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霖
長湖、三湖、白鷺湖、洪湖“四湖”位于素有“干湖之省”美稱的湖北。由于地勢低洼、連年澇漬災害十分嚴重,澇漬已成為“四湖”地區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大障礙。因長期受到洪水、內澇、血吸蟲病威脅,在防治血吸蟲病上有“全國血防看兩湖(湖南、湖北),兩湖血防看四湖”之說,“四湖”成為了湖北聞名的“水袋子”、“蟲窩子”。
為改變這種惡劣環境,1997年7月,中日合作“湖北省江漢平原‘四湖澇漬地區改造與綜合開發項目”正式實施,到2002年1月項目雖然告一段落,但雙方的合作遠遠沒有結束。
紀念碑
在長江大學校園內,屹立著一尊由中日專家共同豎立的“中日技術合作紀念碑”。這座歷史的豐碑,凝聚著中日專家的友誼,記載了1800多個日日夜夜,由中日農業科學家所書寫的合作佳話。
人們常用“兩湖熟、天下足”的說法來評定湖南、湖北兩省在中國的農業地位。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作為全省首屈一指的魚米之鄉,經過漫長的自然演變和人為開發,其地位日益重要,現已成為中國十分重要的糧食、棉花、油料和淡水漁業生產基地。
然而,隨著當地人口增長,與澇漬相關的問題越來越成為困擾該地區開發的瓶頸。為了綜合解決澇漬地存在的各種問題,提高土地生產力和農業生產水平,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近鄰日本。
日本農業科研技術實力強,農田整備理論對中國的澇漬地綜合改良具有很現實的借鑒作用。日本以農田整備為特征的澇漬地開發規劃、方法,有著一種全新思路,它的排水規劃、排水決策的數理模擬方法,設施設計和施工管理規范,脈沖編碼調制項目全程管理技術,流人施肥和緩釋肥料,優良水稻、蔬菜品種與栽培方法等先進的農業科學與技術,已應用于澇漬地開發實際,這一系列全新的觀念與做法,對“四湖”乃至對中國整個南方地區的澇漬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經過項目前期反復調查論證,中日兩國政府于1996年10月在武漢簽署協議,決定正式啟動中日技術合作項目“湖北省江漢平原‘四湖澇漬地改造與綜合開發”。1997年1月,以中村洋司為第一任組長的5位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JICA)的專家漂洋過海來到古城荊州。
項目實施5年間,JICA先后派遣土地利用規劃、排水規劃、施工設計、施工管理、土壤肥料、作物栽培等專業領域的長期專家13名,派遣測量、排灌、作物病蟲害、種植體制、培訓規劃、機械化耕作、設施設計、計算機利用、草莓和甜瓜栽培、脈沖編碼調制等領域的短期專家16名,派遣6個工作代表團計34人次。他們在中方30多名對口專家的緊密協作配合下,在江漢平原上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嚴寒冰凍和高溫酷暑中接受了自然的考驗,繪制了一幅幅美麗的藍圖。
后勁足
授人以漁的澇漬地開發專門人才培養計劃,也是一項可持續發展計劃。
5年里,湖北省先后有23人赴日本進修學習,另有1人獲準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如今,這些研修生已成為澇漬地開發事業的中堅力量,其中有6人先后獲得高級職稱,多人獲得中級職稱,2人成為重點學科帶頭人。
在基層骨干培訓方面,每年分農業和水利兩個班各培訓25人。通過培訓,在“四湖”地區培養了一批澇漬地開發的骨干技術人員,他們在實用技術普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5年共舉行各種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的培訓班108次,共培訓第一線農民技術員和農民1.8萬人次。
當然,項目產生的效應還將是持續的。中日項目結束之后3年里,湖北省澇漬地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又先后繼續為潛江市培養骨干350人,為項目區培養技術骨干1400人。這些骨干利用本項目的技術,在荊州、潛江兩市先后改造農地20萬畝,多熟制耕作制度推廣100萬畝,總計達兩市澇漬面積的1/4以上。
澇漬地、干旱地、鹽堿地已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三大阻礙,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視,國家將江漢平原列為中國內陸地區六大重點改造、發展地區之一,與之相關的江、河、湖治理,也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起列入國家的重中之重。
2007年3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將“四湖”流域治理列為全省5個專項治N212程之一。半年后,圍繞防洪工程、排澇工程、水污染防治和水利血防工程進行了大規模建設。“十一五”期間,湖北省財政安排了3億元用于疏挖整治。西干渠是“四湖”流域血吸蟲病流行最嚴重的區域,國家對西干渠水利血防工程投入了上億元。“四湖”流域有5處大型灌區的水利改造,結合滅螺工程納入了《全國血吸蟲病綜合治理水利專項規劃報告》,重點進行實施。
傳佳話
整治“四湖”是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家科技部、農業部、水利部、湖北省政府與日本農林水產省、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共同參與的項目,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中外農業科技合作項目之一。如果說紀念碑凝聚的是中日兩國友誼的話,那么,“湖北一日本周”則是記錄兩國合作的佳話。
2008年12月13日~19日,由日本駐華大使館與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在武漢舉辦的“湖北一日本周”隆重展出了湖北境內中日合作項目的各項成果,也全面介紹了日本現代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的發展成就。
日本駐華大使宮本在時任湖北省副省長李春明的陪同下,出席了活動周。觀展時,雷慰慈教授形象直觀地介紹了中日合作項目持續發展中已經獲得了6.55億元的經濟效益。宮本大使和李春明副省長聽后回應以熱烈鼓掌。當雷教授說起宮本來湖北現場視察還是一名公使時,李春明副省長風趣地插話說:“你看,‘四湖項目搞得好,公使升成了大使了。”
隨后,雷教授轉向宮本介紹,說項目實施期間,李春明副省長還是時任的荊州市市長。機敏的宮本大使聽了后馬上打趣地說:“你看看,‘四湖項目選得好嘛,你也從市長提成副省長了啊!”
這次“湖北·日本周”較詳細地記錄了中日對改造“四湖”澇漬地的合作成果。成果有:
項目執行期間,日本政府派出了29位專家來華工作,其中參加過該項目的兩位日本專家組長谷宏則、日高修吾先后被授予了中國政府“友誼獎”,這是中國政府為外國專家頒發的最高榮譽獎項。
JICA通過技術合作項目的實施,為項目提供各種所需的器材設備總計價值1566.91萬元,此外,又協助提供了建設示范區圃場整備設施及運營經費近200萬元。
實施項目建立起的300萬畝開發帶,已經建立了環“四湖”地區的新月形開發帶,共建成各類示范樣板基地6個,建成各類產業開發帶6個。
執行引進日本以及國內100多項新技術、新品種、新理論、新方法,建成了優質大米、雙低油菜、西甜瓜等7個主導產業,在“四湖”區域推廣,獲得輻射效益65億元。
引進日本先進的儀器設備261臺套,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等,總價值達1700萬元人民幣。
建成了兩個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示范區和高效農業示范區,為中國南方澇漬地開發和濕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適用技術與先進經驗,探索了澇漬地綜合開發的新路。
培養了一批澇漬地開發研究的專門人才,其中有24名對口專家赴日學習培訓,一批年輕的專家迅速成長。與此同時,中日雙方共同為中方基層培訓技術骨干150名,培訓農民技術員1.8萬人次,使示范區的農民素質得到了提高。
經過中日雙方專家分領域合作和共同努力,取得了20多項技術成果,形成了一套融中、日先進技術于一體的澇漬地綜合開發技術體系。如今,“四湖”變成了財富源源不斷的“錢袋子”。燭光晚會,已經過去10年了。
10年來,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舊人,“四湖”的事業,在歷經彎道后跨越前行。
10年來,中日專家互訪50多人次;中方專家按合作模式又書寫了5本專著,干余篇論文,培訓了農民100萬人次;當年20、30歲的年輕人,今天,有10多人成了博±、教授、院長……R/D協議驗收時,雙方約定,澇漬地中心永存,現在,澇漬地中心已經升格成了國家教育部的重點工程中心;長江大學、愛媛大學簽訂了長期合作的協議書;一項重大的NGO新農村合作項目(1億日元合作)又正在孕育、洽談之中,一個又一個的代表團或代表還正在赴日途中……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日本大使要離任回國了。雷教授又一次以湖北唯一代表的身份接到了宮本大使的邀請,赴京參加離任宴會。當時,雷教授因病在醫院接受住院治療,聽到消息后,拔下吊針,在專人護送下,急赴北京。由于堵車,當趕到大使館時,宴會已結束,但大使還在苦等教授的到來。兩位老人擁抱了,一個安慰病人“不該來”;一位欣慰地說“不該等”,大使送走了所有客人后,又專門陪教授喝了酒。雷教授書贈大使一匾:“歷歷業績在,款款深情留”,在依依不舍的氣氛中,又合影留念。
兩位老人相約:上個世紀魯迅先生與藤野先生中日友好的深情傳為佳話,“我們也要學他倆!在新世紀為中日友好事業干一輩子!”
“四湖”5年辛勤培育的“壯苗”,在中日友好的沃野上,正在開花,正在掛果!(本文撰寫得到湖北省外國專家局、荊州市外國專家局的協助,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