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法布爾的《昆蟲記》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書中所描寫的昆蟲世界是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書中描寫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并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人們常說文學需要激情,科學需要冷靜,但法布爾卻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蟲記》告訴我們,文學和科學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它們都需要激情和冷靜,而在這二者之上的是需要真實和真誠。
【閱讀選文一】
體味法布爾精神
——解讀《昆蟲記》
□方敏
法布爾窮其一生研究昆蟲,而且真的是“窮”。前半生一貧如洗,后半生勉強溫飽。想喝口酒,只有自制的酸蘋果汁,想施舍乞丐兩法郎,囊中卻只有兩個蘇,要想買一本必需的書籍,就得節衣縮食。但是,濃厚的興趣和倔犟的性格使他并沒有向貧窮低頭,正像那些在變幻莫測冷酷無情的大自然中頑強生存的昆蟲一樣,他也在幾十年的堅忍不拔中進行著自己的研究。
也許法布爾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要當文學家,他所關注的只是活著的昆蟲。他對一些科學家說:“你們是剖開蟲子的肚子,我卻是活著研究它們;你們把蟲子當作令人恐懼或憐憫的東西,而我卻讓人們能夠愛它們;你們是在一種扭拽切剁的車間里操作,我則是在藍天之下,聽著蟬鳴音樂從事觀察;你們是強行將細胞和原生質置于化學反應劑之中,我是在各種本能表現最突出的時候探究本能;你們傾心關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觀察的是生命。”
一語道破天機,戰勝艱難的體驗,對于生命的熱愛,都使法布爾具備了一個文學家的特質。也就難怪在他的科學描述中充滿了人文的關懷和激情。當他與那些生動活潑的昆蟲日夕相處時,它們就成了他的家人和朋友,當他和那些趣味無窮的昆蟲心心相通時,他也就成了它們當中的一分子。所以,當他在研究和描述他的昆蟲們時,他的筆下就會充滿了生動的情趣,就像文學家在描寫著人類的世界,卻又完全是些文學家們聞所未聞的大自然中的奇聞逸事。當他在科學的研究中發現了文學作品的謬誤時,也才能夠無可辯駁地勸誡他們不要憑想當然,不要錯誤地褒貶了這一種或那一種昆蟲。
文學作品見長于對場景和故事的描寫和對典型形象的刻畫,在這些方面,法布爾的《昆蟲記》毫不遜色。不僅如此,作為科學家的法布爾還在他的文章中,毫不留情地解剖并糾正了曾經廣為流傳的文學經典中的謬誤。
那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作者——拉·封丹,那是一個全世界都津津樂道的寓言——蟬和螞蟻:夏天來了,蟬在大樹上放聲歌唱,螞蟻卻在勤勞地工作。冬天來了,蟬一無所有,跑到螞蟻的家里去討吃的。螞蟻卻說:“那會兒你唱呀唱,現在你就跳呀跳吧。”
由于這個故事的影響,在無數代人類的心中,螞蟻就代表了勤勞,蟬就代表了懶惰。果真如此?法布爾用他的科學研究告訴了我們一個完全相反的事實:
夏天,蟬兒在歌唱之余,就用尖細的嘴插在樹皮上,打出一眼汁液飽滿的井,滋潤自己的歌喉。而就在這時,卻是成群結隊的螞蟻聞風趕來,分享甜汁,甚至還要使用種種伎倆把蟬趕走。
冬天,蟬兒在竭盡了自己的歌喉之后,早已長眠地下,它們的后代也都在地下沉睡,等待著來年像它們的前輩一樣快樂地放歌,根本就不會到螞蟻的家里去乞討。
文學家的憑空想象令科學家法布爾難以容忍,不但振振有辭地要為蟬恢復名譽,還在他的《昆蟲記》里,洋洋灑灑地翻譯了一篇歌頌蟬鞭撻螞蟻的長篇詩歌。
法布爾是真實的,他研究昆蟲,無官無職無薪無俸,不需要去懼怕誰或者迎合誰。法布爾是真誠的,他一貧如洗,把自己的每一點收入、每一點時間、每一點精力,都投在了對昆蟲的觀察和研究上,不圖名不圖利,但求不違我心,不負此生。
人們常說文學需要激情,科學需要冷靜。但法布爾卻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蟲記》告訴我們,文學和科學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它們都需要激情和冷靜,而在這二者之上的是需要真實和真誠。舍此,不論是文學還是科學都不會成功,甚至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文學或者科學。
但是,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在文學界和科學界,像法布爾那樣追求真實和真誠的人是否在減少?急功近利華而不實甚至剽竊抄襲的人是否在增加?如此下去,像《昆蟲記》一樣的傳世之作還會出現嗎?
當我們閱讀著《昆蟲記》里的大千世界時,也不要忘記去體味法布爾求真求實的精神。
(選自《綠葉》2003年第5期)
鑒賞品讀
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們了解到了另一個昆蟲世界,從《昆蟲記》中我們更了解到法布爾不朽的精神。全文感情真摯,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法布爾的崇拜之情。
閱讀思考
1.本文文題為“體味法布爾精神”,通讀全文后,你覺得我們應該體味法布爾的什么精神?
2.文中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
3.讀了文章之后,你覺得今后假如要出現更多的像《昆蟲記》那樣的杰出著作,作者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閱讀選文二】
我們需要法布爾精神
□鄒崝華
19世紀末,法布爾從百里香滋生的荒石園中捧出一部《昆蟲記》,世界響起了一片贊嘆之聲。沒有哪個昆蟲學家有法布爾那么高的文學修養,沒有哪個文學家有法布爾那么高的昆蟲學造詣,《昆蟲記》堪稱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范。
法布爾出身于法國南部一個貧窮的農家,他的童年是在鄉間與花草蟲鳥一同度過的。大自然那迷人的美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抑制不住去探索自然萬物的奧秘的渴望。燦爛的陽光使這個六歲的男孩心醉神迷,“我是用嘴巴、用眼睛來享受這燦爛的光輝嗎?”初生的科學好奇心讓小法布爾提出了這個童稚的問題。小法布爾受好奇心的誘惑,在無意中鍛煉自己,他要通過自己的觀察去了解大自然的真相。于是,這個未來的觀察家開始實驗了,他把嘴巴張得大大的,眼睛閉得緊緊的,燦爛的光輝消失了;他又把嘴巴閉得緊緊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燦爛的光輝又重新出現了;他反反復復地實驗,結果都相同。啊,多么了不起的新發現。求真的精神在小法布爾身上發出了第一道微弱的光芒。
貧窮困擾著法布爾的一生。法布爾的童年時代,家里多一張吃飯的嘴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家里沒有面包了,法布爾不得不突然告別學校,告別他熱愛的蒂迪爾和墨納爾克,連中學都不能正常上完。好奇心只是一種微弱的火星,那幼稚而異想天開的想法更是微不足道,這一切都需要教育參加進來,用知識使這火星熊熊燃燒,用知識印證那天真的想法。不能進入學校的大門,法布爾就堅持自學,他一生中先后取得了物理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除了貧窮,法布爾的一生中更大的困惑是偏見。在法布爾那個時代,研究動物是蹲在實驗室里做解剖與分類的工作,昆蟲學家極少研究活生生的昆蟲。他們把昆蟲釘在木盒里,或者浸在燒酒里,睜大眼睛仔細觀察昆蟲的觸角、上顎、翅膀、足,卻從不思考這些器官在昆蟲的勞動過程中起什么作用;他們給昆蟲工人命名,卻不知道這個工人生產的是什么。昆蟲的生命最重要的特征——本能、習性等等,登不了昆蟲學的大雅之堂。陳舊的研究方法,當然不可能了解到昆蟲世界的真相,以致一些大師的著作中也充斥著荒誕的理論與說法。法布爾挑戰傳統,將自己變成蟲人,深入到昆蟲的生活之中,用田野實驗的方法研究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生育、死亡。
法布爾精神已經燭照世界一個世紀,我們終于有了一本《昆蟲記》的中文全譯本(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使我們能夠透過法布爾的著作領悟法布爾精神之精髓。如果這種精神能夠喚起我們關愛生我養我的大自然、敬畏生命哪怕是微小如昆蟲的生命,我們的世界將會充滿愛,我們的家園將會變得更美好;
(選自《中華讀書報》2001年4月25日)
鑒賞品讀
奉獻精神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它一直使我們肅然起敬。文中描寫的法布爾為了研究昆蟲而奉獻著自己,字里行間無不體現著法布爾對昆蟲的愛。
閱讀思考
1.為何說《昆蟲記》堪稱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范?
2.請仿照最后一自然段中橫線前面的語句,在文中的橫線上再續寫幾句話。
3.通讀全文,你覺得法布爾在研究昆蟲時所遇到的困難有哪些?他是怎樣克服的呢?
本版參考答案見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