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是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所構成的整體,也叫社會形態。每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不同,決定了其社會形態的不同,但不論是哪種社會形態,其人文意義都是大同小異的。人文的核心是“人”,這就是常說的人文關懷、生命關懷。人文意義強調以人為主體,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關懷人的現實生活。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是人們做各種事情,我們都應該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當今社會需要這樣的人文觀念,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
良心的處方
□朱砂
在參加朋友的家庭聚會時,我有幸認識了當地頗具名氣的私立醫院的院長王先生,他向我講述了他的經歷:
“那一年我26歲,是第一個被分到那家公立醫院的研究生。醫院有一條內部規定,醫生的收入是與自己的業務量掛鉤的。于是,許多醫生不顧實際情況,讓患者去做沒有必要的化驗與檢查,并在開處方時盡量開得貴一點。最初我也是這么做的,而且沒感覺到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一個農民模樣的人走進我的診室。我為他診斷后,確定他只是得了腸道寄生蟲病。檢查完了,我正要開化驗單讓他去化驗一下大便,不經意間抬起頭,卻見他正怯怯地看著我說:‘醫生,我的病嚴重嗎?要治得花多少錢?’”
“我開化驗單的手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見我猶豫了,他的臉一下子變得慘白:‘錢多的話我就不治了。去年孩子他娘得了子宮癌,治了一年多最后還是走了,欠的債至今還沒還清。不能再因為我讓倆孩子這輩子也翻不了身啊!’他囁嚅著,眼淚順著那張干枯的臉簌簌地淌了下來。”
“面對著那張滿是皺紋的臉,我羞愧難當。從那時起,我發誓再也不開‘泡沫處方’了”。
“但也正是那個決定,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最初我的收入甚至不到別人的1/4,一年后,我才漸漸有了一批自己的固定病人,有許多病人一進醫院便直接要求找我。我生平第一次體會到了被人尊敬的滋味,那不是錢所能買到的。”
“但隨后,院長找了我好幾次,說別的醫生反映我搶走了他們的病人。我一氣之下辭了職,自己開了一家小診所。有許多我原來的病人,不惜輾轉幾十里路來找我給他們看病,那種被人信任的感覺一次次鼓舞著我在最艱難的時候將診所支撐下來。后來,我的一位病人為我投資建了當時市里的第一家私立醫院,再后來便發展成今天的這個樣子。現在,我們醫院每年都要吸收大量的新人,在他們開始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天,我都會對他們提一個要求——面對病人,請開出你良心的處方。”
(選自《公關世界上半月》2010年第1期,有改動)
閱讀手記
本文作者以小見大地反映了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即有的人利用職務之便不顧他人死活,大開生財之道,甚至失去了人應有的良心。作者以此告誡人們:做人處事要講良心,要有同情心,不應該以金錢為重,應該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尊重人,理解人。文章采用第一人稱手法敘事,使故事真實感人之余,具有了很強的感召力和說服力;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運用了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使得人物形象鮮明。
閱讀思考
1.文中的醫生在遇到“一個農民模樣”的病人后有何變化?
2.讀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獲?
■
最敬業的園丁
□梁凌
看央視《第一時間》節目,有這樣一則新聞:
在英國,有一位74歲的老人,默默無聞地做了一輩子的園丁。本以為余生就這樣平靜地過下去了,不料有橫財從天而降,幸運的他被擊中了——他買的彩票中了2500萬英鎊的大獎!
驚喜是自然的。畫面上,老頭拉著他的妻子,笑得很燦爛。人們的好奇自然有:這個老人會拿這些錢做什么?當有人這樣問他時,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同時,也因為這個回答,他一下子成了媒體紅人。
他是這樣說的:“我要用一部分錢雇一個胡蘿卜種植專家,學習種胡蘿卜。”
他因此被評為“最敬業的園丁”。
原來,他一直想在菜園子里種胡蘿卜,但多年來怎么種都沒成功,這成了他的心病。現在突然有錢了,他要實現這個夢:找個專家,教我種一地的胡蘿卜。
這個老頭名叫布萊恩,白西裝,白頭發,卻顯得很精神。他志得意滿地左手拉著老婆,右肩扛著四齒的耙子——應該是他勞作時用的工具。他和老婆都在笑,是那種熱情、昂揚、富有感染力的笑。
我看著他,也不知不覺地笑了起來……這是個可愛的老頭、幸福的老頭。我羨慕他,不僅僅羨慕他中了大獎,更羨慕的是:他那么熱愛自己的工作。錢多了不一定快樂,但熱愛自己工作的人卻一定是快樂的。
但是,又有幾個人熱愛自己的工作?有人曾說:“干一行,煩一行。”工作僅是謀生的手段,不得不做,便很煩惱。
他是醫生:“這不是個好職業,忙起來沒有假日,飯都吃不到一口熱的。醫生給人治病,到最后自己反倒落一身病。”
她是教師:“下輩子再也不干這一行了,勞心費神,收入不高,還被一些素質差的家長冤枉。”
她是作家:“干別的什么都比干這個強,不僅壓力大,還會得頸椎病,頭發也大把大把地掉。”
世上好像沒有好職業,一旦我們不再為稻粱謀,似乎都可以對其棄之如敝履。
但布萊恩是熱愛自己的職業的,當他中了大獎,不再需要以做園丁謀生時,他依然想種一地的胡蘿卜。秋天一地綠,冬日一窖紅,永遠是布萊恩的向往,是他最樸素的快樂。
(選自《東西南北》2009年第12期,有改動)
閱讀手記
本文作者意在告誡人們:快樂不在于金錢的多少,而在于能不能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能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不能因為崗位的不同、職業的不同而看輕自己,時刻記住自己的職務永遠是最高尚的、最偉大的。本文段落清晰,結構嚴謹。作者運用了對比手法,使得中心更加突出。文中對于從事各種職業的人所運用的語言也比較符合各自的身份,更能充分顯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閱讀思考
1.閱讀本文后,想想布萊恩老人的人生態度為什么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
2.讀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
皮囊
□蔡崇達
我那個活到99歲的阿太(我外婆的母親),是個很牛的人。外婆50多歲突然撒手人寰,阿太白發人送黑發人。那場葬禮,阿太一聲都沒哭。即使看著外婆的軀體要進入焚化爐,阿太也只是乜斜著眼,像是對其他嚎哭的人的不屑,又像是她平靜的打盹。
那年我剛上小學一年級,很不理解阿太的冰冷無情。幾次走過去問她:“阿太你怎么不難過?”阿太滿是壽斑的臉竟輕微舒展開,那是笑——“因為我很舍得。”
這句話在我后來的生活中經常聽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經常到我家來住。她說,外婆臨死前交代,黑狗達(我的乳名)沒爺爺奶奶,父母都在忙,需要幫著照顧。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謂的“舍得”。
阿太是個很狠的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一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哎呀”了一聲,在廳里的我大聲問:“阿太怎么了?”“沒事,就是手指頭切斷了。”接下來,慌亂的是我們一家人,她卻自始至終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這樣阿太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但很快就急著出院。
我總覺得阿太像塊石頭,堅硬到什么都傷不了她。她甚至是我們小鎮出了名的硬骨頭,即使九十多歲了,依然堅持用她那纏過的小腳,自己從村里走到鎮上的老家,從不讓人接送。
然而我還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在她92歲的時候,一次她攀到屋頂要補一個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來,之后躺在家里動不了。我去探望她,還沒進門,她就哭著喊:“我的乖曾孫,阿太動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
后來我上大學了,再后來到外地工作,見阿太的次數就分外少了。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個早上。母親打電話給我,說我阿太走了,然后我們電話兩邊的人抱著電話一起哭。母親說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話給我:“黑狗達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嗎?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后,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很方便。”
那一刻我才明白阿太曾經對我說過的一句話,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很輕盈,卻被這肉體的各種欲望給拖住了。
(選自《讀者·鄉土人文版》2010年第6期,有改動)
閱讀手記
本文通過寫阿太白發人送黑發人,阿太切菜切斷手指頭,摔傷后躺在家里不能動以及阿太臨終給“我”的最后一句話,表現了阿太的堅強以及面對人生挫折的坦然,阿太這樣的人生觀很值得我們學習。文章感人至深,讀來讓人受益匪淺,同時也讓我們體會到親情的純潔。無論是父母給予兒女的,還是兒女感恩于父母的,愛的力量都很偉大。本文以作者真實的感受為前提,圍繞中心人物選取典型事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事件,讓人感到故事的真實,這樣更能打動讀者,使文章表現生活的意義更為重大;在刻畫人物方面運用了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性格特征更加鮮明。
閱讀思考
1.文中提到阿太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情節有何意義?
2.閱讀本文后,你的感受一定很多,請對自己的父母說說你的心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