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華彩
內地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就必須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簡化辦事程序,提供優質服務,著力改善軟環境。完善“一站式”服務,做到“進一家門辦成、蓋一次章辦好、交規定費辦完、按承諾日辦結”。
2010年5月9日至25日,我參加了貴州省縣處級領導干部能力建設第一期研修班學習。在港期間,聽了《香港政府的架構與職能,各決策部門之間的關系》等9個課題的專題講座,參觀考察了香港證券交易所、生產力促進局、金融管理局、貿易發展局等單位,在港期間的所見所聞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港“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
深刻感受到“一國兩制”政策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感受到香港外向型經濟的高度發達,感受到現代市場經濟機制的完善,感受到良好的社會秩序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作為政府工作人員,我更感受到香港政府的高效和廉潔。香港的政府架構在設計上很注重效率,政府機構精簡,政府公職人員嚴格控制,效率考核機制健全。在香港,不論是政府機關,還是派出機構,最大的特點就是勤政、高效。政府工作人員高度的專業精神、敬業精神和嚴格規范的作風,特別是其遵守法紀的強烈意識和高度自覺,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示范。
香港政府及其公務員隊伍除了高效,還有廉潔,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香港得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香港加強了與內地的經濟聯系發展,2003年推出《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和維持小政府原則。以公共開支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監控政府的規模。正如曾蔭權曾說,香港多年來并沒有背離行之有效的自由市場經濟哲學。事實上,香港一直以來都是自由市場的典范。在此基礎上,香港的主要經濟策略之一就是在“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下,鼓勵企業精神和公平競爭。
在學習和考察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始終扮演了一個大市場小政府的角色,那么我國內地該如何借鑒,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呢?其實,近年來中央也一再提出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的問題。我認為,從政府角度來看,職能轉變就是最大的作風轉變。優化發展環境、建設服務型政府,主導權在政府,主動權在政府,關鍵環節在政府職能的轉變。在市場經濟的框架體系內,政府充當“守夜人”不行,充當“保姆”更不行。政府只有從直接微觀管理轉向間接宏觀調控,從重審批重管理轉到重執法服務上來,規范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率,經濟發展環境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
要改革管理體制,減少行政審批
近幾年我們常講科學發展觀,可是怎樣發展才能稱得上是科學發展?對照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我們可通過對政府各部門所有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一次從上至下、全面的、深入的清理,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對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能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的審批項目一律予以取消;對確要保留的審批事項予以精簡、規范;對部門之間重復、多頭交叉的審批予以歸并。同時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的監督約束機制,推進行政審批的政務公開和民主監督。以此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和社會自身功能在社會事務管理中的調節作用,把不屬于政府職責范圍的事項還權于市場調節和社會中介組織,使政府部門從過去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搞好公共行政,加強公共服務,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廉潔高效、協調運轉、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
要嚴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務水平。法制是發展環境的基礎,堅持依法行政,執法是政府的職責,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是政府的失職。建立行政執法責任制,對國家機關中與犯罪分子相互勾結,包庇、縱容違法犯罪活動的人員,要從嚴查辦;領導失察、失職的一律追究領導責任。加強行政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保證必要的執法經費,堅決糾正各種形式的收支掛鉤現象,努力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把依法行政與提高政府部門服務水平有機結合起來,以有法必依求效率,以執法必嚴保公正,以違法必究順民心,以法制意識和執法水平論干部,從嚴懲治并清除行政執法隊伍中的腐敗分子。
要更新執政理念,轉變職能取向
香港政府在執政上奉行的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做法。“要有所為”實際上就是政府要把該管的事情管好。“有所不為”即是政府采取積極不干預政策。
所以我認為,內地政府要轉變職能,就必須更新執政理念,實現“六轉變”:
一是實現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當改變自己是“萬能之主”的觀念,收縮權力,擺正自己的位置。
二是實現神秘政府向透明政府的轉變。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充分保證社會公眾對政府及其行為的知情權。
三是實現向守信政府的轉變。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改變朝令夕改、任意行政的狀況,確立誠信、守信政府新形象。
四是實現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的轉變。改變過去政府權力與責任相脫節的現象,以法治取代人治,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
五是實現利益政府向中立政府的轉變。各級政府在經濟管理過程中要保持“中立性”,避開利益紛爭的漩渦,實現行政行為的公正性。
六是實現命令政府向服務政府的轉變。現代政府應摒棄“官本位”觀念,通過引導、協調等方式,承擔起為市場和企業、公眾提供服務、協調社會秩序的角色,實現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要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政府形象
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就必須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一是提高工作效率。簡化辦事程序,提供優質服務,著力改善軟環境。完善“一站式”服務,做到“進一家門辦成、蓋一次章辦好、交規定費辦完、按承諾日辦結”。二是增強為民意識。牢記黨的宗旨,立足本職,盡心盡責,心系群眾,扎扎實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實實在在為群眾謀利益。堅持在服務經濟、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中塑造政府形象。三是大興學習之風。加強學習政治理論、業務知識及科學技術知識,努力提高綜合素質,不斷改善政府部門的服務質量,建設學習型政府。四是大興調研之風。調查是謀事之機,成事之道。面對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各級政府部門要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擺脫文山會海,擠出更多的時間,集中更多的精力,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傾聽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把各項決策建立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樹立起新時期政府部門良好形象。
建立服務型政府就是要確立服務理念,樹立服務意識,當好人民公仆。新形勢下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能,是為企業發展和各類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環境。政府應通過發揮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職能,為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為企業及人民群眾干事創業提供優質到位的服務;通過不斷完善硬環境、優化軟環境,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氛圍,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繼續推進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機構改革必須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基礎,與政府職能轉變同步進行。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行政機構改革,至今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但轉變政府職能仍然是一個努力的目標,具有長期性和漸進性,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它。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許多領域要同國際接軌,要按國際慣例辦事,政府行使其職能(尤其是經濟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必須相應地不斷做出新的調整。我們既要有長遠規劃,又要有近期目標,循序漸進,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初到香港的第一印象是繁榮發達,經過深入學習、考察后,逐漸摸到其繁榮發達的脈絡,也學到了香港政府的一些做法。近30多年來貴州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們雖然看到存在差距,但也增強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