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詠雪》中,謝太傅出了一道即景造句題:白雪紛紛何所似?聽了“兄子胡兒”選用的喻體“撒鹽空中”,謝太傅無所表示,而一聽到“兄女”謝道韞說的“柳絮因風起”這一喻體,“公大笑樂”。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好的比喻不僅求形似,更求神似;形似指顏色、形體等方面相像,神似追求的是內在的氣質和韻味,激發美感。“撒鹽空中”這一喻體只注重表現白雪之白和密,雖然通俗,但缺少內涵,沒有想象的余地,因此無美感可言;而兄女以“因風起”的柳絮喻雪則既表現出了顏色,更突出神韻,陣陣雪花紛紛揚揚飄飛之狀與風吹柳絮時柳絮的自由自在與處處舞蹈之態多么相似!這一動態比喻能給人豐富的聯想以及輕飛曼舞的美感。“撒鹽”之喻給人單調乏味的直落感,當然比不上“柳絮”之喻。謝道韞在應答時用了“未若”一詞,可見她是經過思考的,對自己設喻的創新性充滿了自信。
錘煉語言要重神韻,設喻是這樣,動詞的選用也是這樣。據傳,蘇軾的妹妹蘇小妹擅長詩詞,是個才女。某晚,淡月微云,輕風細露。蘇軾、黃庭堅和蘇小妹在花園的梅下賞月吟詩。蘇小妹先低吟道:“輕風細柳,淡月梅花。”然后請兄長和黃庭堅在上下聯中各填一個動詞。黃庭堅稍加思索后吟道:“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蘇小妹搖頭:“俗了。”蘇軾接著說:“加‘搖’‘映’兩字如何?”蘇小妹一字一句吟誦后還是搖頭,“實了,且前人用得多了。”待蘇小妹吟出“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軾、黃庭堅齊聲贊好。細品之,“扶”“失”兩字好就好在凸顯神韻。“舞”“搖”狀態用輕風不夠貼切且韻味欠濃,而一個“扶”字,不僅寫出了風的輕柔、柳的嬌羞之態,而且給人以脈脈傳情的美感;下聯中,因是“淡月”,故用“映”顯得月光太強,用“隱”雖能顯靜謐清純之境,但未能避“熟”,而用一“失”字,則寫出了梅花仿佛失去自身色彩、融入月色之中的特點,給人月光朦朧、花月同色的柔和恬靜的韻味。
不同文體對比喻的運用有著不同的要求。說明文中的比喻,一般要求做到形似,能體現事物的特征,不必追求神似和情感的滲透。例如:《看云識天氣》一文開頭把云喻為“羽毛”“魚鱗”“羊群”等等。文藝性說明文中的比喻有時也追求神似,例如:《從宜賓到重慶》這樣設喻:“南廣河像嫻靜的少女,邁著輕盈的步子,向長江走來。”句中融入了作者贊賞的感情,表現出嫻逸恬靜的和諧之美。詩歌和散文中的比喻有時會淡化形似而特別注重神似。《化石吟》把化石喻為“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全以神秘奇幻這一內在特征作為相似點,神往贊嘆之情寓于其中。《濟南的冬天》把樹尖上的“白花”(雪)比做“日本看護婦”,也是重在表現一種靜謐、親切的神韻,使人感悟無生命物的靈性。議論文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都是為論證觀點服務的,比喻的運用當然更應講究神似,注重情感態度的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