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石創(chuàng),原名石有生,廣西靈川縣人,散文家,作家,本刊總編輯。中國國際作家聯(lián)合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理事,廣西作家協(xié)會會員。
相識多年,也許是我粗心,我始終沒有好好地認識自己身邊的作家,更不知道他是廣西作家協(xié)會的會員。直到有一天,他不經(jīng)意間透露出秘密后,我才恍然大悟。因此,我還是決心把這篇拙作定為《初識陶君國》。
為什么呢?因為他有點與眾不同。世事的滄桑與歲月的艱辛在他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雖然歲月無痕,卻在他那張清瘦的臉上顯現(xiàn),使他變得謹慎與“老謀深算”,更不輕易張揚自己,甚至不肯印發(fā)一張名片。當然,老謀深算并不是說他算計別人,而是指他辦事周到,考慮問題長遠而周全,扎實有效。工作多年,他是小心翼翼,從未受到過上級的批評。
我在他手下工作兩年多,他給我的印象是:勤奮工作。1987年,桂林市工商局主辦《工商導報》,報社只有他和黃龍云、胡思進三個人,他是主編,既負責編稿寫稿,又擔當外聯(lián)等許多雜務工作,一人頂多人用。為打開發(fā)行局面,他在酷暑天氣只身外出尋求支持,火車轉(zhuǎn)汽車,10天跑了12個縣市,局面初步打開,人卻又黑又瘦了許多。
我只是后來者,年輕單身漢一個,那年代由于沒有桶裝水,我每天必須八點鐘前趕到辦公室打掃衛(wèi)生,燒好開水。因為老陶有一習慣,特別愛好喝茶和抽煙,辦公室里如果沒有開水,我肯定會受到批評因為有來訪者,他必定起來給客人沏茶,開水是必須常備的。讓我感到納悶的是,雖然吸煙有害健康,但對他來說,卻相安無事。可能是他喝下去的濃茶與吸到肺部的煙相沖抵消,因而清瘦的他卻也健康長壽。
他一般不多言談,有時召集我們開下會,也是三言兩語,開的是短會。對我也一樣,言語不多,但我能從他淡淡的言語中感受到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guān)切和呵護,我租房住,他破例給我補貼;同時希望我擺正“業(yè)”和“余”的關(guān)系;希望我能吃苦,走得正,走得穩(wěn),一生平安……
一年后,上級局要辦報申請刊號困難,就將《工商導報》接過去改名續(xù)辦,要求桂林市工商局“扶上馬,送一程”。于是老陶和我等三人便匆匆趕往省會南寧,與黃耀坤、晏文謙一道著手創(chuàng)辦《廣西工商報》,又與他共事一年多。《廣西工商報》正常出報后他因家累不愿留下,又回到了桂林市工商局,此后一直負責記者站工作,為多家“工商報”服務直至退休。
我與他共事期間,從未見他寫作品,其實,他已經(jīng)在一些刊物上發(fā)表了好些中篇小說及一些短小說作品,后來才知道是在調(diào)來工商局前寫的東西。辦報壓力大,工作忙,顧不上文學創(chuàng)作了。他從沒有拿他發(fā)表過的大作讓我們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從不談起他是區(qū)作協(xié)會員,這就是我所了解的作家。
老陶的作品,詩歌多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有關(guān),反映的是六、七十年代火熱的工廠生活,早期的小小說及報告文學也是如此。字里行間洋溢著他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愛,從進廠學徒直至調(diào)離工廠,老陶以他瘦弱之身掄了20多年的大錘而無怨無悔。他的坎坷經(jīng)歷在他的著作《昨日之聲》中有所體現(xiàn),讀之有如“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之感,還感覺到他是一個“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的人。而他的另一本著作《桂林陶冶作品集》,卻以刀光劍影、俠肝義膽而著稱,多篇文史小說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俗而不庸,構(gòu)思奇妙,語句精練,所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有個性,讀來讓人迷入其中真假難分,可見他的文學功底和寫作水平是何等的高超。這就是我對他作品的評價。
最近,我有事回到桂林,見到他時,他還是老樣子:清瘦而精神。唯一有變化的是,多了兩本著作。問他是否還在寫作,他說寫的,在網(wǎng)上發(fā)發(fā)帖子,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