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人沒話說。31%
過去—年,自己在工作與生活方面沒什么成績,擔心被家人瞧不起。26%
自由慣了,害怕父母的管束與嘮叨。18%
太多的親朋要見,不喜歡社交和客套。10%
更喜歡與朋友在一起,與家人在一起不自在,但不能確定壓力來自于哪里。5%
年夜飯變成賭氣飯何麗29歲海關工作人員
結婚后,幾乎每次回家都會與父母在飯桌上起爭執。父親是典型的“老革命”,從小到大我就沒被他夸獎過。如今,他總以為還在他那個時代,喜歡對我的生活指手劃腳,每每搞得我火冒三丈。但爭吵過后,看到父母傷心的樣子,我又很內疚。春節將至,父母打電話問我回不回去吃年夜飯,我很矛盾,又想陪老人過個愉快的除夕,又害怕當著我老公的面與父母吵架。我該怎么辦?
《GOOD》提問
《GOOD》:為什么我們對家人的一句挑剔就無法忍受?如果父親是你的上司,你會不會忍?
何麗:會。因為那是上司,我要從他那兒拿薪水,那樣的忍受是有回報的。
《GODD》:但是父母給了你生命,這不足以構成忍耐的原因嗎?
何麗:如果在家人面前還要忍耐,那活得太累了吧,而且,無論我得罪他們多少次,他們都不會介意,所以我覺得在家^面前,不需要忍耐。
《GOOD》:你是否認可父母是愛你的,只是愛的方式有問題?
何麗:認可。父親曾經對我說,盡管我缺點很多,但如果再次選擇,他還是會選我當女兒。但我就是受不了他那自以為是的前半句。
專家建議
家人的批評也是愛
中國父母習慣于“以恨鐵不成鋼的方式表達愛”,對于父母的責難,如果認真你就傻了。
中國^的平均壽命是72歲,即使你父母有幸都活到這個年紀,你能聽到他們嘮叨的時間也不會太長。
不在意你的人,懶得評你呢。
父母就是你的鏡子,當你覺得他們很討厭的時候,其實自己一定也正以一種很令人討厭的姿態出現。
你在他們眼里—無是處,可他們還是那樣愛你,真幸運。
在你糾結是不是要與家人一起吃團圓飯的階段,請于每天睡前默念以上5句話,它們能夠讓你看到星空,而不僅僅是腳下的爛泥地。
離婚的我恐懼回家過年Karen 31歲時尚雜志編輯
離婚后,父母見到我總是哀聲嘆氣,親戚朋友的關心更是讓我想死的心都有。其實我并不覺得自己有多可冷,更不認為—定要再婚,但他們總是問我找人了沒有,還嘲笑我要求太高,太理想主義。眼看要過春節了,回家,就意味著不僅要忍受父母的老調重談,還要陪他們去親戚朋友家里拜年,接受親朋的“關心”,這些事,想想就頭痛。請問有什么好辦法克服種心理恐懼?
《GoOD》調查
《GOOD》通過微博、開心網等方式,調查了—部分資深單身或重回單身的女性,高達59%的被調查者表示害怕面對父母與親朋。其中超過5成的人表示,在即將到來的春節,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去親戚家拜年。
專家建議
善意的謊言來對家人
在回家之前,將所有擔憂以及可能引起不快的事情向好友傾訴或者干脆用激烈的言辭寫出來,發泄一通,給自己的承受力騰出內存。要在家人中間拉攏至少一個同盟軍,他(她)能夠在你感覺尷尬時站出來為你說話,或者僅僅是一個眼神的溫暖也會讓你覺得有力量。
善意的謊言對大家有利。與父母出去拜年,遇到過于關心你個人生活的三姑六婆,你一定不能畏手畏腳,這只會讓他們的好奇心升級,并且讓你父母覺得沒面子你要挺起胸膛告訴他們自己好事將近,就當做自己新年的美好祝福。
換位思考永遠是解開心結最好的良藥如果將來你的孩子離婚,你是否能夠做到絕口不提?很多時候,無法解開心結只是因為你太把自己當回事兒。在中國,過問別人的私生活是千年傳統,別人出于客套過問,你出于禮貌回應,大家轉頭各忙各的,正如網絡流行語所說,別擔心世界把你拋棄,其實世界根本沒空答理你。
我在兄妹中混得最差王薇薇32歲網店老板
我家有兄妹3人,連堂兄堂妹表兄表妹,加起來有十幾個。大約祖墳風水比較好,大家都—個比一個能干,我這個網店小老板是混得最差的。每到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或跟父母走親訪友,我都覺得自己低人—等:每個人都喜歡炫耀自己賺了多少錢,明知我賺錢最少最辛苦,卻還假惺惺地說我從事的是朝陽行業。請問,我應該怎么面對這種尷尬場面?
《GOOD》提問《GOOD》:如果你的網店做到了全國第一,你還會不會逃避回家過節?
王薇薇:當然不會。我會很愿意回家,而且要買很多禮物送給大家。
《GOOD》:你如果那樣做,是顯擺,是想將親人比下去嗎?
王薇薇:我不會那樣想。就算兄妹賺錢沒我多,但他們或許其他方面比我強呢。
《GOOD》:那為什么你覺得那些賺錢多的兄弟姐妹,是在你面前炫富呢?
王薇薇:說不清楚,可能是我想得太多了,但我控制不了。
《GOOD》:你是個特別好強的人,對吧?
王薇薇:是的,并且好像越來越好強了。就像別人說的那樣,自卑與自尊心是成正比的。
專家建議
快樂心態是你的主人
過年回家前,仔細給每個人準備貼心的小禮物,不要因為自己的禮物比不過別人,就忽視表現的機會。既然他們都是有錢人,自然不在乎禮物的價值,而在乎禮物的心意。
如果你真的很想比。事業上比不過,還可以比生活,生活上比不過,還可以比身體。其實人這一輩子,比的不是誰漂亮誰有錢,而是誰想得開,心態才是你真正的主人。
姜武說哥哥姜文是大樹,“大樹底下好乘涼”,如果周圍的人全比你混得差,你會不會也很累?把自己當老幺,享受被關心被照顧,只要你別打腫臉充胖子,兄弟姐妹對你—定會關愛有加。
你一定對“金錢決定一切”深惡痛絕,可為什么自己在面對家人的時候,卻要篤信金錢決定一切?可能你給父母過年的錢不如別人多,但只要嘴巴甜一點,關愛多一點,父母也會樂呵呵。
親情恐懼的心理他納米
我們為什么無法好好面對家人
雙重標準
我們覺得自己可以放下一切偽裝面對親人,可以將有刺的話扔給他們,將不好的臉色擺給他們,他們都應該接納。然而,一旦他們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就開始恐懼、抱怨、逃避。我們總是向他們要求許多的愛與包容,我們自己的愛與包容又在哪里?
超強的“第六感”
母親簡單的一句“你這件衣服太小了”就會讓你火冒三丈,你覺得她永遠在挑剔自己。在家人面前,我們往往有超強的第六感,總能聽出弦外之音,因為我們潛意識里很在意家人的看法,即使旁人都不認可自己,家人卻絕對不能不認可,這固然不錯,只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旁人都可能不認可我,家人卻絕對不可能不認可我。
不愿意“明明白白我的心”
“你是我的親人,你應該明白”是最大的錯誤。家人之間需要的溝通與了解絕不亞于我們與同事或朋友。想當然地覺得親人之間心有靈犀,不必多言,最終只會導致誤解多多。其實,越是家人,表達關心的方式越容易含糊不清,與其在心里猜測,不如明明白白地告訴對方你的想法。
將自己的情緒強加于人
因為不擔心失去,便少了許多經營,我們甚至喜歡將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強加給對方。比如當自己煩悶的時候,如果家人談笑風聲,我們就會覺得很受傷,仿佛家人不是獨立的人,而是依附于我們的某件物體,必須與我們同喜同悲。而事實上,即使家人之間,每個人也都是獨立且“自私”的,這世界上,原本沒有絕對的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