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瑪斯.季洛維奇 蓋瑞.貝斯基
為什么精明干練的股市高手也會做出愚蠢的財務決策?為什么有錢人投資房地產屢戰屢敗?為什么敬戶老是看不清楚股票價格的波動?
他們的盲點很簡單,就是被“貨幣幻覺”給模糊了焦點!
你應該也很討厭體育播報員硬要說運動員付出了超過百分之百的努力。你清楚知道不可能有110%的努力,但有些數學上的問題常會讓我們不知所措。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以理財角度,幫你厘清數盲的影響何在,并教你如何避開不良后果。首先,人們常會假裝沒注意到通貨膨脹,而這跟心理現象“貨幣幻覺”有關。
心理學家艾德華·夏佛在幾年前曾做過一項研究,他請受試者評估情境中的3個成交價,并在考量整體經濟表現的前提下,將3個人做排序。結果非常有趣,大多數的受試者都將保羅(當平均物價上漲25%時,獲利23%)排在第一;彼得(當平均物價下跌25%時,損失23%)排最后。之所以說這樣的結論很有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錯了。
事實上,彼得的狀況是比較好的,因為他是唯一有賺錢的人。若考慮通膨的話,彼得的購買力還上升了2%,而保羅則下降2%。
“貨幣幻覺”的陷阱
但因為受試者沒有仔細去分辨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所以掉進了被行為經濟學家稱為“貨幣幻覺”的陷阱里。基于以下這些原因,這樣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第一,若要考慮到通膨就必須牽扯到算術的應用,但算術對許多人來說很麻_煩,他們也不愿意真的去計算。第二,人們常會低估或甚至忽略那些不大的數字。
雖然這樣說很失禮,但有許多我們認識的人也經常忽略通脹對理財的影響:無論是以長期或短期來看,這樣的狀況勢必會產生不良的后果。現在,我們只要從3個方向來看就好。
第一,“貨幣幻覺”之所以危險,是因為你會低估自己未來所需要用到的錢。由于股市起伏不定,因此許多人會愿意放棄較高的獲利,轉而追求絕對安全保險的政府公債。不過,加入通貨膨脹之后,情況就完全改變了。
你想想,假設以通膨平均每年上升4%來計算,20年后經過換算,花了1萬美元投資年利潤10%股票的人還會有相當于3.2萬美元的購買力。但是反觀投資美國國債(年利率6%)的人,他的購買力就會低于1.5萬美元。這就是所謂的保守投資諷刺的地方:面對通貨膨脹可能還比面對股市波動的風險高。
誤解歷史金融現象
另一個“貨幣幻覺”愛用的把戲,就是錯誤解釋歷史上的金融現象。你只要想想房地產就很清楚了。一直以來,買房子的人都秉持一個信念:房屋只會不斷增值,而房地產是人們最好的一種投資。然而大部分人都忘記或忽略了一個事實:當時通貨膨脹正急速上升,所有物品的價格也都急遽猛漲,所以房價上漲一點也不足為奇。只要觀察近期內房市泡沫化導致全球經濟和股市陷入的恐慌,你就可以了解這個道理。
最后一個有關“貨幣幻覺”的例子是要說明,通貨膨脹可能會以各種形式使我們做出愚蠢或不理智的行為。無論職業還是業余,大多數的投資人都還沒有調整好他們面對價格震蕩的心態。也就是說,1987年道瓊工業指數的震蕩幅度若為200點的話,就等同于股價漲跌幅度為10%;但在股票指數將近9000點的今日,同樣是200點的振幅,股價漲跌幅卻不到2%。
但受到“貨幣幻覺”影響,人們只會注意到表面上股價的改變,卻忽略較具實質意義的百分比變化;再加上同樣被“貨幣幻覺”眩惑的媒體鼓舞,投資人常會做出一連串不理智或不適當的反應。“貨幣幻覺”的確是市場心理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摘自《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第四章,楊卓翰整理)(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