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麥當勞在臺灣成立,李明元是創始員工之一,他從基層員工,一路歷任門市、經理,到成為臺灣總裁一職,前后只用了12年。
這12年,李明元并非一帆風順,李明元曾經和同事角逐營業部主管職位,但最后失敗,被分配到后動人資部門,他說:“當時年輕,無法到比較光鮮的營業單位當主管,郁悶了幾個月。”但多年之后,李明元反而后來居上,成為臺灣總裁,他回憶:“畢竟我們是一個完整價值鏈的服務,而不是單一流程的代工,后勤的歷練,反而讓我能跨領域思考問題。”
李明元上任后快速展店,1997年起4年間,麥當勞分店從105家增為300家。然而1992年的9·21大地震,重創中部城鄉,速食業大受影響,再碰上2000年的網絡泡沫,一年內,臺灣麥當勞被迫關掉15家分店。李明元坦承:“如果那時候我思考更周密,或許會有不一樣結果。”
為此,李明元遭麥當勞請下臺灣總裁職位,收入減少,還得流放到各國接受歷練:“從每天有接不完的電話、批不完的公文,到整天電話也不響一次,那種冷暖差別,真的很寂寞。” 但18個月的流放,也讓李明元自省,過去5年順境時,“如果能多思考一點,能不能避免這樣的錯誤?”同時也讓他重新抓回對工作的熱情:“那18個月,我仍然深信我的老板除了‘老板’這個身份之外,他更是我的‘Coach’(教練),Coach讓我坐冷板凳,是為了上場之前的準備。”
李明元回臺后,關閉了Mc Snack、Mc Treat這兩個以輕貪為主的麥當勞二代店,他不再以店種為區隔,而是在既有麥當勞店內推展Mc Cafe,除了能吸引孩童族群的歡樂氣氛外,也能吸引更多商務人士進入麥當勞用餐。
從Mc Cafe開始,到后來推出臺灣本土口味的米香堡,以及因為金融風暴所推出的午餐特價,麥當勞都以領頭羊的姿態,影響對手的策略,甚至連便利商店都被迫應戰,推出咖啡服務。
李明元在逆境中的熱情,讓他重新找回成功的種子,終能重回臺灣總裁的職位,也將麥當勞再推上另一個高峰。
做事實在,眼光長遠
以歐洲古典建筑風,配合細致的工法,臺灣中悅豪宅向來吸引許多名人、企業主青睞,擁有逾20年代銷、房仲資歷的陳再河,更是“中悅”站穩桃園豪宅市場的重要推手。
相較業務員總是給人油滑不實的觀感,同是業務員出身的陳再河,卻堅持“不說謊”,價格訂得非常實在,加上堅持品質,口耳相傳,得到越來越多客戶的青睞。
堅持不虛假欺騙客戶,即使陳再河36歲才毛遂自薦進入“中悅”,還是受到董事長器重,拔擢他升任總經理。
此外,臺灣杰思媒體事業總經理楊佳燊,30歲那年已經是電視臺的金牌業務,負責當紅的唱片廣告。當同事還在為下個月業績苦惱,楊佳粲卻過著整天開小差、早晚進公司開個會就可以好好優哉生活。每月底薪加上獎金,進賬10來萬元(新臺幣,下同)不是問題,但每天渾渾噩噩,加上錢來得快、去得也快的生活,讓他開始失去斗志。“這樣的生活就是我一輩子想要的生活嗎?”楊佳燊自問,就在一次身心成長課程結業后,他決定放棄高薪工作。
離開電視臺業務工作,楊佳燊轉戰薪水只有原來1/3的杰思媒體網絡廣告公司,搭上無名小站帶起的第二波網絡熱潮,杰思的廣告業績每年倍增,同期在電視臺工作的朋友,卻因為市場縮減,有的減薪、有的裁員。回想起這段轉折,楊佳燊慶幸地說:“如果當時看得不夠遠,我現在可能也是在找工作的那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