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第一,其余都是輸家”是韓國人的“普國”價值。為了爭第一,虎媽的“戰歌”從小孩還沒出生就已經開奏,偏執怪象令其他虎媽社會甘拜下風。
虎媽掀起話題,事實上,所有東方社會當中,韓國人最“虎媽”,比華人家庭不知更甚多少倍。
你知道嗎?韓國人花在補習上的錢高達GDP的2%,每個家庭的支出更有20%是花在補習上,補到政府必須祭出晚上10點以后不準再補的“補習宵禁”。
韓國精英主義思維的社會型態,是虎媽戰斗精神的終極實踐。競爭、致勝是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一切努力都為強化個人戰力,從學歷、專業、收入、工作、語言能力到外貌,都要最好、最高、最強。
“除了第一,其余都是輸家”是韓國人普遍的觀念。父母辛苦工作就為了砸錢栽培孩子出人頭地,讀名校、念博士、進大企業、拿高薪。
因為教育改革廢除高中之前的升學考試,大學入學考就成了競賽人生的首戰場。為了打贏這一仗,戰線提前到小學就開始做準備,補習風氣盛行到3/4的學生都上補習班,比例居全世界之冠。除了學科必補,音樂美術等才藝、運動、語文,也無所不補。
2009年,韓國人花在補習上的費用高達190億美元,相當于政府教育經費的一半以上。補習費平均占每個家庭支出近兩成,有些家庭幾乎因此經濟困難,仍堅信“孩子的教育不能省”。
美國人口是韓國的6倍,但美國補習業全年營收只有韓國的1/4,韓國補習業顯然是門上好生意。
考上大學,媽媽會帶著女兒上整形外科隆鼻、割雙眼皮,一則慶祝犒賞,二則打造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提高外在競爭優勢;畢業出了校門,接著要擠進大企業窄門,想順利通過各公司的職務適性測驗,得上補習班惡補答題技巧;要在茫茫職海脫穎而出、成為大企業爭相網羅的國際人才,更得補習提升外語能力。
熱衷補習英文的上班族被稱為“saladant”,意即salaryman(上班族)+student(學生),因為若不是海外歸國子女,也沒有英語系國家生活經驗,就一輩子都擺脫不了英語學習的課題。
現在情況愈演愈烈,光懂英語不夠,還得有第二外語幫襯。
原本日語一直是最受歡迎的第二外語,直到2002年韓國對中國出口超越日本,機敏靈活的韓國人立即意識到中國崛起的重要性,轉而瘋學中文,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學中文,甚至有些幼兒園把英語和中文課程的比例調整到4比6,熱烈程度可見一斑。
企業如三星等標舉“人才第一”的經營理念,凸顯企業存亡競賽下,唯有勝者能生存的殘酷事實,從來都只有更深化社會競爭意識和壓力。
幸福感低 自殺率高
虎媽文化當道,韓國人在壓力逼人的情況下,對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都偏低,自殺率比很多國家都高。
今年初以來,韓國頂尖大學4名學生和一名教授連環自殺。背后凸顯的是扭曲的競爭下,韓國自殺率世界第一的悲歌。
今年初以來,韓國最頂尖的理工大學——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相繼有5名精英,選擇在最精華的人生階段結束生命,其中一人是教授。他的死,對韓國主動被動都要爭第一的價值觀之下扭曲的人生,做了最沉痛的控訴。
韓科院這所學校,最近幾年在韓國竄升得非常快。這和出身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新校長徐南杓的強勢改革,有極大關聯。
英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QuacquarelliSymonds)所公布的工程及信息科技類“世界大學排行榜”中,韓科院排名從2008年的34名,大幅躍升到2010年的24名。
徐南杓2007年接任校長后,大力推動兩項改革方案:一、所有的課程全部改用英語授課;二、學費依成績好壞進行差別收費。而這些措施,被認為是引發自殺潮的導火線。徐南杓要求學生除非所有科目都拿到3分(滿分為4.3分)以上,否則就得適用懲罰性高學費,因為“不應該把納稅人的錢浪費在不認真向學的學生身上”。
韓科院光是過去3年收到的懲罰性學費就高達46億韓元。很多老師同情學生,在分數上私下放水,或自己貼錢補貼學生學費,自殺的這位教授,就是如此。
這名在生物活體材料研究上具有世界級成就的終身職教授,因為被質疑挪用研究費而遭懲戒,選擇上吊自盡。后來被人發現,他是在用研究費幫學生繳學費。
(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