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寶寶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夏秋季節尤其普遍。
對于腹瀉,中醫也有方法呢!
中醫腹瀉分類型
風寒瀉
寶寶過食生冷食物,如吃冰棍和冷飲,或感受風寒(吹空調、肚子受涼)后引起的腹瀉。常見發燒,怕冷無汗,腹鳴腹痛,大便清稀,夾有泡沫,鼻流清涕。
護理方法
寶寶除了腹瀉外,還會出現腹痛,媽媽可用熱水袋,灌入50℃的熱水,用毛巾包好,敷在寶寶肚臍部位,能緩解腹痛,減輕腹瀉。
傷食瀉
寶寶食入過量或添加輔食不當引起的腹瀉。常見腹脹腹痛,便前腹痛,大便稀,或見奶瓣等不消化食物,口臭氣促,食欲不振,夜臥不安等癥狀。
護理方法
出現此類腹瀉,應控制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可吃些稀飯、面條,不吃油炸食物,以減輕胃腸道負擔。
濕熱瀉
寶寶腸胃積熱,或外受暑濕引起腹瀉。常見腹瀉急促而量多,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湯樣,便味穢臭,或伴嘔吐,厭食乏力,發熱煩鬧,口渴、小便赤黃等癥狀。
護理方法
可服用馬齒莧山楂粥調養。新鮮馬齒莧250克、山楂25克、粳米100克。把馬齒莧洗凈切碎,山楂洗凈去核,備用。粳米淘凈,用大火煮沸投入山楂,改為小火煮至米開花,投入馬齒莧,再煮沸即成,清熱利濕。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食,連服3日。
脾虛瀉
寶寶久病久瀉,或身體虛弱引起腹瀉。常見面色發黃,疲倦無力,大便稀,食后即瀉,色淡不臭等癥狀。
護理方法
這種腹瀉的寶寶體質較差,當腹瀉好轉后,要增加寶寶戶外活動時間,增強寶寶自身的抗病能力。
提示:很多中藥能治愈腹瀉,但需要請中醫大夫根據癥狀體征、舌苔脈象進行辨證施治。所有中藥,應根據寶寶的年齡,按說明服用。
按摩捏脊治腹瀉
按摩
寶寶仰臥位,媽媽以中指按揉中脘穴(臍上4寸)3分鐘,手掌摩腹3分鐘;然后改為坐位,搓摩脅肋2分鐘。
捏脊
捏脊療法對于脾胃虛弱的寶寶,尤為適宜。捏脊時,主要將手法作用于寶寶后背的脊柱及兩側,脊柱屬中醫督脈,主一身之陽,捏脊可調理陰陽,健脾補腎。操作時,醫者以雙手食指輕抵脊柱下方長強穴,向上推至脊柱頸部的大椎穴。同時雙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動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時,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結束后,用兩手拇指在寶寶的腎俞穴輕抹十下即可。
就醫指征
急癥的腹瀉,如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的腹瀉,西藥效果更快。當寶寶腹瀉為水樣便、一天腹瀉超過5次、腹瀉同時伴有頻繁嘔吐時,建議盡快帶寶寶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