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波士頓高樓林立的金融區內,匯集了許多國際知名的資產管理公司。一幢矗立街口最醒目的白色建筑物,正是這位債券大師丹佛斯的辦公室位置。
一檔打了“類固醇”的基金
丹佛斯說起話來謙遜有禮,和一般和藹的長者沒有兩樣,讓人很難聯想到,這位臉上經常掛著有如肯德基老爺爺般笑容的人,正是打敗9成以上競爭對手的債券基金經理人。
截至2010年10月底止,他手中掌管的債券基金已達200億美元,過去10年的年化報酬率接近10%。他所管理的債券基金曾被CNN喻為一檔“打了‘類固醇’的基金”,形容它的績效超前,就像施打了興奮劑的運動員一樣表現勇猛強勁。
或許是數十年來持續跟著市場一路前進。讓他始終充滿活力,除了負責管理債券基金,他還擔任法儲銀旗下盧米斯賽勒斯資產管理公司(Loomis Sayles)副董事長,使他必須經常往返各國參與經營會議。
一日之計在于晨。用這句話表達丹佛斯的生活,或許是再恰當不過了。數十年來為了因應金融市場的起伏變化,他盡力試著讓工作以外的生活歸于平淡。所謂“平淡”,在一般人眼里看來,恐怕是無聊至極的生活。但是對丹佛斯來說,卻是他掌握成功的重要關鍵。
精算至分鐘的規律生活
尤其全球股市早已邁入國際化,身在不同時區的各國股市,每日都會輪番上陣展開金融市場交易。像是美國的清晨時分,大約已是歐洲早晨,而亞洲股市幾乎全數已經收盤。“如果可以的話,我也希望能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研究各國股市。”熱愛投資研究的丹佛斯說,正因市場的無遠弗屆,讓他必須過著規律生活,隨時保持清醒頭腦。
“我需要養成規律的習慣,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才能好好思考其他問題。”因此,他每日準時在4點28分起床,“為何是28分?這是精算后所定下來的數字!”
用完早餐、做完運動、梳洗換裝后,閱讀當日報紙與晨間新聞節目,“我算過,這些事情需要耗費1小時38分鐘,然后,我能準時在6點06分出門。”至于為何是“06分”?自然也是精密計算了搭上固定班次火車、前往波士頓市中心辦公室的時間。
“我知道這樣的生活習慣有點異于常人,”他接著說,“但確實對我的工作效率很有幫助。”即使出差由美國東岸飛至西岸,或是去到英國倫敦,他都盡可能維持生活作息。唯有到了亞洲地區,因為有著大約12小時時差,“那才是我少數必須調整習慣的時候。”
雖然幾乎過著10年如一日、有如修道院般的規律作息,丹佛斯卻很樂在其中。“我回想過去,似乎從來沒有感到無聊的一天!”在盧米斯賽勒斯資產管理公司即將邁入第35年的丹佛斯表示,尤其市場總是瞬息萬變,“坦白說,這是一份很有趣的工作,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事。”
他認為,很多人總是對于過去市場發生的歷史事件記憶深刻,但那終究只能作為參考,不一定符合現在事實。即使是1958年就踏入投資界、現今已經77高齡的他,依然每日積極接收各種信息,了解各國市場動態。無論“守舊”或是“老古板”等形容詞,似乎都和他沾不上邊。
放手讓同仁從錯誤中學習
舉例來說,他的“開放”,到了“完全允許同仁犯錯”的程度,“不給同仁犯錯空間,等于限制了他們的開創想法”。在他的領導之下,絕對允許錯誤發生。和丹佛斯共事已有20年的凱瑟琳(Kathleen Gaffney)表示:“丹的管理很開放,他認為一位真正優秀的投資人,應該要能允許犯錯。”
丹佛斯灌輸他們一個觀念:最棒的投資決策,往往在初期看來都不怎么樣。所以一定要學著撐住,度過大家都感到不確定的時期,就可迎接最終勝利。“他從不會主導一切決策,反而放手讓大家從錯誤中學經驗。”凱瑟琳說。
“絕不倚老賣老”的作風,除了允許犯錯之外,他也打從心底尊重不同的聲音和看法,在他自己的說詞中,這樣的尊重,具有“旁觀者清”的正面意義,對于投資方向的厘清極具價值。
“就像我在波士頓工作多年,對這里的一切事情感到習慣、理所當然,認為美國職棒的球隊中就是波士頓紅襪隊最棒。直到遇見來自其他城市的朋友,才會一針見血地告訴我,紅襪隊其實沒那么了不起。”
當然,在投資市場也是一樣。“無法置身事外,往往就會存在盲點,使你對某地市場過度樂觀或是過度悲觀。”他舉例,自己的兒子目前居住在泰國曼谷,服務于金融業,同時管理馬來西亞、香港和新加坡等地業務。“從他口中,我能真正體會到亞洲經濟的成長熱度。”
2008年遇上金融海嘯,丹佛斯管理的債券基金也傷得不輕,一口氣跌了22%。但在2009年里,他又賺得近37%報酬率,更獲晨星(Morningstar)年度最佳固定收益經理人之榮譽。絕大多數倉位放在公司債,如同股票型基金一般的報酬與操作風格,他卻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個“積極型”的投資人。丹佛斯強調,積極操作也是必須挑選時機的,“我只不過是想成為第一個達到目標的人。”他補充,“而且,我認為最佳的避險方法,就是比別人早一步知道問題所在。”
不退休,要投資到最后一刻
他認為,市場并不會事先告訴每個人接下來該怎么走,因此經常有意外的事發生。所以市場常說:這次你又錯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趕在市場說你錯之前,先改正自己的錯誤想法。”只不過,要成為“先知”何其難?丹佛斯笑著說:“我想最好的辦法,大概就是早點起來做功課吧!”
事實上,丹佛斯在年輕時,不曾想過未來的職業與志向,他在當時只是個愛打棒球的高中生而已。但他記得,自己大約從12歲起就開始讀金融產業的新聞。“不過,那是因為金融版就接在體育新聞之后。”他幽默地說,每次看完體育新聞,記下所有關于棒球相關的賽程、數據之后,翻到下一頁就是金融產業與市場動態,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對金融有了初步認識。
直到高中畢業,父親告訴他,該是時候認真讀書了,他才開始思考將來,選擇進入大學主修金融。“其實我原本以為自己有一天會成為職業棒球選手。”丹佛斯表示,讀了金融以后,他漸漸開始喜歡上這個行業。
初入社會之時,丹佛斯雖然自愿進入海軍服役,但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遇上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國防預算削減,因此他只待了3年就離開了海軍。接著他到處找尋工作,最后轉進金融業,從銀行出納的基層工作做起,展開他與金融市場密不可分的投資生涯。
從1958年進入金融業算起,至今已跨越半個世紀,早已過了退休年齡的丹佛斯,卻仍想無限延長自己的投資生涯。說到退休生涯計劃,他幾乎反射式地回答:“我永遠不要退休。”語氣十分堅定。
據丹佛斯表示,他的祖父于高齡95歲時去世,而當下正是他祖父在工作之時。投資,就像是他規律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旁人無法動搖。因此丹佛斯希望,自己也可以一直守著工作崗位,為了最熱衷的投資堅持到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