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 波

由袁雪芬創(chuàng)立的袁派
產(chǎn)生于浙江的越劇,和上海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上海是越劇的發(fā)祥地,越劇率先從農(nóng)村民間藝術向城市現(xiàn)代劇場藝術轉型就在上海;越劇劇種的正式定名在上海;對形成自身藝術形式和風格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上世紀四十年代越劇改革也發(fā)生在上海;現(xiàn)在公認的越劇十三個流派全在上海形成;《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何文秀》等經(jīng)典劇目和六部越劇電影都產(chǎn)生于上海。如今,越劇已成為上海的一個公共文化服務品牌。
越劇最早于1906年在浙江嵊縣登上了鄉(xiāng)下的“草臺”——用稻桶做腿,上面搭幾塊門板,演員就站在門板上面演唱,沒有服裝,也不化妝,而且演員都是男性。1906年3月27日越劇第一次登上舞臺。
嵊縣這么一個小地方,為什么能出這么多藝術家?我認為,跟這個地方的自然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我到過幾次嵊縣,去采風,每次去都使我感到非常舒暢,因為那里山明水秀,風光迷人。嵊縣地分南北,中間有一條溪,較寬,叫剡溪。嵊縣形成于漢代,當時叫剡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
北宋時,這里出了一位大元帥,他認為這個“剡”字右側是個“刀”字,不吉利,于是就改成“嵊縣”。嵊縣有山有水,很多詩人云游到這里,從這里出發(fā),乘船一直可到錢塘江。所以有大量古詩描繪嵊縣的美麗,如“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唐·李白),還有“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唐·杜甫),都是歌頌嵊縣的美麗風光。
越劇唱腔起源于嵊縣的民間音樂。當?shù)氐拿窀琛⒚裰{非常簡單,所以叫“小歌班”,也叫“的篤班”,因為沒有二胡伴奏,清唱,用一個鼓一個板,的的篤篤伴奏,于是老百姓就通俗地取名為“的篤班”。它的唱腔是用“一唱眾和”的幫腔形式,稱為“呤哦腔”。
建國以后,上海的華東實驗劇團對一出老戲《箍桶記》(即《九斤姑娘》)進行整理改編,唱腔基本是“的篤班”和“呤哦腔”,只是加了伴奏。后來成為“正調腔”。
1923年,越劇史翻開新的一頁,這年在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子越劇科班。當時嵊縣有一個做布衣的商人叫王金水,他經(jīng)常到上海來,看到上海的“髦兒戲”,都是女孩子演京戲,他想,為什么不能把越劇的男班也改成女班呢?于是,回到家鄉(xiāng)準備開學辦班,招收女子學唱戲。他還請了一個老師,男班藝人——金榮水。可招女生學戲的廣告貼出去,根本沒人報名。
有一次,金榮水在溪邊散步,忽然聽到一個很好聽的聲音,他一看,唱歌的是一個大概十一二歲的小姑娘,這個小姑娘長得漂亮,機靈。他覺得這個姑娘學戲一定能出道,就問了她的姓名。這個小姑娘就是施銀花。發(fā)現(xiàn)了施銀花,金師傅就到她家里做工作,希望她入班學戲,可是施銀花的父母堅決不同意,說女子不能唱戲。后來,王金水和金榮水二人同去拜訪,她父母還是不同意。于是王金水先讓自己的女兒報名學戲,并且,在招生廣告上寫明各類優(yōu)厚待遇。
第三次,王金水跟金榮水再到施銀花家,以安排她父親在科班里做雜務工,可以看管女兒為條件,征得施銀花父母的同意。所以,越劇史上有個故事叫“三請施銀花”,這個故事非常動人,而施銀花也不負期望,對女子越劇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成為名聲卓著的女子越劇“鼻祖”。
這個科班收了二三十個女孩子,這些女孩子都不識字,怎么教戲呢?金師傅想了個辦法,把唱詞抄成單篇,一方面教她們文化,另一方面教她們學唱。學了三個月后就串紅臺,就是彩排。到1923年年底,王金水帶了一批學生,到上海來演出,那時真敢闖。然而,因為學得不夠理想。演出沒能站住腳跟,初到上海,失敗而歸。
失敗的關鍵原因是唱腔不成熟,因為當時辦的女子越劇科班還是唱“呤哦腔”、“正調腔”,這些唱腔由女的來唱,難聽。后來,施銀花跟琴師王春榮一起合作,研究怎么唱。實踐出真知,創(chuàng)建了一種叫“四工腔”的唱法。為什么叫“四工”?因為二胡定弦是la、mi。la、mi定弦工尺譜里叫“四工”,所以稱它為“四工腔”,這個“四工腔”解決了大問題。
從此之后,女子越劇掀起了一個高潮,l928年到1935年之間,培養(yǎng)了很多名演員,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等等都是在這個階段里培養(yǎng)出來的。還有越劇史上的“三花一娟”,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等都是。
姚水娟是很有闖勁的,她在1938年演出了《木蘭從軍》。為什么要演出《木蘭從軍》?因為當時日本人占領了上海、統(tǒng)治了上海,老百姓非常激憤,她想通過這個戲來表現(xiàn)我們中國人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鼓勵中國人奮起抗戰(zhàn),打敗外來侵略者。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都是代代相傳,不斷發(fā)展完善的,所以文化藝術都有一定根基,它的傳承是根據(jù)傳統(tǒng)而發(fā)展,不是一下子創(chuàng)造的,越劇也是這樣,它從山村里一個“的篤班”,唱著簡單的民歌,不斷衍變發(fā)展,成為優(yōu)雅清麗的藝術而走向世界,多不容易啊。所以我認為:傳承是根本,創(chuàng)新要有根,但只傳不創(chuàng),就不會興旺。
越劇藝術的特性是什么?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平易適度的表演風格。什么叫平易適度?就是既有寫意的表演方法,又有話劇電影寫實的方法,它是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現(xiàn)實主義表演體系,所以越劇是個特殊的藝術體系,越劇藝術對中國近代戲劇史作出了突出貢獻。第二方面是華美清麗的唱詞文體。越劇的唱詞華美、清麗,繼承了唐詩及民歌的風格,它的唱詞通俗易懂,容易聽,容易記,容易背。第三方面是優(yōu)美抒情的音樂唱腔。越劇音樂非常好聽,以腔抒情,以情感人。但看些青年演員,臺上唱得高亢、華麗,可是與人物沒有結合起來,唱腔脫離了人物,唱得再華麗也沒有意義。
回顧以往樂隊的變革,有些很好笑的事情。1942年,以袁雪芬為代表,越劇進行全方位的改革。越劇過去跟傳統(tǒng)京劇差不多,用打擊樂,用傳統(tǒng)的配樂方法。后來進行改革,向話劇、向電影學習,打擊樂用不上了。臺上要表演、要體現(xiàn)內(nèi)心感情,沒有配樂怎么辦?當時想了個辦法:配唱用越劇樂隊,配樂就用唱片來放。
我當時印象很深,用德沃夏克《新世界交響樂》里的第三樂章。第三樂章是所謂的東方音樂風格。越劇唱是用越劇的樂隊伴奏,唱完以后要配樂則用西洋樂隊的唱片。兩者完全不協(xié)調。現(xiàn)在好像很可笑,但在當時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后來又想辦法,用廣東音樂來配樂。四個人是伴奏越劇的,再用四五個人用廣東音樂來配樂。廣東音樂是否合適?當然也不合適。
1946年,有出戲叫《樂園思凡》,請了劉如曾、陳歌辛兩位作曲家來作曲。用一臺鋼琴、一把小提琴或一把大提琴,根據(jù)戲的內(nèi)容來作曲。他們都坐在臺前面,伴奏越劇的四五個人坐在一邊,彈鋼琴和拉提琴的坐在另一邊,要唱的時候用越劇樂隊,要配樂的時候用鋼琴提琴。因為有了專門的作曲,所以音樂和內(nèi)容稍微接近點,但也感覺不舒服,不協(xié)調。
1948年,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的《祥林嫂》拍電影。樂隊全部用西洋樂器,越劇樂隊一個都不用,鼓板也不用了,但是因為拉小提琴的人不熟悉越劇,越劇很有特點的“囂板”等演奏不出來。所謂“囂板”就是緊拉散唱,伴奏很緊,唱是隨意的。這個特點表現(xiàn)不出來,這樣也不行。
同年,由田漢編劇的《珊瑚引》在大上海電影院上演,由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劉如曾作曲。這出戲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樂隊改用民族樂隊,本來只有四五個人,現(xiàn)在用十個人,加了琵琶、簫、笛,加了低音樂器。真是別開生面,為新型的戲曲伴奏奠定了基礎。這次演出以后,不僅越劇團紛紛仿效,很多其他劇種也模仿這個樂隊的伴奏,它為中國近代戲曲史開創(chuàng)了新的局面!
現(xiàn)在的樂隊情況把它概括一下,大概有三種形式:第一種全部用民族樂隊。就是1948年用的那種。1953年拍的電影《梁祝》,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就是全部用民族樂隊。對民族樂隊不能妄自菲薄,《梁祝》正因為全部用了民族樂隊,沖著它的民族特點,在國際上獲得了音樂片獎。所以說越有民族特點,就越有國際意義。第二種是用中西混合樂隊,所謂中西混合就是以中為主,即以民族樂器為主,加若干西洋樂器,黑管、雙簧管、大提琴、貝斯等這樣的組合現(xiàn)在用得較多。第三種是用電聲樂器,現(xiàn)在流行歌曲、輕音樂,都是用電聲樂器伴奏。越劇也嘗試用電聲來伴奏,不過一定要和內(nèi)容結合起來,不能過分。現(xiàn)在基本上就是這三種伴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