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代蘇軾的這首中秋詠月詞,筆調奇逸、風格健朗,既表達了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又抒發(fā)了對時光歲月的感慨。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在今人看來,依然回味無窮。
中國古代詩詞作品浩如煙海,其中大量詠月名篇佳句流傳至今,仍舊膾炙人口,婦孺能詠。我們通過這些佳作的魅力,甚至可以穿越時空,透析古代文人的思維,從而陶冶自己情操,提高文學涵養(yǎng)。
自古以來,國人歷來崇拜明月,明月亦為許多文人墨客所偏愛。人們認為月的圓滿是“運而無窮”和“溫馨如意”的象征,而月的陰晴圓缺變換,更成為文人們一種抒發(fā)情感的絕妙佳境,一種表達情思寄托的靈性物象。因而,月就與中國古典詩詞就有了特定的淵源。如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只身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途中被叛軍擄往長安,此間寫了《月夜》:“今夜郎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整首詩展現(xiàn)了作者借月思鄉(xiāng)和對家人的無限深情。
明月讓古代文人們情有獨鐘,又讓他們引發(fā)無盡的遐思,在于它的明媚皎潔和幽靜柔和的詩情畫意,在于它本身充滿了無盡的神秘和傳奇。為此,文人們還別出心裁地給月亮很多別稱和美名。如玉兔、金兔、玉輪、月桂、嫦娥、嬋娟、玉蟾、蟾宮、廣寒宮、銀鐮、桂魄、素魄、雪魄、凝霜、玉輪、冰輪、玉盤、銀盤和明鏡等等。如屈原《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有?”蘇軾《念奴嬌·中秋》:“桂魄飛來光射處,冷侵一天秋碧。”李賀《夢天》:“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方千《中秋月》:“良宵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汗浸鋪澄碧,朦朧吐玉盤。”元稹《月》:“絳河冰鑒朗,黃道玉輪巍。”范成大《殘夜至峰頂上》:“冰輪未肯去,相看尚團團。”沈約《登臺望秋月》:“桂宮裊裊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霜。”辛棄疾《滿江紅·中秋》:“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這些作品并不直言明月,而是以形象的比喻替代,給予了月以靈魂和生命。
讀古人的詠月詩詞,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需要置身于其中的意境,忘乎所以,方能有所領悟。如唐代張若虛的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首長篇歌行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詩人人手擒題,以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出一個神話般的美妙境界,讓人仿佛身處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全詩十六句,句句話月句句動情,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首詩以至“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而留有詠月詩作最多的則是詩仙李白了。李白一生跌宕起伏,曲折坎坷,因而常以月寄心,以月述懷,甚至兒子取名也叫“明月奴”。如因報國不成時抒發(fā)的惆悵:“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感嘆纖夫勞役慘重時:“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獨自把盞暢飲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緬懷情感往事時:“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夜訪人家歸途時:“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遙想諍友懷舊時:“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言志抒懷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感嘆歲月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睹月思鄉(xiāng)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贊嘆山水時:“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從李白的詠月詩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所有這些詩篇,無不彰顯了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傾向的個性。李白以仙人的姿態(tài),用豪邁的詩筆抒發(fā)感情,在他的詠月詩中,靈動飛揚,豪氣縱橫,一掃世俗的塵埃。正因為這種灑脫不羈的氣質和傲視獨立的人格,形成了李白詩作鮮明的特點。
“帶月”古詩詞有的借月狀景,以使山川生色、河海增輝,這類詩句往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歐陽修《望江南》:“江南月,如鏡復如鉤。”辛棄疾《滿江紅》:“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張煌言《舟次中秋》:“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盧多遜《詠月》:“太液池頭月上時,晚風吹動萬年枝。”曹雪芹《香菱詠月》:“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而有的“帶月”古詩詞卻重在托月寄情,表達思友懷鄉(xiāng)之意,往往將感情流瀉在字里行間。如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歐陽修《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白居易《上陽人》:“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蘇軾《菩薩蠻》:“畫檐初掛彎彎月,孤光未滿先憂缺。”
邊貢《嫦娥》:“月宮清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辛棄疾《宣清》:“殘月朦朧,小宴闌珊,歸來輕寒凜凜。”柳永《望漢月》:“明月明月明月。怎奈乍圓還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別。”
當然,大多的詠月詩詞離不開中秋佳節(jié)這個焦點。如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全詩情調隨中秋景色而移,起伏迭宕;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這首絕句以虛現(xiàn)實,空靈含蘊,描狀珊珊而落的桂花,映于月光中更顯晶瑩;米芾《中秋登樓望月》:“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巧妙地引用“月由七寶合成”和“月圓之時蚌則孕珠”兩個民間傳說,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這首長歌十四聯(lián)二十八句,從月升寫到月落,氣格抑揚,詩情頓挫。另外,還有元好問《倪莊中秋》:“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曹松《中秋對月》:“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徐凝《八月十五夜》:“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齊已《中秋月》:“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陸龜蒙《中秋待月》:“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均是詠月佳作,讓人嘆為觀止。
千年之后的今人,重讀古詩,只要真切地領悟吟詠,即可得到美的享受、
情感的熏陶和心靈的凈化。當然,領悟意境既要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更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和聯(lián)想創(chuàng)新,才能得到不同的感悟。如李商隱《嫦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兩者對月的感悟完全不同,一經(jīng)比較,意境深淺盡出。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善于脫離詩詞的表面描述,掌握其間的真正“韻昧”與意蘊。舒展開闊的思維。才能體會到其中的藝術美學和內涵哲理。如呂本中《采桑子》:“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到團圓是幾時?”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短短幾行字,就道出了千百年來,人世間無法彌補的遺憾,正像月免不了有陰晴圓缺一樣,人間注定也會有悲歡離合。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誠然,人生總有不如意,悲歡離合的人生際遇,磕磕碰碰的人生道路,只有待我們看開了,想通了,一切都會順其自然。古人尚且如此,而今的我們就不能從這些千古流傳下來的佳句中得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