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諸葛亮?
目前,英國警界高層包括“皇家警務監督”HMIC、“警察投訴獨立委員會”IPCC、“重大、有組織犯罪署”SOCA和蘇格蘭場都在對臥底警察展開調查。
2月初,負責協調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警察部門工作的“英國警長協會”主席休·奧德說,肯尼迪案受審查是“完全應該”的,因為其間“出過差錯”。
他在由人權組織“自由”在倫敦舉辦的研討會上說,現在這種“事后諸葛亮”——出了事再查的體制必須改革。他提議,今后派用臥底警察前,應該首先得到法庭批準。而不是警方自行決定。奧德說,這樣才能重新恢復公眾對警察的信心。
有趣的是,奧德還說,臥底警官不應該有“全權委托”,“我們要用的不是那些夢想當一把007的人”。
該干、不該干什么?
肯尼迪臥底期間,曾經利用自己的攀巖強項爬上高層建筑宣傳示威的立場;給示威者當過司機;由于出手闊綽、經常出資幫助示威活動甚至支付同志們的罰款,他還被親切地稱為“燒包王”、“臭顯擺”;臥底期間,他曾先后與數名女示威者“建立感情”、發生性關系。
我想,這可能也正是大多數人在聽說肯尼迪案后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臥底警察能干、不能干什么?該干、不該干什么?
大概不會有人天真地認為,警察臥底搜集情報的做法根本上是大錯特錯。情報,是警察執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動觀察倒是清白,但是。守株待兔能有多大收獲?
要打入“敵人”內部、讓“敵人”相信并且接受自己,臥底人恐怕也得動點兒真格的。但是,動多少真格的、臥底人就成了“煽情者”?有界限嗎?這條線是誰劃的呢?臥底動多少真格的,就觸犯了法律呢?
打人“敵人”內部的終極目的是“制服”對方。如果臥底人出錢、出力幫助策劃抗議、鼓動示威者往前闖,豈不是違背了“制止示威惡化”的初衷?如果結局成了臥底人被曝光、示威者躲過了審判,豈不是偷雞不成反蝕米?
臥底警察用美人計(美男計?)、利用感情和性來達到目的,合理嗎?
該臥、不該臥誰的底?
情報,是警察執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英國,使用臥底警察打入抗議組織并不是現在才有。早在上世紀60年代后期,“大都會警察局”就曾建立起精英臥底專門小組,綽號“長發人”。因為臥底人必須改變形象以混入抗議人群。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警察也曾滲透進反戰、反納粹等抗議組織。90年代,隨著一些動物權益保護人士開始使用暴力,警察對滲透監視抗議組織越來越重視。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現在,警察會試圖打入涉嫌恐怖的組織。以便搜集情報、阻止恐怖分子作惡。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樣做沒有錯。但是,肯尼迪打人的并不是走私、販毒、拐賣婦女兒童的犯罪團伙或者恐怖組織,而是環保組織。
臥底,素來就是有爭議的做法。警察所受質疑之一也正是,該不該監視、干涉守法、和平的抗議活動?
上世紀80年代,彼得·布萊克斯利(P Bleksley)曾是蘇格蘭場臥底警察小組的成員。他說,在他看來,臥底最好被用來查處大毒梟、謀殺者,而不是用來對付那些被許多人看作“軟綿綿的一群抱樹人”。
普遍認為,兩年前,根據肯尼迪的信息,有100多名環保活動人士在開會討論行動計劃時被逮捕。代表這些人的律師麥克·施瓦茲也說,人們指望著臥底警官調查嚴重犯罪活動,但是,肯尼迪正好相反。環保抗議不過是“公民不服從”運動,在英國有很長的歷史,必須受到保護。
錢花得值嗎?
肯尼迪臥底期間,除了每年領取5萬英鎊的年薪之外,另外還有20萬英鎊打人他的秘密賬號。這樣算下來,7年間,肯尼迪總共花掉納稅人170多萬英鎊。
這筆錢花的值嗎?誰來審計呢?關于臥底,警察該不該、又能不能增加透明度呢?奧德說,必要時,警方今后將繼續使用臥底這一手段。
但是,現實版的“無間道”還有許多懸念,許多等待解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