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霖
中國殘疾人康復事業能步入正軌,要特別感謝以“兩山”為代表的日本JICA專家。“兩山”,是指日本國立身體障礙者康復中心名譽總長津山直一和前總長初山宏泰。因為津山和初山的名字在中國殘疾人康復領域早已如雷貫耳,所以人們一般都以“兩山”稱謂以示親近和尊重。
中國殘疾人康復事業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剛剛開始起步。1984年3月,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現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前身)成立,與此同時,報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也隨之開始籌建。
為了更多地了解有關殘疾人康復事業方面的信息,以鄧樸方為團長的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代表團一行9人,于1985年4月赴日本進行了為期15天的友好訪問。他們先后訪問了岡山、大阪、京都、東京等城市,參觀考察了日本國立殘疾人康復中心、職業培訓中心和“太陽之家”等10余所設施和福利工廠。日本之行,讓他們目睹了當時最先進的軟件與硬件,對于剛剛起步的中國殘疾人事業的決策者來說,確實大開眼界,也讓他們對于中國的殘疾人康復事業到底應該怎么辦,心中多少有了可參照的樣本。
在這次訪日期間,鄧樸方一行先后會見了時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外務大臣安倍晉太郎、勞動大臣山口敏夫、厚生大臣增岡博之等政要。也是這次的日本訪問,鄧樸方和中國殘疾人組織的主要負責人一行,結識了以津山直一為代表的日本殘疾人康復事業領域里的專家學者。其中,津山直一作為日本國立身體障礙者康復中心名譽總長,為后來中日兩國在殘疾人康復事業領域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人和”基礎。
中國代表團此行可謂滿載而歸。他們獲得了有關殘疾人事業建設與發展的大量信息。回國后,他們特地就本次參觀考察的情況,向民政部、國務院提交了內容詳細的專題考察訪問報告。
此行還有一個重要收獲,那就是了解到起步不久的日本對華ODA項目,是很有可能與中國殘疾人康復事業合作的。隨后,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他們很快就向日本大使館提出了合作申請。
一期——合作項目實施卓有成效
當時,中國殘疾人康復事業剛剛起步,沒有專門的康復機構和設施,康復器材和人才也是一無所有,有的只是如饑似渴的發展愿望。
津山直一就是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最早介入中國殘疾人康復事業的外國友人。1986年春,津山直一作為中日合作調查團團長來到北京,圍繞日本援建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的問題進行了考察后,簽署了第一份中日合作會談紀要。在津山和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人員的努力下,當年3月19日,由當時的中國經貿部部長助理代表中國政府,同日本駐華大使中江要介就日本對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等援助項目在京舉行簽字儀式。
兩年多之后的1988年10A28日,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竣工開業典禮上,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鄧樸方在致辭中感激地說:“在康復中心的建設過程中,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日本國立康復中心總長津山直一、國際康復會前主席方心讓先生(香港康復之父——筆者注),以及日本、加拿大等國的政府和友好人士,都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熱情的幫助。中國康復中心正是在這些國內外有識之士的推動下,經過4年多的艱苦努力才建立起來的。”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與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JICA)的合作項目于1986年11月至1991年11月實施。主要援助內容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無償援助,其中,包括建筑設備和醫療器械,總金額為33.8億日元;第二部分是技術合作,5年間,日本方面共派遣康復醫學專家145人次(其中長期13人次,短期132人次)來中心進行技術指導。康復中心共派出30名研修生赴日本進修學習。
1991年11月至1993年11月,中日雙方又實施了為期兩年的后續技術合作。主要合作的領域是語言療法和假肢支具。兩年中,日本方面共派遣專家31人次(長期4人次,短期27人次)來中心進行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中方派6名研修生赴日進修。日方提供的后續技術合作的器材總金額為3551萬日元。
在歷時7年技術合作的基礎上,為使71CA援助的器材設備充分發揮作用,中日雙方又實施了為期一年的善后技術合作,主要內容為日方向康復中心提供自動化分析儀等醫療器械和其他設備的零部件等,總金額為3000萬日元。
“兩山”——中日合作項目發起人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科教處處長張鳳仁告訴筆者:“正是有了最基本的設施,中國殘疾人康復事業才開始走向正軌。我們特別感謝以‘兩山為代表的日本JICA專家。”
張鳳仁所說的“兩山”,是指日本國立身體障礙者康復中心名譽總長津山直一和前總長初山宏泰。因為津山和初山的名字在中國殘疾人康復領域早已如雷貫耳,所以人們一般都以“兩山”稱謂以示親近和尊重。
JICA技術合作項目實施以來,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共派遣176名專家(其中長期17名、短期159名)來康復中心指導工作。大多數日本專家具有較高的康復醫學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其中有津山直一、初山宏泰等日本康復界知名的專家教授。他們來中國咨詢指導時,采取講課、臨床指導和舉辦各類培訓班的方式傳授康復知識,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康復專業人才,填補了我國康復專業領域中的一些空白,為我國康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康復中心通過JICA渠道,向日本派遣了36名研修生。他們進修的領域為:康復醫師、理學療法、作業療法、假肢矯形器、語言療法等。他們較好地掌握了康復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術。學成回國后,大多數人成為臨床、科研方面的骨干,有不少擔任了科主任或學科帶頭人。
能夠取得這些驕人的成績,知情人知道這跟JICA對殘疾人康復事業的合作與支持關系十分密切。“可惜啊,這兩位特別關心我們的老人,如今都已去世了。”張鳳仁不無遺憾地感嘆,“他們對中國都特別友好,為殘疾人康復發展貢獻很大。”
當初,以日本國立身體障礙者康復中心名譽總長津山直一為調查團團長,率領康復醫學專家二瓶隆一、木村拓彥、江藤文夫以及厚生省的專家和項目官員一行,就通過JICA渠道開展中日殘疾人事業合作,開始了前期調查。中國方面,以時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為團長的專門工作班子,就中國殘疾人康復事業現狀及對日方的合作期望與要求,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準備。
二期——合作項目更上一層樓
JICA一直以來對中國殘疾人康復事業關注有加。2001年11月至2008年3月,日本政府對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又實施了第二期5ICA技術合作“中國康復專業人才培養項目”。這一回,JICA共派遣了以石井博之、藤澤茂子、奈良進弘為代表的54人次的日本專家來到中國,指導殘疾人康復教學工作。中方又派遣了17位技術人員赴日本進修,其中14位獲得了日本PT(物理治療師)、OT(作業治療師)碩士學位。日本方面在本期項目中,向中方提供了總金額為1100多萬元人民幣的援助,添置康復技術教育設備、多媒體設備、視聽教材制作設備、教研室器材等共計700余臺(件),使中國殘疾人康復中心在教學培訓工作方面更上一層樓。
“中國康復專業人才培養項目”自2001年11月開始實施,在中國首次創立了運動療法、作業療法分開進行的4年制康復治療學專業教育體系;制定了與國際接軌的教學課程;培養了一大批康復治療學專業教師和首批優秀的康復治療學專業本科生;增添了康復教學器材設備,改善了教學條件;建立了培養康復專業人員的教育機構。這些成果,充分體現了項目達到了中日合作的預定目標。經過全面系統的考察評價,中日雙方在最終評估中共同認為:該項目進展順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三期——培養中國西部地區康復人才
2008年3月,中日雙方又簽署了第三期康復事業JICA合作項目,名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康復人才培養項目”,主要是在前兩期合作中創造的成果基礎上,利用綜合性遠程教育系統,以中國殘疾人康復中心為核心,輻射陜西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為康復人才培養創新型示范體系進行探索。
自1986年以來,日本政府通過JICA渠道向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前后提供的3期技術援助項目,經過中日雙方的努力,通過JICA項目的實施,為中國康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康復技術人員的教育水平,培養了優秀的康復治療專業人才,使“中康”逐步走上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中西醫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康復醫學發展道路。JICA項目合作,不僅幫助中國人建起了第一批殘疾人康復設施,而且通過專家來華和接受中方骨干赴日本進修學習,培養了一大批康復人才。如今,活躍在中國殘疾人康復第一線的著名專家履歷中,大多數部有“赴日本研修”的經歷。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日合作聚合的人道陽光,一定會產生更多的溫暖傳給我國的特殊群體,中日殘疾人康復合作事業將一如既往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