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鳴
近年來,我們到日本培訓的團組人員在減少,或許有人認為,日本經歷了“失落的十年”,我們則持續快速發展,GDP已經超過了日本,沒有更多可以學習借鑒的了。其實,日本仍在許多方面處于世界領先位置,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2010年,日本堅守40多年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地位終告失守,我國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還需要派人到日本培訓,是否還需要向日本學習?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首先,從經濟總量來看,日本依然是強大的。日本的GDP(國內生產總值)雖然被我們超過,但其GNP(國民生產總值)仍是世界第一。由于資源緊張和日元升值,自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已經有計劃地將經濟重心向海外轉移。在從國外獲取資源的同時,將企業和產品從國內轉移出去。因此,對國內資源十分匱乏的日本來講,從另一個角度看,擁有的資源卻又遍布全世界。與此同時,原本應計入日本GDP的被計算到其他國家。目前GDP占日本經濟總量不足40%。多年來,日本海外經濟增長速度驚人。數據顯示,2007年時,日本海外企業的銷售收入已達20903億美元,海外總資產54025億美元,其海外經濟的規模相當于國內經濟的1.58倍。2004年日本海外純資產達到8270億美元時,已占到全球海外純資產的90%以上。而美國2004年的海外純資產是負38500億美元,僅此一項就比日本少了56500億美元。如果僅看GDP,美國每年都超出日本許多,但要看GDP,美國則不如日本。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能只看GDP,只海外企業的收益、海外資產也是重要指標。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再用GDP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不科學的。因此,衡量日本的經濟實力,要看國民生產總值(GNP),而不是國內生產營值(GDP),“海外日本”是切實存在并且不可小覷的力量。再說,我國雖然GDP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尚排在世界120位之后,而2010年日本人均GDP差不多是我們的9倍。日本在海外投資辦企業也經歷過曲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學習借鑒。
其次,再看科技水平。今年3月日本大地震并引發大海嘯以后,我國的一些企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原因何在?因為遭受重創的日本東北部工業區,有汽車、核電、石化、半導體等眾多重要產業工廠,如豐田、本田、日產、索尼、佳能等多家企業均在此設廠,而我國某些領域的產品,核心部件仍然是從日本購買的。以汽車為例,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旗下的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在“3·11”日本大地震后大幅減產,東風日產生產的日系NIsSAN品牌汽車,特別是“天籟”高端產品,采用的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大量都由日本本土生產。日本大地震后,位于日本本土的目產工廠受到沖擊,一些配套關鍵零部件廠也不同程度地陷入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中國從日本進口其他品牌的汽車也幾乎停頓。此外,我國生產的手機、液晶電視機、電腦、顯示器等主要電子產品的產量很大,其中很多上游關鍵原材料和零組件主要從日本進口,如目前國內液晶面板所用的液晶材料、玻璃基板及偏光片等基本都從日本進口。地震迫使日本眾多半導體、液晶面板配套組件、數碼產品生產廠紛紛關閉,如索尼關閉T6座工廠佳能8家工廠停產,松下選擇暫時停產,東芝也關閉了位于巖手縣的微控制器工(我國的許多相關企業也不可避免受其影響。
自2006年起,我國的科研經費超過日本,2008年我國科研人員達到196.5萬,是日本的兩倍多。但是,無論基礎研究還是實用技術研發,我國的整體科技實力與日本相距甚遠。英國權威經濟雜志《經濟學家》旗下調查機構“經濟學家信息部”公布的以全球82+國家和地區為對象、題為“技術創新效率指數排名”的調查結果顯示,不論從專利申請量還是專利輸出量等方面來看,日本均排名第一。相比之下,我國的科技創造和創新能力還相差很遠。科技水平直接關系到生產效率,有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每個就業者創造~/GDP為5855美元,僅相當于日本的7,7%。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曾從日本引進了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紅富士蘋果栽培技術、多種水產養殖技術以及“—村一品”地方經濟振興模式等,大大提升了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現在,其許多農業生產技術仍然較我國先進。
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二戰后,日本曾派1萬多人到美國學習新工藝和管理。后來美國得出結論:日本花25億美元,就把西方幾乎所有的技術都搞到手了,而這花費僅占當時美國研究經費的1/10。在許多人印象中,日本的創新不足而精于模仿。但我認為他們的模仿并非簡單的抄襲,而是達到了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世紀的世界重大發明和新產品方面,日本貢獻率很小,然而在32項重大產品的商品化方面,美國6項,歐洲2項,日本24項。這說明,在原始創新方面日本雖然落后,但在應用方面或者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日本則領先。美國人崇尚“讓我們做得更早”,許多原始創新發生在美國;日本人崇尚的是“讓我們做得更好”,把別人的創新產品改進、包裝到極致。日本的汽車、電器,都是典型的事例。
第三,再來看看資源利用情況。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我們的目標,也關系到是否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資源使用率的高低,涉及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我國單位資源產出效率還低于國際先進水平。而日本是個缺乏資源的國家,90%的石化能源依靠進口。為降低成本,日本在能源使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其能源使用率很高。幾年前有材料講,我國單位資源的產出水平相當于日本的1/20;我國每噸標準煤的產出效率,只相當于日本的10.3%;每立方米水的產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我國只有2美元,日本是155美元。最近一些年,雖然我國在提高能源使用率上有了很大進步,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也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日本高8.7倍。根據有關單位研究,按單位產品能耗和終端用能設備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目前我國節能潛力約為3億噸標準煤。世界銀行2007年數據顯示,每1000美元的GDP能源消耗量,折算成石油,我們是292公斤,日本是127公斤。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能源使用率達到日本水平,以我們2007年的GDP總量,就可以不用進口石油,2009年我國GDP占世界的8.6%,卻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同年日本GDP占世界的8.7%,煤炭和石油消費量占3.3%和5.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與日本相比,我們還有很大差距。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開會研究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問題,會議指出要“總結推廣我國社會管理成功經驗,借鑒國外社會管理有益成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自我完善和發展”。日本社會管理,諸如民意訴求、城市規劃與建設等,有其特點,特別是此次大地震后日本人民表現出的鎮定與秩序,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雖然自明治維新起,部分日本人一直在試圖使日本“脫亞入歐”,但是其文化傳統、民族習俗、思維方式,依然與許多亞洲國家和東方民族相似。相比歐洲國家,他們的成功經驗,更容易被我們吸收借鑒。
近年來,我們到日本培訓的團組人員在減少,或許有人認為,日本經歷了“失落的十年”,我們則持續快速發展,GDP已經超過了日本,沒有更多可以學習借鑒的了。但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日本仍在許多方面處于世界領先位置,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