院綠化,以期突破現今城市綠化發展的瓶頸。
一般庭院的年代較為久遠,不少庭院還存在人口集中、住房擁擠、綠地面積小等特點,加之住戶生活污水、垃圾等污染源的產生,容易對庭院綠化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這一問題在市中心區域內尤為突出。
大多數庭院周邊為高層建筑,容易形成一個“盆地”結構,導致小氣候明顯。同時由于建筑物的遮擋,庭院綠地內往往會出現采光不足、植物生長不良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植物品種的選擇。
由于庭院綠化通常于住戶建筑相通,在設計中,往往需要考慮功能空間的使用特征,在空間功能布局上要求迎合住戶出行、休憩等活動需要,否則設計出的庭院只會成為“花瓶景觀”,只見效果而不見其功能性。
在改革開放剛起步時期,對庭院綠化的定義通常僅僅停留在綠化覆蓋率的層面上,而忽視了對于綠化品質的要求。在經歷了世博會這一“巨事件”之后,生活消費條件日益豐裕的住戶不僅要求自己的室內家居美輪美奐,同時對室外的綠化環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庭院綠化,不再是20世紀初簡單的栽樹種花,而已經提升為住戶個人品位和生活質量的象征之一(圖1)。

圖1 上海蔡元培故居改造后效果
庭院綠化的種植設計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念,包涵了生態學、美學及邏輯空間等各方面理念,在園林規劃設計中占有很大比重??梢哉f,種植設計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整個園林綠化工程的成敗。一個成功的種植設計方案必須從庭院的總體格局入手,利用植物材料的自身特性,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運用藝術手段,將植物功能與人類感官協調起來,創造出令人賞心悅目的庭院綠化景觀。
一般來說,庭院綠地的綠化覆蓋率要求不應低于25%,且大都屬于開敞型的空間范疇。作為設計者,不僅要以規范的設計理念為基準,還必須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土壤情況、居民生活習慣以及對戶外要求的不同來進行,實現功能與形式的整合,避免出現“重展示,輕功能”的花瓶式綠化效果,從而真正達到改善庭院綠化整體面貌的目的。
庭院綠化的種植設計可按植物類型,大體分為喬木、灌木及地被的設計。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庭院所在地區的土壤、地形、地勢、鄉土植物及其它適生植物等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因勢造景地合理布置庭院[1]。大部分庭院綠化在地理位置和空間大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對種植形式和植物品種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在原有立地條件的基礎上,提倡多保留老樹、古樹,優先考慮選擇人們喜聞樂見的鄉土樹種。同時,注重體現人文關懷,在設計庭院時,摒棄“大色塊”布置手法,并盡量避免列植松柏類樹種,同時,更好地把握喬、灌、草的功能性,突出植物的層次空間,才能在有限范圍內把庭院的精致與特色體現到極致。
3.2.1 合理掌握數量比例
在對喬木的選擇上不能太多,多則雜、雜則亂,同時還要根據綠化面積大小對苗木的數量和規格進行調整。對于中小型庭院,一般選2~3種主體樹種,選3~4種輔助樹種。喬木的種植不能離住戶的窗戶太近,尤其是南北窗戶,在南面窗戶外6m不得種植喬木,以免影響住戶的正常采光。同時,掌握好落葉樹種與常綠樹種的比例,避免在冬季給人以凋零蒼涼的感覺。一般來說,落葉喬木與常綠喬木的比例約為1∶1~2,喬木與灌木的比例為1∶3~6,草皮面積不高于綠地總面積的30%[2]。
3.2.2 合理選擇種植樹種
由于庭院綠化常常處于房屋建筑的包圍之中,再加上通風采光條件的欠缺,陰暗部分較多,尤其是房前、屋后的庭院,有約1/2是在房屋的陰影部位,所以因此在樹種選擇時,更建議采用耐瘠薄、抗性強、生長健壯、便于管理的鄉土樹種,結合種植速生樹種,這樣可以保證樹木種植的成活率和環境及早成景,并具有地方特色[3](圖2)。一般可選擇的植物品種大致有以下幾種。
(1)觀花類植物。庭院使用的觀花樹種一般以小喬木和灌木居多,一般花色較為艷麗,體現春暖花開的意境,在庭院綠化中往往成為主要觀賞點,常見的選用樹種有櫻花、海棠、山茶、毛鵑、黃金菊、八仙花、紅花繡線菊等。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觀花植物的開花時間,確保“三季有花”,更要注意形態高低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表現出開花植物的層次變化。

圖2 結合庭院氣候特點,合理配置耐蔭樹種
(2)觀葉類植物。不同于以往,如今的觀葉類植物不再給人千篇一律的單調感,隨著色葉樹種的概念漸漸深入人心,全社會對五彩繽紛的色葉樹亦表示出極大的興趣。秋季,當百花逐漸凋零之時,色葉樹種粉墨登場,呈現出紅、橙、金等亮色,這無疑能賦予老式庭院以新的生機?,F在常見的色葉喬木有銀杏、紅楓、櫸樹、烏桕等;常見的色葉灌木有紅花檵木、金葉女貞、金邊黃楊、紫鵑等;常見的色葉地被有:金葉過路黃、花葉大吳風草、花葉蔓長春花、金葉苔草等,都是庭院綠化的首選樹種。
(3)觀果類植物。與觀花樹種一樣,觀果類植物也是體現“春花秋實”這一景觀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觀果類植物有柿樹、橘樹、南天竺等。近幾年,還紛紛采用一些新型樹種加以補充,如香櫞、朝天椒等。
(4)芳香類植物。傳統的芳香類植物一般有臘梅、桂花、梔子花、含笑等,如今在布置庭院花境時,也會適當運用一些一、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如天竺葵、熏衣草等,使住戶不僅能感受到視覺上的景觀效果,更能在嗅覺上提升整個庭院的品質和魅力(圖3)。

圖3 草本花卉在花鏡布置中的應用
另外,考慮到庭院綠化的特殊性,在總體設計上,要保證土壤排水的暢通,避免積水。如果庭院由于光照不足造成土壤過于潮濕,植物生長不良,則可改為盆栽,置于通風透光、陽光充足的地方,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同時建議多選擇耐陰、耐水濕植物,而不建議過多地使用草皮,特別是在陰影部位,容易導致其死亡,出現“黃土見天”的現象。有些老式庭院往往存在管線眾多的問題,在配置和種植樹木時,應處理好與地下各管線的關系,盡量避免植物根系與管線相沖突。在此基礎上,中、高層住宅應考慮景觀的鳥瞰效果,滿足高樓居民的俯視要求。
注重層次空間和季相效果是種植設計另一項需要研究的課題。層次空間主要依靠喬木、灌木、地被的合理搭配來體現,創造出或開放、或封閉的活動空間。在設計喬灌木混交群落時,除不應防礙每一樹種的特點發揮外,還必須突出主題,以一種或兩種為主,切忌千篇一律,平均分配[4]。同時,合理配置高、中、低、地被層,各個層次要分明,務必達到虛實對比、疏密有致的景觀效果。對于一個空間內的植物配置,要根據樹形高低、大小、落葉或常綠等特點,設計出優美的林緣線和林冠線??梢园褑棠咀鳛楸幼o景觀,灌木地被作為行人平視、俯視時的親密接觸點,在掌握好植物季相變化的同時體現自然意境的景觀效果,展現植物空間的立體輪廓線,充分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環境。這也將成為決定設計項目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可持續發展”是近年來我國形勢規劃與部署的一個新名詞,其基本含義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應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5]。作為一種營造適宜人類生存環境的活動,植物的種植設計與自然、社會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經歷了“十一五”規劃,走入“后世博”時期的我們,更應強調順應自然規律、動態循環再利用的過程,這與我們當今的綠化設計理念其實是相通的。由于種植設計不同于其它設計,植物有其生長性和持續性,因此在設計庭院綠化時,苗木的規格和種植效果,也應運用發展的眼光來進行實際操作。
當今市場上有相當一部分的設計及施工單位,為了提高工程的利潤,盲目地設計大規格樹種及一些名貴樹種,可謂不惜代價、不顧后果,力求以高價位的景觀效果體現戶主身價,但事實上,不考慮種植的“可持續發展”,其結果不盡如人意。即便種植技術能跟上,但庭院的生長環境對大樹及名貴樹種移植極為不利,時常在養護期內便紛紛死亡,既破壞生態又勞民傷財。
植物不是磚瓦,一味的追求速成效果,勢必會給今后的日常養護造成影響,而庭院綠化不久亦會形同苗圃,有悖于設計者當初改善庭院綠化的初衷。從綠化種植到成形一般需要3~5年,設計者一般將植物規格適當地減小一些,如大喬木胸徑為10~12cm,小喬木胸(地)徑為4~5cm;大灌木蓬徑為150cm左右,小灌木蓬徑為30cm左右,突出幾年后的種植效果,這樣既可以增加苗木的選擇余地,也可以減少前期資金的投入。
作為與住戶生活息息相關的庭院綠化,無論從效果還是功能上,都需要設計者在進行植物的選擇和配置時,合理化、人性化、系統化,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不落俗套,體現出“后世博”庭院的時代特征和獨特魅力,為住戶真正營造出和諧、優美的綠化環境。
[1]車生泉,周 琦.庭院綠化設計[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2):8~9.
[2]胡運驊.綠化工藝(高級)[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3]吳林春,丁金華.對居住區環境建設中綠化設計的思考[J].建筑知識,2002(3):13~15.
[4]張冀媛.園林綠化設計解析[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5]王 波,王麗莉.植物景觀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