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賓賓
李若瑜教授回想起來,覺得當初選擇這個專業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和研究方向是正確的,這為她后來發現探索研究空間,施展學術能力開啟了一個幸運之門。
李若瑜,1960年6月生于河北保定。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17歲的李若瑜考取了北京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后考取了北大一院皮科的研究生。皮科的老專家們不辭辛苦,把一本本專業書扛過來,親自帶領她讀原版書,帶她做實驗,將她領進了“醫學真菌學”這個當時看來非常冷門的專業。而現在李若瑜教授回想起來,覺得當初選擇這個專業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和研究方向是正確的,這為她后來發現探索研究空間,施展學術能力開啟了一個幸運之門。
目前,李若瑜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副主任、皮膚性病防治中心副主任。還擔任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常委、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亞太地區醫學真菌學會副理事長,并任《中國真菌學雜志》副主編、Mycopathobgia雜志、《中華醫學雜志》、《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等10種雜志的編委等職務。
組織國際學術會議的苦與甜
2009年5月29日—31日,第17屆國際醫學真菌大會衛星會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由國際醫學真菌學會主辦,中國微生物學會真菌學專業委員會及北京大學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承辦,李若瑜任大會主席。已是兩年前的事情,李若瑜說起來就像是昨天剛剛發生的事情,籌備過程中的辛苦反而成了一個個小插曲。
北京衛星會是東京舉辦完主會之后的一個衛星會,中方和日本作了長達3年的準備,都利用各自的平臺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參加。但在會期臨近的1個月甲型H1N1型流感在北美、繼而在日本流行,我國已開始出現輸入性病例。“對我們能否如期召開會議、會議能否保證有足夠的人員前來參會等問題,日方和中方組委會都承擔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每天都交流信息、商議對策。好在此次會議沒有發生一例病例,也沒有出現有參會者被隔離等情況。”
由于是在東京主會后的衛星會,北京衛星會如何在形式和內容上避免與東京會議重復及雷同,組委會花費了大量精力。另一個問題是大會的中英文雙屏顯示,為了方便中方代表,“我們提前要求演講者將報告內容翻譯成中文,在報告時實行英文、中文雙屏顯示,由于會議還有各個不同領域的分會場,由不同國家的學者主持,聯絡工作可謂千頭萬緒。”
李若瑜笑談,會議還聘請了專業會議公司負責籌備和運作,雖然也有些經驗不足,但將專家從繁雜的會務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可以專注會議學術的內容,還是很值得總結和借鑒的。
最終大會吸引了來自日本、美國、德國、加拿大、俄羅斯、英國、印尼、韓國、荷蘭、阿根廷、巴西、希臘、瑞典、以色列、中國香港等2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人參會,與會者就最新研究成果、病例報告等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分享,反映了各國醫學真菌學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除了學術報告,大會還以壁報形式展示了投稿人的最新研究成果。“雖然仍有部分壁報沒有按通知貼上,部分壁報仍然存在制作不規范、不細致等問題,但確實有一些精心制作、從形式到內容都堪稱一流的壁報,大會組委會評出了最優秀的6份壁報,并給予表彰。”
李若瑜與各類學會合作主辦的國際性學術會議還有很多,如第十二屆亞太地區艾滋病性病大會、第七屆中日皮膚科學術大會、第二屆亞太醫學真菌學大會等。她也曾赴日本干葉大學真菌醫學研究中心、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醫學中心、荷蘭皇家科學院真菌多樣性中心學習交流。
如何人盡其用
艾滋病、白血病、器官移植或大手術易導致患者出現重度免疫缺陷,并發或導致真菌病,成為此類病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醫學真菌學研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新的發展機遇。目前醫學真菌學的國際研究熱點集中于對重要病原真菌的基因特性及功能研究、分子系統學研究以及臨床診斷和治療方面。而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技術的發展給醫學真菌學提供了先進的研究手段。
我國醫學真菌學研究近年來有了較大發展。在流行病學、臨床真菌鑒定和診斷、常見和特殊病原真菌的分子系統學和致病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國際公認的成績。近年來在國際醫學真菌學雜志(Medical Mycology)中發表的論文數躍居第三位。但縱觀目前發展,仍然面臨研究投入不足、缺乏較大規模的系統研究等問題。
臨床和基礎研究的有機結合還不夠,是李若瑜尤為關心的一個問題。由于行政上缺乏科學分工和歸類,很多對醫學真菌學感興趣、從事多年真菌鑒定和研究的專家沒有相應的實驗室,同時醫療單位的檢驗人員擁有的實驗設備則相對充裕,但檢驗人員很少系統接受醫學真菌學的培訓,對臨床來源的標本分離、鑒定從認識到技術、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
臨床和基礎研究的結合不夠,造成真菌專家和醫學檢驗人員均不能很好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長,臨床要求不能得到基本滿足,部分病例不能被確診,患者也未得到及時、正確的診治;很多特殊、少見的真菌菌種不能被分離、保存,使我國寶貴的真菌菌種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
李若瑜呼吁,必須從國家層面、從戰略高度統一認識,協調關系,充分發掘和調動我國醫學真菌學專家的積極性,從學科發展的大局出發,在人才、資金、設備、條件等方面強化和支持,才能使我國醫學真菌學研究躋身國際前沿。
團隊建設
采訪李若瑜,她首先談到的其實是北京大學皮膚病學科的發展歷史。
北京大學皮膚病與性病學科創立于1920年,是中國最早設立的西醫皮膚科。在原北京醫學院院長、新中國皮膚性病學奠基人胡傳揆教授、王光超教授的領導下,幾代前輩辛勤耕耘,使此學科不斷地發展壯大。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后,學科建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成為如今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皮膚性病學科,成為醫療、教學、研究一體的重要基地,享譽國內外。
李若瑜的科室瞄準了世界皮膚科發展的方向,大力推動皮膚外科、皮膚美容和皮膚腫瘤等新興學科的發展。在科研基金的支持下,李若瑜教授帶領課題組共承擔國家級及部委級科研課題50余項,針對危及病人生命的條件真菌感染不斷增多、而診斷和治療又極為困難的現實,積極攻克真菌病這一難關。她領導的皮膚科團隊先后發表SCI論文42篇,并多次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經過多年的積累,皮膚科團隊在皮膚病的研究領域形成了穩定、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相應的研究梯隊。2004年,朱學駿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先發現副腫瘤性天皰瘡患者腫瘤產生自身抗體,豐富和發展了醫學免疫學理論,論文發表在國際頂級的《柳葉刀》(Lancet)雜志上。2004年,楊勇教授在國際上首先發現了原發性紅斑肢痛癥的致病基因,相關論文發表在《醫學遺傳學雜志》(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上,目前已被引用153次。
在李若瑜教授所主攻的真菌病研究方面,不但建成了國內最大的醫學真菌菌種保藏中心,而且對臨床常見致病真菌的分子生物學特性及其致病和耐藥機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進展。面對皮膚病高發且難治的挑戰,李若瑜教授帶領團隊將進一步完善早期診斷及規范化治療的新體系。
中國皮膚科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將記錄下李若瑜與她的團隊所行走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