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引:我們國家的清明、端午、中秋這三個傳統節日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這充分反映了黨和政府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視,也體現了廣大民眾的心理傾向。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更應當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以豐富我們的人文知識,拓寬我們的文化視角,提升我們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寫作能力,從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本次活動以中秋節為載體,探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和教育價值,突出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思索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一、中秋文化積淀
1.中秋節的由來。
知識卡片:“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為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中秋相關民俗。
知識卡片:(1)食俗: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搗糍粑。(2)歇后語: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圓。(3)相關傳說: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4)民謠:月亮光光/騎馬燃香/東也拜/西也拜/月婆婆/月奶奶/保佑我爹做買賣/不賺多/不賺少/一天賺三大元寶。
知識對接:

3.中秋節詩文名句。
知識卡片:(1)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2)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蘇軾《水調歌頭》)
二、中秋文化思辨
1.你的家鄉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學生一:中秋節,要吃糯米做的粽子。
學生二:要喝雄黃酒,還把雄黃酒點在孩子們的額頭上,驅蟲除害。
學生三:門上掛菖蒲、陳艾等香草,可以驅蚊。
老師:各地風俗不同,中秋節的過法也不盡相同,各有特色。
2.中秋節有拜月等祭祀活動,這種祭祀活動表現了古代人們怎樣的心理愿望?這種活動是不是迷信?為什么?
學生一:拜月等祭祀活動,應該是表現古代人們對星球的渴望和追求。
學生二:表現的應該是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愿望。
學生三:有些迷信的感覺。
老師:拜月等祭祀活動,更大程度上表現為古代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它與神話傳說是相近的,但就活動過程來說,有一些迷信的色彩。
3.調查探究:中秋節對人們的生活有哪些積極影響?你猜想留守兒童時值中秋佳節,對遠方的父母有哪些心里話想說?
學生一:現在的中秋節,沒有迷信色彩,對我們的生活最有積極意義的影響,我認為是全家團圓,共創和諧。
學生二:我是留守兒童,中秋月圓時,總有很多話想對遠方的父母說。
學生三:我要說,就借用古人的話“明月千里寄相思”。
老師:中秋節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包含著愛國愛家、不畏權勢、剛正不阿、寄托親情友情等情感元素,對中小學生的傳統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積極而深遠的。節日之時,多與父母交流談心,能很好地實現情感的共鳴。
4.寫中秋節的詩文很多,為什么作者都總愛將其與“圓”“月”聯系在一起?
學生一:農歷十五,月兒最圓。
學生二:月圓,寓意是“團圓”“團聚”。
學生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圓月能寄托思念之情。
老師:“月圓”與“人圓”的相似點就是“圓”,古人借中秋“月”來借物抒情,表達對親人的懷念。
5.聯系生活思考:近年來中秋月餅材質越來越高檔,包裝越來越精美,價格也陡然暴漲,諸如純銀包裝月餅、包金包裝月餅,你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的?
學生一:用精美的包裝裝飾月餅,更能體現對親人情感的濃厚。
學生二:月餅本來是代表團聚,代表親情;一味突出包裝偏離了月餅的本意。
學生三:這種現象不正常,淡化了月餅鮮明的主題,是物欲橫流的金錢觀的表現,應當制止。
老師:精包裝、高價位不等于真誠、濃厚的親情。
6.深層探尋:你認為中秋節的主題應當是什么?為了繼承中秋傳統文化,我們應當發揚光大哪些內容?
學生一:中秋節的主題,應當以親情的連接與溝通為主。
學生二:應是“博愛”,親情之愛、民族之情、祖國之情等綜合情感。
學生三:對繼承傳統文化,應當發揚光大愛國的熱情、團結的精神、剛正不阿的品格。
老師:隨著歷史的演進和社會的發展,中秋節的主題也在演變為:和諧、團結、互助、正直、積極健康地生活。我們應當發揚光大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
端午的味道
□鐘璨
展開歷史的動人畫卷,感受中華的五千年風采,那些傳統節日如香茗般散發著清香,久久縈繞。
品味淡淡的茶香,品味又一年的端午。
今年的端午和往年的一樣,我照例和爸爸媽媽去公園游玩,還沒進門就感受到一股喜慶的氣氛。進入園內,哇,可真是人山人海,而且有許多外國人,我心里暗自欣喜,今年的端午一定會有新的收獲。
來到長街上,巨大的條幅映入眼簾“長跑慶端午,萬人齊報名”,這么盛大的節日活動,我當然踴躍參加了。本以為自己跑得很快,但結果我只得了一個鼓勵獎“粽子”,不過還蠻好吃的。端午節的粽子真香。
我們來到了江邊。一條條龍舟像將要離弦的箭,舟上有黃頭發的美國人,他們露著自信的笑容,仿佛一定會勝利,其他外國人也都急切地盼望著比賽開始。我看到中國隊員正在舒展胳膊,仿佛已經勝券在握的樣子,我心里暗自為他們加油打氣。隨著鑼鼓聲的響起,一條條龍舟奔涌而出,我扯著嗓子為中國選手吶喊。終于,他們不孚眾望,贏得了比賽。外國人雖輸掉了比賽,但依舊伸出了友誼之手,與中國隊員相視一笑,傳達出對中華文化的無限贊嘆與喜愛。端午節,真自豪。
我們來到大橋上。這里有許多人都拿著粽子向江里投去,眼里滿是懷念之神色。我知道他們是在懷念屈原,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書寫了一首生動的愛國史詩。我拿出粽子深情地拋下,心想:屈原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我們新時代的英才更應當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端午節,充滿回憶與追思。
最后,我們乘車回家。在路上遇到兩個俄國人,我們順便載他們到賓館,下車時他們用不怎么標準的中國話說:“中國的端午節真熱鬧,中國人真熱情,將來我們還會來中國過端午。”我聽了這些話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品味端午,是那香濃的粽子;品味端午,是那淺淺的自豪;品味端午,是那淡淡的追憶;品味端午,是中華民族舉世矚目的風采,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傳承。
我堅信中華文化即將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華民族將成為東方一頭傲立的雄獅,品味端午,品味濃濃的中華情——
點評
本文的精彩不在于描述節日的盛大,也不在于敘寫的細膩,而在于作者善于調動各種感官來感受節日的氛圍。從參與節日長跑活動,品味粽子的香甜,那是來自實踐的收獲;到龍舟賽的友誼,那是來自對于和諧的感慨;再到以粽子投江,品味詩人的愛國情懷,那是對于歷史的追思;到最后寫外國人的嘆服,那是對于祖國強大的欣慰和自豪。對感受端午的氛圍,步步演繹,層層推進,最后是瀟灑走出,可說是布局精細。
本文主題鮮明而深邃。作者不為寫節日而敘述描寫,而是為提煉深刻的主題而寫節日。一個端午節,作者能透過現象,挖掘出節日的文化內涵,提煉出強盛中國這一高遠的主題,可說是文章最大的亮點。
■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各題。
“年”——應該是有顏色的。宋代詩人真山民在《新年》的詩里有這樣的句子:“杏桃催換新顏色,惟有寒梅老一年。”過年就是換顏色,需要讓色彩煥然一新。
那么,“年”的顏色是什么樣子呢?人們首先會想到,“年”是紅色的。“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千紅萬紫報春光……”春聯是紅的,年畫是紅的,花燈是紅的,蠟燭是紅的,大年三十晚上吃的糖葫蘆是紅的,孩子的臉蛋兒是紅的,新衣服也多是大紅的,“利市”的封包自然就更是紅的了……紅紅火火,喜氣洋洋,春節就該是“紅海洋”。
還有一說,“年”是黃色的。過年離不開酒,“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酒就是黃的。“爆竹聲中一歲除”,爆竹也是黃的,炸響后的煙霧同樣是黃的。財富、金子是黃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傳統習俗中,黃色代表吉祥尊貴。
其實,我倒是以為,“年”的真正顏色應該是白的。
古人將下雪比做“豐年瑞”,“海仙翦水看花工,仙人種玉來呈祥”。過年下雪,就是中國人的“圣誕老人”。下雪是下好運,下瑞氣,下禮物,下糧食……長空卷玉花,雪飛勝夢蝶,江山潔凈,田疇清潤,為瑞不嫌多,滿眼豐年意。
過去講究“新年雪壓客年雪”。在我小的時候,滄州的“年”就是白色的,甚至整個冬天都是雪白的。清凜凜,白浩浩,大地冰凍,空氣干寒,晚上雪氣打燈,白天異光回繞,既輕松纖軟,又干燥堅硬。
我一直認為,北方的男人是冬天培養出來的。他們從小在雪地里摸爬滾打,過一年便長一塊,硬一成,在冷和硬的錘煉下,漸漸就強韌長大了。至今心里一想到年,想到冬天,想到家鄉,還保留著雪色般的明凈,纖塵不染。
(節選自蔣子龍《年的顏色》,《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1月25日)
1.在作者眼里,“年”是有顏色的,是紅色、是黃色、是白色。閱讀上文,請用三個詞語概括三種顏色的節日氛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想,如果說“年”是有味道的,請聯系生活展開聯想,說出“年”的幾種味道,并說明原因。
3.過年了,親友提著蘋果等禮物來家做客,試想,客人到家,你應該作一番怎樣的迎接之辭?
4.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即指春聯應當自己親手編寫,如果上聯是“春入春天春不老”,橫批為“和諧安康”,請對出下聯(提示:下聯以“福”或“喜”字開頭),并用紅紙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