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分為傳統節日、現代節日和外來節日。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現代節日主要有國慶節、建黨節、建軍節、勞動節、婦女節、植樹節、教師節等;外來節日主要有圣誕節、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復活節等。
節日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哲學、生活風俗、民族風貌、人文精神、文化心理的窗口,是傳統文化、民族習俗的凝聚與沉淀。節日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既有個人、家庭行為,如過元宵節時很多家庭有燃放煙花、吃湯圓、包餃子的習慣;更多地表現為群眾性活動,如各地過端午節時有賽龍舟的文化活動慣例。無論哪種形式,節日都包含著慶祝或紀念的對象、慶祝的主體、活動的氛圍、活動主體的情感和情趣等。節日更多地展示一種文化、習俗和人文精神。
因而,我們參與節日活動,觀察節日過程,體驗節日情趣,都要緊緊圍繞節日所特有的內涵去感受節日的精神價值和凝聚作用,去理解、挖掘節日深厚的文化內涵,并與時代融合起來。
■
板倉雨濕清明祭
□章庭杰
板倉清明,最是宜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冷了板倉的煙靄空濛,濕了板倉的綠竹青松。寒山浸碧,那是板倉凝重的一懷情義。嘉木滴翠,那是盡情橫溢的一天清麗。
“天陰起朔風,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是否痊,寒衣是否備?孤眠誰愛護,是否亦凄苦?”(楊開慧《偶感》)這80年前牽腸掛肚、刻骨銘心的板倉詩思,仍然能絲絲繾綣,片片芊綿,招致滿天雨絲風片。
于是,板倉的山巒更凝重了,板倉的竹樹更綿密了,板倉的花草更油亮了,板倉松針上挑起的雨珠更圓潤了,板倉的陵園也因之更肅穆了。清明,整個板倉在那顆晶瑩的淚珠上忽閃,感天動地,超越時空。
己丑清明,板倉新有一處墓葬,洇濕在低垂的雨幕中,那是毛岸青邵華的合冢。雨中,岸青雕像猶似淚濕衿衫。邵華芳魂的影像定然和淚婆娑。右側不遠,就是“驕楊”漢白玉大型塑像,右上稍高,就是楊開慧烈士與母親的合葬。岸青邵華所處,正是“承歡膝下”的位置。人生憾事多因別,生前遺恨死方平。玉蘭、桂花、青松、紅杜鵑全都淚水涔涔的,將毛楊兩家板倉陵園的墳塋濡染成一體漣漣。
記得那年春雨如煙,岸青遠行之際,邵華就曾談到岸青骨灰歸葬板倉入土為安的設想,談到岸青是無名英雄,不事張揚。也許她還想到自己不久于世,一向剛毅的邵華,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是我20年來唯一見到她聲淚俱下的一次。我琢磨著,其時她定然將自己的最后歸宿也一并托付給了板倉。她說,岸青回到板倉,回到兒時的地方,可與開慧媽媽在一起……聽到這些肺腑之言,哀慟之余,在場的人都強忍不住,眼睛變得濕漉漉的。誰能想到,年中,她竟年終,相隨岸青而去。之后年底,細雨霏霏,家鄉板倉迎來的果真是夫婦雙雙精誠羽化的魂魄,血肉晶凝的骨灰。
板倉清明雨,那濡天濕地的滴滴涓涓,皆是中國的追懷和感念。
(選自《人民日報》2009年4月4日,有刪節)
閱讀手記
兩代人的牽掛,凝聚在一個細雨霏霏的清明時節;后人對英烈的悼念,聚合于板倉那肅穆的墓葬之前。作者巧妙地將80多年的時間距離濃縮在一起,既有自然環境的細膩描繪,也有對英烈往事的回憶和追思,將楊開慧80年前的牽掛與人們對無名英雄的緬懷放在一個細雨霏霏的清明節來寫,凄婉動人。讓讀者既感喟于英雄母親的綿綿愛意,又對無名英烈肅然起敬。
文章借助“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自然環境進行渲染,有效地烘托出了作者對英烈緬懷的“欲斷魂”之情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追懷之情和感念之悟得以升華:可歌可敬的先烈們,你們將百世流芳,永垂不朽!
閱讀思考
1.結合文章內容,理解“板倉清明,最是宜雨”一句話的深刻含意。
2.作者為什么要濃墨重彩地描寫雨和雨景?文中的“雨”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對文章主題的提示起到了什么作用?
■
故鄉的年
□楊基炫
故鄉的新年是從農歷十二月廿四開始的。這天是送神上天“言事”和“采囤”(大掃除)之日。一大早,人們得準備“紙馬”“甜圓”“大吉”(潮州柑)“馬料糖”“馬料水”讓“老爺”(一位長駐在家保佑闔家平安的神明)騎“馬”上天去“述職”,祈望“老爺”“上天說好話,下界保平安”。我想,保留這種對天地的敬畏之心是很有必要的,現代人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意念已使自己迷失在人類文明的海洋中了。敬完神,祖母便帶領全家人掃房除塵、擦洗家什、清洗衣物被褥。此外,男人要“擼頭”(理發),女人要“挽面”(美容)。
然后,人們便開始置辦年貨。在那個并不富裕的年代,即便是窮人家也都要傾盡所有來過年。那幾天,祖母從市場上買回拜神用的“三牲”,還有米潤、糖蔥、酥糖、柑橘、青橄欖等,制成土豆糕、飯仔糕、油角等,其中最為特別的是狀似蜜桃、寓意健康長壽的姜薯壽桃,這些應節食品讓你的嘴巴一刻也閑不下來。
父親是個文化人,他更為關注的是為家里人帶來精神層面的享受。父親用工整俊秀的書法親自撰寫春聯,張貼門神、年畫。父親還會親手給我扎制一個綿羊狀燈籠,里面放置一個銅鈴,煞是好看,又會發聲,令伙伴們羨慕不已。母親平時省吃儉用,到過年時,她要給家里每個人準備一身新衣服和一雙新鞋子。
大年初一,祖母早早起床,第一件事是“做四句”(說四句吉祥詩句),接著烹煮象征甜甜蜜蜜的姜薯甜湯給大家吃。祖母這天還要“食齋”,為的是祈求全家幸福安康。這一天,人人起床后都要說吉利話,不準惡口罵人,不準掃地。早飯過后便開始拜年,拜年一定要帶上四個“大吉”,小孩子進了門要鞠躬祝福,長輩們夸上幾句后便會給“利是”,樂得我們心花怒放。這天大街上還會有浩浩蕩蕩的化裝游行隊伍,有擔炮擔(花籃彩擔)、擎標旗的,有舞獅、舞龍的,有扮八仙、打英歌的,有鑼鼓隊、潮樂隊,無不顯示著對豐收的喜悅和富裕安康生活的向往。化裝游行隊伍所到之處,人潮如鯽,水泄不通,一派熱鬧祥和的氣象。到了晚上,街頭巷尾回蕩著燃放砂炮的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夜空中更會不時升起絢麗多彩的煙火,使人流連忘返。
(選自《南方日報》2009年2月28日,有刪節)
閱讀手記
作者精心描寫了潮汕地方獨特的過年風俗,如一幅美麗喧鬧的風俗畫卷,充滿詩意與情趣。文章先寫節前忙碌,為過年的熱鬧埋下伏筆,獨具地方特色的語言渲染了獨特的風俗,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后寫置辦年貨,父親的文化與母親的添置都使過年充滿了樂趣,推己及人,其實家家都這樣過年,年是忙碌和快樂的;最后寫大年初一的慶祝活動,說吉祥話、拜年、娛樂都充滿了樂趣,令人懷念。與過去相比,現在過年多了物質,卻少了精神、少了歡樂,作者在表達留戀與懷念之情的同時也流露出一點辛酸。
閱讀思考
1.讀了文章,你感受到作者描寫出一種過去怎樣的過年氣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2.作者記憶中過年的慶祝活動與現在相比有什么變化?你對這種變化有什么感受?你希望過年是怎樣的呢?
■
火把節之歌
□王充閭
這是一個火的民族,它的歷史就是一條火的長河。
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火把節,實際上是彝家古老的祭火節。
在涼山彝族群眾心目中,火是圣物,它能夠凈化一切。年節祭品要一一在火上轉三圈,或將一塊石頭燒過,經淬水冒出蒸汽,再將祭品在上面繞三圈以除掉一切污濁。他們視火為神物,視鍋莊、火塘為神之所在,嚴禁人畜踐踏與跨越。火在中心,哪里有了火,哪里便會圍上一圈人,火成了凝聚人們的軸心。
……
最先出場表演的是彝家女兒,她們打著黃油傘,相互牽著三角彩巾,圍成一個又一個圓圈,唱起了優美動人的“朵樂荷”。歌聲美,舞步輕,織成了一條情韻綿綿的女兒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陽花在藍天下緩緩滾動。
這也許是由于彝族地區長久以來生產、生活的流動性大,獲取生活資料艱難,自然條件惡劣等情況,促成了其生命力旺盛,神經系統一直保持較高的激活與興奮水平。
天色暗了下來,人們在街前廣場上點燃干蒿扎成的火把,排成長長的隊伍,高聲唱著火把節祝歌,走向田野,走向山岡。于是,漫山遍野都響起了:“朵樂荷,朵樂荷,燒死豬羊牛馬瘟,燒死吃莊稼的害蟲,燒那穿不暖的鬼,燒那吃不飽的魔。朵樂荷,朵樂荷!”
……
山在燃燒,水在燃燒,天空在燃燒。與此相應合,人們的情緒也在燃燒,激揚、縱放,沉浸在極度的興奮之中。面對著星河火海,我也不禁手舞之,足蹈之,高聲朗誦起郭沫若的《鳳凰涅槃》中的詩句:“我們生動,我們自由,我們雄渾,我們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歡唱!歡唱!”
火把節自始至終體現了一種狂歡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現代人的一種精神需求。從更廣泛的集體心理來說,人們都愿意借助這個節日,營造一種規模盛大的、自己也參與其中的歡樂氛圍,使身心放松、亢奮,一反平日那種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秩序,而同時又不被他人認為是出格離譜、蕩檢逾閑。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5月24日,有刪節)
閱讀手記
火把節是涼山彝族最隆重、最富特色的節日,極具民族風味和地方色彩。
文章從介紹火在彝族同胞心中的地位開始,突出了火把節的重要性,為后文描述熱烈、歡騰、奔放的盛會場面作了鋪墊。具體描繪中,作者精選了火把節活動中的兩個亮點加以刻畫和鋪張:一是輕歌曼舞的女兒河,突出的是優美動人、輕盈多姿,是柔美之調,可以說這是火把節的序曲;二是廣場火海舞蹈,突出的是雄壯豪邁、波瀾壯闊,是壯美之歌,應該說這是火把節的高潮和主題。兩幅畫面,兩種情趣,交相輝映,使火把節因火的燃燒而燦爛。
文章寫法上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廣場火海圖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因而以濃墨重彩之筆描摹、渲染,為詳寫;其他為略寫。文章以描寫為主,輔以議論、抒情,有效地突出了主題。
閱讀思考
1.文章以什么為線索貫串全文?寫自己情不自禁而手舞足蹈、放聲朗誦《鳳凰涅槃》,主要是為了表現什么?
2.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試舉例說明。火把節凸顯了彝族同胞怎樣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