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總能聽到“感統失調”這個詞,感統失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與寶寶的專注力又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媽媽們如何小心別制造感統失調寶寶?
感統失調
引發專注力問題
寶寶必須有良好的感覺統合,才能順利接收外部信息。如果寶寶感統失調,則他無法感知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是做什么,于是無法專注做一些事情:比如手拿著筆畫畫,卻盯著旁邊小朋友玩橡皮泥,或者窗外的鳥叫,或者是旁邊的電視聲……寶寶就是沒法只收集有關“畫畫”的訊息,顯得注意力渙散,真是讓人頭疼呀!
你在制造
“感統失調寶寶”嗎?
“怕怕媽媽”
在他小的時候你總給他穿過多的衣服,因為總怕他凍著?或者他大一些時,你總讓他呆在一個“安全”的區域內?因為他太小,玩具小車離他太遠,別自己夠啊,媽媽給他拿過來;小腿兒那么短,爬臺階有多危險,還不如媽媽直接給他抱上去呢……
你有可能在制造:“觸覺失調寶寶”。
他可能會遇到的專注力問題:日后,他有可能會不喜歡別人碰到自己,不停關注別人動作,沒法專心聽課;或者他會在課堂上動來動去,只因為覺得制服不對勁兒。
“要安靜媽媽”
你覺得總是蹦蹦跳跳的寶寶不淑女,于是只讓她靜靜地畫畫啊看書啊;或者認為男寶寶也要有紳士風度,不可以當瘋跑亂跳一身臭泥的“淘小子”?
你有可能在制造:“前庭覺失調寶寶”。
他可能會遇到的專注力問題:日后,他有可能喜歡在課堂上搖頭晃腦,他將是課堂上的“動作明星”!
“包辦媽媽”
你覺得寶寶做事超慢,于是,衣服也替他穿了,飯也一個勁喂給他吃,還替他拿小書包?
你有可能在制造:“本體覺失調寶寶”。
他可能會遇到的專注力問題:日后,他有可能寫字七扭八歪,常常不小心碰到桌角凳腳,常因動作笨拙被旁人恥笑。
感覺統合能力的提升著重于大腦可以獲得各種感覺刺激,包括視覺、聽覺及本體覺、前庭覺等,簡單的說,就是鼓勵寶寶多參與各種事物,例如自己搬小椅子來坐、自己收拾碗筷等,在寶寶從事日常生活事務時,自然而然獲得感覺統合刺激!也就是說,不要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寶貝,就幫寶寶把每件事做好,這不僅影響到了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更降低了寶寶的生活獨立性,并造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
媽媽的困惑:
我家寶寶是感統失調嗎?
悠悠兩歲多了,很奇怪的是,她常常玩玩具5分鐘就不想玩了,或者玩明白了以后就不想玩了,這是不是她專注力有問題?
專家解惑:專注于新鮮事物
3歲前寶寶專注力大約可持續4到6分鐘。他正處于與環境互動、探索的時期,會對于新鮮的事物感到好奇,等到會了或是不好玩了,也就接著又去玩其他的東西,寶寶從日常生活中得到許多經驗和刺激,反而幫助大腦神經的連結,將來生活與學習的反應會更快速!
讓寶寶對玩具保持新鮮感:這時期寶寶的“喜新厭舊”是正常的,您可以先將寶寶不玩的玩具收起來,過一個禮拜后再拿出來,寶寶會因為感到新鮮而繼續玩這個玩具。
小寶2歲了,他玩積木的時候不會照著樣子搭出個形狀,而只喜歡往上往高壘,因為小寶是剖宮產寶寶,所以很怕他是感統失調!
專家解惑:空間概念的初次建立
2歲的寶寶開始建立起三度空間的概念,在堆積木的時候除了在地上排成長列火車以外,也會開始往上蓋房子,這樣的過程是寶寶對于空間概念的建立,這屬于正常的發展。
媽媽觀察是最重要的:媽媽要是不放心,可以觀察,比如用2公分左右寬度的積木讓寶寶往上堆,此時的寶寶大約可以疊到六個積木高,這樣就不算有感統失調。除此之外,感覺統合屬于整體生理問題,不會只出現在堆積木的時候,你應該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寶寶還有與其他人表現不同的地方。
讓寶寶遠離
感覺統合問題
從生理學角度講,剖宮產的寶寶的確有較高的比例會有感覺統合問題,但是也不代表順產的寶寶完全不會有感覺統合的問題,因此順其自然是最好的方法,重點反而是在寶寶出生后,父母是否可以根據寶寶的發展狀況給予適當的游戲或活動。
當寶寶3歲前:給他探索的自由
關于感覺統合:寶寶會走路之后,就應該帶他到戶外走動,在對環境的探索中,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將會自然發展。
關于專注力:現在家庭中寶寶生得少,家長總希望他能夠好好學習,甚至提早學習,所以只要寶寶沒有配合學習,就會被認為不專心。但事實上,我們必須根據寶寶的發展程度來判斷寶寶的專注力是否正常,而不是從家長的期望來看。
3歲前的寶寶,需要的是從與環境中事物的互動來獲得經驗,并且加強大腦神經的連結。當大腦可以處理環境中許多訊息時,大腦才能夠篩選出哪些訊息是需要注意的,哪些訊息可以不要理會,因此寶寶才可以表現出“專注”的態度。如果家長一味要求3歲前的寶寶專心地玩一個玩具超過10分鐘,不僅會讓寶寶感到厭煩而坐立不安,不僅影響學習質量,甚至會讓寶寶排斥學習。
當寶寶3歲后:培養運動習慣
關于感覺統合:3歲之后的寶寶,父母可以培養他運動的習慣,讓他每天都可以盡量在戶外自由活動半個小時,并且不要過度約束寶寶要玩什么,這樣寶寶的感覺統合就不會出現太大問題。
關于專注力:當寶寶過了3歲,就需要提升專注力了。但是專注力的發展也是循序漸進的,比如父母只要看到寶寶愿意靜下來操作玩具或學習,就要贊賞與鼓勵,讓他知道這樣的作為是正確的,才會愿意繼續專心。如果媽媽無法確定寶寶的專注力是否有問題,除了尋找醫學專業或資深教師以外,其實可以讓寶寶與同年齡的寶寶一起游戲,看看自己的寶寶與他人是否有不同,也可以請親朋好友也來觀察一下,這樣對寶寶才會有更公平的觀點。
張旭鎧: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臺灣兒童潛能發展協會秘書長、臺北市青少年暨兒童關懷福利協會秘書長、臺灣職能治療師聯合會理事、臺北市職能治療治療師公會監事。高雄醫學院復健系職能治療組畢業,從事兒童職能治療十多年來。于2009年7月出版的第一本書《5分鐘玩出專注力》獲得父母極大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