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人說。三峽一帶夏天常做一種“桐子粑粑”,一直無緣品嘗。今年到云陽的云安鎮(zhèn)招生,終于親口嘗到了這種綠色食品。
云安鎮(zhèn)是座較大的古鎮(zhèn),從前這里出井鹽。現(xiàn)在正搞三峽移民搬遷。這里也就冷清下來了。我早晨起來沿著學校后面的小路散步,發(fā)現(xiàn)路兩邊的柳樹上有許多八哥。八哥在綠綠的柳樹間穿梭來往,身上的羽毛黑得發(fā)亮。因為放暑假了,路邊的野地里,有很多孩子在摘樹葉。我走到一個孩子旁邊,看她究竟在摘什么葉。她爬在樹上靈巧地摘葉子,只取嫩一些的葉。我問她這樹叫什么名字。她說叫“桐子樹”。我不太明白。就問她說這是炒來吃的嗎?她說是用來做桐子粑粑的。哦!我明白了。原來桐子粑粑就是用這東西做的。這里是出桐油的地方,桐子是可以榨油的,真是沒想到這葉子還能吃。
這個小女孩很喜歡說話,也不怯生。她問我桐子粑粑你吃過嗎?我說沒有,但是聽人說過。她說桐子粑粑可好吃呢,等會我拿個粑粑給你嘗嘗。沒等我說話,她就站起來跑向遠處的家里。一邊跑一邊喊:“你幫我看著籃子,我馬上就回來!”沒一會工夫她就從家里提來一袋東西。然后往我手里一推說:“給你!”桐子粑粑綠綠的,剝開一個,上面還印著樹葉的脈印。她得意地說這是她包的。我說我要不了這么多。一個就夠了。她說你嘗嘗,可好吃了!她的媽媽在旁邊地里收包谷,也走過來說:“小伙子,我們這兒的桐子粑粑,你沒吃過吧!我們這里家家都做的。你就帶回家去嘗嘗,也不算什么好東西“。
小女孩的媽媽告訴我,每年包谷出來的時候。這里家家都要做桐子粑粑。傳說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人曾把桐子誤當做水果李子,吃了后腹瀉不止。這可能是老百姓編的,因為桐子是難吃下去的。但桐子葉不同,一來取其清香,二來只包粑粑用。桐子葉最后是不吃下去的。暑熱天氣,地氣上升,用桐子粑粑綠豆稀飯,清熱解毒,肚中不饑,裹了人的腹,快活了孩子的嘴,皆大歡喜。
她說桐子粑粑不難做,在樹上摘了嫩葉。然后放清水里浸泡。和上嫩糯的新鮮包谷面。加上紅糖,用手邊拍邊團。團拍成餅包上桐子葉,蒸熟了就可以吃了。這里叫餅子為“粑粑”。她說現(xiàn)在好多人家不做了,嫌費事。我回到住的地方,托食堂師傅蒸了幾只。桐子粑粑甜糯,食后回味有一種植物的清苦氣和包谷的香甜。現(xiàn)在洋快餐越來越占有了孩子們的餐桌,隨著三峽庫區(qū)的移民,許多鄉(xiāng)鎮(zhèn)消失了,很多三峽的食物被人遺忘了,慢慢只剩下一個名字。但愿桐子粑粑這種很有味道的民俗食物,能天長地久地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