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玉波,漢族,1966年生,甘肅張掖人,筆名玉宇,系中國散文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名家協會會員,新疆作家協會會員,新疆書法家協會會員。現在吐魯番市公安局工作。
盡管我曾兩次到過張家界,這次出游,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它,結果成了一次酣暢淋漓的有趣之旅。
“不是黃山,勝似黃山。”這不知是哪位高人的慧論,惹得黃山人極為不滿,爭論不休,口水不斷。我首次去的時候,一個原本無法想象的高大、挺拔、俊秀、蔥翠的張家界展現在面前,那峰林聳立,云霧飄渺,陰晴朝暮,變化萬千,讓我驚奇的智慧短路,也就對此觀點頗為贊同了。這次來到張家界,雖然沒有先期的驚詫和震撼,但依然為張家界的高大俊美所驚嘆,不想選太多的點去急匆匆的游,只選了金鞭溪和天子山,想從驚險的景點中慢慢欣賞和體會趣味。
天子山是張家界最為奇險的山,有雄、險、奇、秀、幽、野的特色,也有“誰人識得天子山,歸來不看天下山”之贊語。我們先乘坐亞洲最長的攬車緩緩而上,我們像是在高空深谷間飄行。只見同乘的具有恐高癥的老劉臉色煞白,雙目緊閉,一幅世界末日的感覺。同行的幾位卻顯得異常興奮,舉著相機在行進間狂拍。上下左右沖擊我們視野的都是新奇、蒼翠、秀美和高遠。特別是向下望去,原本高大的樹木和巍峨的大山,像覆蓋著綠被的睡美人,就那么靜靜的躺在我們的下方,那些山上山下的喧鬧和繁雜就被嚴嚴實實的遮蓋了。我們向下看見的除了披綠的山莽。再就是盤山飄逸的公路了。非常壯觀。這時,我突然發現象銀色的飄帶般的公路,飄逸纏繞在天子山峰巒疊嶂的蒼翠之中,展現在我面前的是彎彎曲曲天路般的養眼畫面,那么飄逸、曲線、靈動,我不得不佩服人類智慧的偉大。
上到天子山的頂峰,最讓人驚恐萬狀失魂落魄的就數鬼谷棧道了。這個棧道所處的風景被人們譽為“覓仙奇境”,因懸于鬼谷洞上側的峭壁沿線而得名。鬼谷棧道全線800米長,既不在懸崖之巔,也不在懸崖之側,而是全線都立于萬丈懸崖的中間,給人以與懸崖共起伏同屈伸的感覺。站在棧道上俯瞰群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油然而生。我們從起點開始穿越窄窄的石板鋪就的棧道,一個個即膽顫又興奮,膽顫棧道太險,興奮風景太美。這可慘了具有恐高癥的老劉,面色如灰,不敢下望。同行的一名男士自告奮勇的去扶他走過棧道,他卻連連擺手。在眾人為難時,他自己提出讓女導游扶他。說女導游熟悉棧道,安全感強點。我們一陣大笑和戲謔,這那里是有恐高癥,分明是找理由要美女陪伴。好在美女導游落落大方的同意了,我們在這樣歡快的笑聲中走上棧橋,這個小插曲反而把大家緊張的情緒緩解了不少。就這樣我們在鬼谷棧道上或戰戰兢兢,或小心翼翼,或無所畏懼,在緩慢行進中找到一種乘坐直升飛機飛越熱帶雨林大峽谷的感覺,這平時只能在電影里看到的場景,在這里能讓我們身臨其境。到了終點時我們再回頭看看走過的路,留下的依然是“原始風光自然美”,還有人們穿越危險的勇敢精神。這時導游和老劉步履蹣跚的走過來,老劉面朝崖壁,面色灰白,但嘴露微笑,仿佛在享受征服荊棘后的幸福,也惹得我們和過路的游客呵呵而笑。
導游把我們引領到景區公交車上,故意不告訴下一個景區的名字,只是賣關子說下一個景點更有趣,我們也就不便追問,坐在區間車上,行進著的車在窄窄的山路依山逶迤,盤旋而上。坐在車窗邊我可以把深深的溝壑谷底看的清清楚楚,令人頭暈目眩。到了拐彎或會車時,真是捏了一把汗,心都從嗓子眼跳出來了,真佩服司機師傅的駕車技術。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走了好長時間后,車到了目的地,這時我們才知道是到了天門山的天門洞下。因為大家都知道飛機穿越天門洞的事,所以頓時歡呼雀躍起來。
從導游和天門洞下的碑記上得知,天門山歷史文化積淀深厚,一直被當地人民奉為神山、圣山,更被譽為“湘西第一神山”和“武陵之魂”。在當地乃至整個湘西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兩個傳說,是“天門翻水”和“天門轉向”之迷。“天門翻水”,是天門洞右側絕壁之頂,會在旱季晴天忽瀉洪水,而出水之處并無任何水源,本地人基本都多次目睹過這一奇特現象。更為神秘的說法是,出現翻水的年份總與發生重大歷史事件或自然災害的年份吻合。“天門轉向”在張家界也家喻戶曉,當地居民幾乎都很肯定地認為,天門洞的方向近幾十年來在悄悄轉動,以前在市內幾處能清楚看見天門洞的位置,現在卻因方向不對,見山不見洞,只有天門洞從北向西北方向發生轉動才會如此。還有很多關于天門山自然現象的神奇傳說廣泛流傳,許多現象很難有科學的解釋,這一切使得天門山更顯神秘玄奇。特別是天門洞被視為“天界之門”和“天界圣境”,已成為美好和幸福的象征。“天門洞開云氣通,江東峨嵋皆下風”,元代大學士張兌如是道出天門洞的超凡和神圣。
在大家的一篇驚嘆唏噓聲中,我抬頭仰望這離天還有“三尺三”南北對開于千尋素壁之上的天門洞,巍峨高絕,氣勢磅礴,凸顯出自然神奇造化的冠世奇觀,對天門仙山的崇敬之情悠然而生。大家望著密密麻麻石階的“上天梯”,一部分人望而生畏,但有勇敢者已經捷足先登了。我盡管體質較弱,也按耐不住竄上心頭的興奮躍躍欲試了,我們隊伍中的大胖子老于,也豪情萬丈陪我同攀。
踏上陡峭的天梯,高高的天門洞顯得并不高大。向上攀登的人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拄杖或扶欄,或蹣跚或跳躍。攀登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我已經大汗涔涔了,抬頭望望已經高大的天門洞,卻看到了一對頭發花白的老夫妻相互攙扶著奮力攀登,一個年輕的帥小伙居然倒跳著從我身旁攀越,興奮著的我更加鼓足了繼續攀登的勇氣。越往上攀越覺得吃力,頭上的汗腺像汨汨的泉眼,汗水由不著你的往下淌,衣服在粗重的喘息中已經濕透,兩條腿像灌了鉛似的不聽使喚。在還有十幾級臺階離天門洞近在咫尺的時候,心仿佛要從嗓子眼跳出來,從嘴里大口的喘氣,腿一點也不聽使喚了。我停下來看看身后,人們用各自的方式努力攀登著,重量級身體的老于也停在離我不遠的臺階上,土黃色的棉質運動衫已被汗水浸透,上氣不接下氣的對我說:“不行了,心都要跳出來了”。我擔心他的身體。趕緊說:“坐下休息一下,我陪你”。大約一刻鐘的功夫,我們狂跳的心才算稍稍平靜,大家相扶著再續攀登。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歷了磨礪和付出汗水之后,終于攀上了天門洞。我們激動的快速跑到洞口向前后遙望,奇峰秀嶺層層疊巒,無限風光盡收眼底,感受天門洞千百年承接天地萬物的靈氣。隨后也學著游客在天門洞香爐前燒兩柱清香,為親朋祈福許愿。同時,也沒有忘記多角度留影紀念,讓大山見證我們的豪情和勇氣,讓我們記住大山的博大與偉岸。下山后,天梯下的同行們用掌聲褒揚我們,并露出了羨慕的眼神。
次日,我們只安排了休閑游,到金鞭溪漫步飽覽如畫風景。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條美麗的溪流,因金鞭巖而得名。走進金鞭溪,溪水彎彎曲曲自西向東流去,滿目青翠,連我們的衣服都映成了淡淡的綠色。伴著聲聲鳥語,走著走著,忽然感到一陣清涼,才覺察有微風習習吹過,陣陣襲來的芬芳使我們不由得駐足細細品味。清澈見底、纖塵不染的碧水中,魚兒歡快地游動,紅、綠、白各色卵石在水中閃亮。溪畔花草鮮美,鳥鳴鶯啼,人沿清溪行,勝似畫中游。溪的兩邊千峰聳立,高入云天,琉璃飛瀑,樹木繁茂,濃蔭蔽日,構成極為秀麗、清幽、自然的畫卷。走著看著。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清清流水青青山,山如畫屏人如仙。仙人若在畫中走,一步一望一重天”的逍遙,此時陽光透過林隙在水面灑落斑駁的影子,給人一種大自然安謐靜美的享受。
正在陶醉之間,我們來到了一座橋邊,順便在一個小攤點坐下,要了幾碗葛根粉慢慢品味,又涼又甜沁人心扉。這時旁邊的點歌臺突然引亢高歌,我們循聲望去,只見兩個土家妹把李瓊的《這里的山路十八彎》演繹的聲情并茂,那個濃濃的湘西味,聽起來親切的非常帶勁。我們的老劉也來了勁頭,跑過去要點歌,結果被土家妹拉住要合唱,我們隨即起哄,弄得窘迫的老劉只有合唱的份了。歌聲響起,老劉的拐調聲把大家惹得哈哈大笑。
一陣休息之后,我們繼續穿行在深壑幽谷之間,興趣盎然的欣賞著一個個諸如醉羅漢、神鷹護鞭、金鞭巖等形神兼備的景致,嘖嘖稱贊著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不一會我們進入了一段較為寬敞的壑谷,我們行走的一邊樹木繁茂,溪水明凈,跌宕多姿。突然人多了起來,趕緊走過去,原來是好多可愛的獼猴。這些珍貴的獼猴有的悠然自得的穿梭在林間樹梢,有的悠閑的背馱著兒孫閑庭信步,有的和游客逗玩著贏得食物。更可愛的是一個獼猴母親憨態可掬的坐在半坡上,一個小小的可以忽略不計的小獼猴在媽媽的身上上躥下跳,忽有忽無,玩的可盡興了。當我們舉起相機拍照時,這母子倆居然擺出姿勢配合我們,讓我們興奮和感動的唏噓不已。我的同伴們深有感觸的說,張家界的獼猴不但珍貴在它的物種上。還珍貴在它的禮貌和通人性上,我們都點頭表示贊同,紛紛和這些可愛的精靈們拍照合影。
走出金鞭溪已是下午時分,再回首時,它已經遮掩在濃蔭蔽日的絕壁奇峰之中。此時我在想,如果不走進張家界的山山水水之中,誰又能知道和想象出它的大秀大美呢?如果說前兩次來張家界看到了大美,那么這次我卻體會到了大趣。
張家界,美在其中,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