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走上貫穿香港中環的人行天橋,幾乎每個工作日都能看見手抱初生嬰兒的內地父母往來,或有一家3人行的,或有貌似“地陪”領著。
這些都是剛從內地到香港生孩子的父母。他們來給寶寶辦理香港“回港證”,再到一條馬路之隔的中國旅行社(港中旅)總部辦理“回鄉卡”,這就好回家了。
這又想起了在許多酒店、賓館附近,最近很容易就看見有內地人拿著巨大的塑料袋,里頭裝著好幾罐奶粉。
最近說內地近半數乳制品企業重審不及格,結果內地游客與水貨客搶購奶粉,香港父母擔心孩子沒得吃;內地孕婦占了香港醫院的床位,本地孕婦擔心孩子沒有人接生。
這兩件因為生育而來的事情,最近使得香港跟內地民眾鬧得很不愉快。
多年頑疾
內地孕婦赴港產子,大家都會把事情從2001年的“莊豐源案”終審判決說起。根據這個判例,除非是非法入境居留,否則內地父母在香港出生的子女均擁有香港居留權。
把2001年的數據與2010年的數據拿來比較一下:2001年中國內地孕婦在港所生嬰兒只有620人,2010年則是40680人,增長超過65倍。
多數人認為,內地人涌港產子,不是為了要逃避“超生”罰款,就是要給孩子取得香港居留權,享受免費教育和特區護照130多國免簽證等各種福利。
不過說到前者,一名來自福建的爸爸說,超生的罰款跟來香港要付的費用差不多,只是香港的手續沒那么麻煩而已。
與此同時,在內地尤其是南方地區,中介公司四處宣傳赴港產子好處多多,幾近成為常態。翻開某家赴港產子中介公司的網頁,看見了香港也在流行的一句話:“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同樣的一句廣告詞,香港的家長因而相信要讓孩子“削減”童年生活,多花時間上他們不見得喜歡的各種課程;內地的家長因而相信非得到香港產子不可,某程度上就是為了那個“香港人”的身份。
結果,香港公立醫院的產房歷年來人滿為患,2007年實施的高收費、產檢和預約床位制度雖然把不少孕婦分流到私立醫院。創造了據稱年收入14億港元的產業鏈。
但是據公立醫院產科醫生們組成的壓力團體“香港產科服務關注組”所說,私立醫院對公立醫院的醫護人手進行“挖角”,公立醫院人力嚴重不足,危及了本地媽媽的母子安危。
面對這多年來的頑疾,這個壓力團體前不久約見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提出今年限制香港產嬰數目在8.8萬名。意思就是說,香港只能承受這個數目的孕婦預約分娩床位,其他的除非是本地居民,否則一律不接待。
反應過敏?
有人說,有能力的香港人也都設法跑到美國、加拿大產子,明擺著就是為了那個居留權和國籍,今天內地人跑來香港生孩子其實沒有什么分別,那為什么香港人的反應會這么大?
地方小、資源少,始終是最貼切的解釋。香港人口已經達到709萬,能建醫院的土地有限,食品也絕大多數得靠進口。其中,嬰幼兒奶粉更是其中一種完全依賴進口的“主食”。
不少人相信,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爆發,促成內地父母設法搜購進口外國奶粉,更漸漸把搜購目標轉移到香港和澳門,為的是避免買到假冒產品。
但是最近的搶購情況已經讓許多香港家長難以忍受——某連鎖藥品店的分店前段時間發生本地父母與懷疑內地水貨客,因涉嫌插隊購買奶粉而差點大打出手;一個多月前日本大地震發生后的數天,日本奶粉專門店出現長長的輪購隊列,大家一買就是好幾罐,甚至是一大箱子。
排隊搶購日本進口奶粉的家長們除了是怕輻射污染,就是擔心日本得先照顧災后內需,同樣道理,生孩子跟買奶粉這些民生大事,大家也自然會期望本地居民能得到優先照顧。
結果,香港爸媽好不容易才找到床位,母子平安地出院回家,現在又怕有錢都買不到奶粉,餓壞寶寶;內地認為香港人趾高氣揚,覺得香港歧視內地孕婦者眾,現在還下來一道分娩限額政策,買奶粉回家又讓香港人看不順眼;跨境夫妻在新政策下,孩子沒有配額到香港出生,本來就是香港人的爸爸心生不忿……
矛盾已經擺在眼前,港府所承受的壓力正不斷膨脹,但這顯然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