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綠春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之間息息相關。《看云識天氣》是一篇介紹云與天氣之間的關系的事理說明文,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準確。說明的目的在于把事物的現象和道理清楚、準確地告訴讀者。準確是說明語言的基本要求。文中第二自然段說:“經驗告訴我們: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象征”與“預兆”、“往往”與“常常”,這兩組詞語,用得十分準確,合理,對“看云識天氣”的科學性作了限制,并且與課文的結尾相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二、生動。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辭手法。文章開頭總寫了云的形態與特征。為寫出云的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作者連用了八個比喻句,如“像羽毛”“像魚鱗”“像羊群”“像一床大棉被”“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文章接著又寫道:“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這一比喻,生動準確地說明了云和天氣的關系。怎樣看云識天氣呢?這個問題成為全文的重點。文章寫得詳細,縝密,分兩類介紹:一類是“天氣晴朗的象征”,有“像一塊潔白的綾紗”的卷云,有“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的卷積云,有“像棉花團似的”積云,有“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的高積云。另一類是“陰雨風雪的預兆”,有“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的卷層云,有“像隔了一層毛玻璃”的高層云等。一連串比喻的使用,生動地向人們展現了一幅幅美麗而又千姿百態的云圖。依據這些特點就可以判斷出云的類型,從而識別天氣的變化。
三、簡潔。文章還大量運用諺語。諺語是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智慧的結晶,它通俗簡短,鮮明生動,讀來朗朗上口,如“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幾句諺語準確地介紹了“暈”“虹”“霞”與天氣之間的關系,顯得非常簡潔。
總之,讀了《看云識天氣》,不僅讓我們欣賞到絢麗多姿的云圖,而且從中了解到了云與天氣的變化之間的聯系,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復雜的科學知識,的確讓人感受到生動、準確、簡潔的說明語言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