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 堃
一個活動,一座城市
□ 本刊記者 劉 堃
西安,從來都是一個不缺少大新聞的地方。
在國人經歷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及廣州亞運會之后,西安緊接著就迎來了自己的“世”字頭超級活動,比肩北、上、廣,打造國際化都市,成為了這座中國最“古”城市的全新姿態。
一邊是強碩的“歷史肌肉”,一邊是與國際化接軌的現代超級活動,無疑,西安正在摸索著平衡“古今”,轉型中的西安強烈地折射出中國縮影。
一邊是強碩的“歷史肌肉”,一邊是與國際化接軌的現代超級活動,西安正在摸索著平衡“古今”。
在中國的歷史名城中,西安的地形當屬與北京極為相似。西安以鐘樓為中心,東西南北正方向四條大街輻射開來,同時,現已建成三環。
目前,已經開園一月有余的世園會便是在東北三環外的浐灞河畔。2007年當西安將世園會申辦成功后,便開始著重治理這個曾經垃圾成山、污水橫流的地方。
早在西安成立浐灞區之前,西安市民對此地的印象只是“臟亂差”。 老陜(人們對當地原住民的一種稱謂)周軍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說:“以前,浐灞河兩岸的紡織城及軍工產業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內,很多河段垃圾成山,并且很多非法采砂的企業,將河道挖出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沙坑,這里的人們都想方設法搬離這個地方,根本不用說會主動去選擇到這里居住了?!?/p>
與上海世博會將園區地址選在當時最為落后的浦江兩岸一樣,西安也將世園會會址大膽地選定在了一塊略顯蒼涼的荒地上。
“當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世園會在那里開,那么這個地方的環境肯定差不了?!蔽靼彩形N⑿麄鞑坎块L王軍接受采訪時反復提到前后的環境變化。
如今,滿眼綠樹和水系磅礴的浐灞區已被冠為“生態區”,房價從5年前的一千余元直接飆升至七八千元。
“如果沒有這個活動,我們可能還沒有這樣做,或者說沒有這么快,世園會迫使我們必須加快速度,與歷史相比,這兩年我們的速度確實很快。”西安市市政公用局局長雷英杰說。
高速的發展成為游客們的主要感官印象。從西安火車站出發經過長樂西路、長樂東路后進入東三環路向北至浐灞生態區,這條線路成為了乘坐火車來參觀世園會的外地游客的最佳路線。14.9公里的路程里,道路兩旁的樹木移植工程都已完畢,只是多數都還需要支架扶持和吊瓶“輸液”。
與此同時,市政方在14條直通世園會的公交線路上設立了專用通道,用顯眼的紅色刷漿而成。積壓多年的普通公交車直接??吭谥鞲傻缽亩绊懞筌嚽靶械膯栴}也基本解決,全市內公交站點的“停靠港灣”現已都修繕完畢。原來的路面、道沿、井蓋以及路燈在4月28日世園會開園前也都全面維修翻新?!暗轿靼瞾砗?,你不會直接到世園會景區內去,道路是人們的第一印象,因此我們的想法就是‘條條道路都是分會場’”,雷英杰說。
與歷史的“古”對應的是現代的“新”。西安新城區正以幾倍于過去的發展速度進行著“造城運動”。隨處可見土木工程的大力興建,一座座商品樓正在借助西安的轉型拔地而起,且都冠以“皇家、帝都”及如今的“生態”名義,價格從5千至1萬多不等。
嚴群在西安工作了五年,并且是建筑行業,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西安的平均收入不高,房價雖然沒有北京、上海那么貴,但是百姓的承受能力可能比這兩座城市也差不了太多。以世園會為例,浐灞這里以后肯定會成為繼‘曲江’之后的又一個‘富人區’?!?/p>
高速造城的背后,其城市的承載力也經受著各方面的考驗。“以前開車十分鐘的路,現在基本需要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嚴群說。
《民生周刊》記者實地體驗,以火車站為頭,一直向南,穿過北大街,途徑鐘樓,到達南門,全長6.8公里的路程,開車卻需要一個多小時。
來西安參觀世園會的游客多數都會去老城區再觀光一番,但在路上等候的時間讓他們煩躁不安。
“南門外的交通擁堵近些年尤為突出,包括東門外也是一樣的情況,為此,我們規劃正在從朱雀門到文昌門段修建地下通道,用以緩解擁堵”,雷英杰局長表示政府正在一步步解決之中,他說,今年通車的地鐵2號線將會對緩解擁堵起較大作用。

如果你是陜西人或者長期關注西安這座城市的話,那么你一定會發現,在以文化為主,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轉變中,西安近些年大手筆不斷。
2003年7月,曲江新區正式成立,近兩年已基本建設完成。所處西安東南的地理位置囊括了最著名的大雁塔和曲江園林遺址。規劃面積約47平方公里,也是西安市第四次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中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其中最著名的文化項目大唐芙蓉園和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項目一度名噪全國,其規模及投入資金也都在西北城市乃至全國同類項目中名列前茅。雁塔北廣場及大唐不夜城已經成為了市民們每晚休閑的最佳去處。
2005年開始舉辦的“歐亞經濟論壇”現已經舉辦了三屆,并且其永久會址已經常設浐灞。
此次世園會的舉辦再一次由浐灞加速,帶動整個城市進程。其會址占地418公頃,其中水域面積達188公頃,47個國家參與、109個室外展園及預計178天的1200萬人參觀都創了世園會歷史之最。
除了大型文化項目外,經濟及民生項目工程也紛紛上馬。今年由國務院正式批復的“西安內陸港”建設已經破土。資料顯示,西安國際港務區位于西安城市東北部,規劃建設區面積44.6平方公里,以西安綜合保稅區、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為三大核心平臺為支撐,創造性地構造出了“中國國際內陸港的模型”,通過港口服務功能內延至內陸地區,建設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創新型開發區。
而“關中—天水”經濟帶的實施,則是西安作為最具有實力的代表城市,正在打造的以西安為主的城市圈。
西安社科院張永春研究員告訴記者:“歷史上無論長三角地區,還是珠三角地區都把握住了歷史機遇,作為歐亞大陸橋上的重點城市,西安這次一定不能有失?!?/p>
市內地鐵2號線(北客站至韋曲段,南北方向)今年10月將首次開通,整個規劃涉及6條線路。西安市行政中心的北遷也已經全部結束,一位政府官員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政府之所以北遷,目的其實很明確,就是要平衡城市的發展。和北京‘北富南窮’正好相反的西安一直以來呈現出的是南富北亂,西貧東臟。”
“如今,東有浐灞,南有大學系和大唐系,西有復古的傳統商業街區,北再加上政府的遷移,從發展上會漸漸趨于相對平衡?!?/p>
“西安是國家確定的繼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個國際化大都市,并且只有這三個,廣州、深圳、武漢都沒有在這個范圍內。”西安市政府秘書長張建政告訴記者,“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經濟中心,而西安要走的就是文化中心”。
事實上,“國際化大都市”這一概念最早由蘇格蘭城市規劃師格迪斯在1915年提出,后被國際社會普遍采用。盡管一直沒有形成公認的標準,但幾乎所有的標準都認為,國際都市需要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務功能以及對世界和地區經濟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西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是西安市民最引以為豪的驕傲,教育產業也相當發達,名列全國三甲,卻長期存在留不住人才的現象。香港中國城市研究院副院長王合成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說:“長期以來,西安以歷史為傲,也被其歷史所累,市民的思想觀念還是相對保守和錮封,西安的科技創新能力其實不弱,但主要體現在高校方面,市民思想解放得還是不夠。”
西安社科院張永春研究員對這一點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世園會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借這樣一個機會,政府應該著力使‘西安人’向‘國際人’轉變。從行為方式、友善的態度、對國際文化的了解、外語程度、契約精神、人文發展指數以及文明禮儀等方面坐實軟實力的提升?!?/p>
在一份國內媒體的公開報道中,通過城市文化、市民素質、城市個性等眾多方面對城市進行了一個評比,西安雖然進入了前十名,但僅“城市文化”這一項位列第三(前面是北京、上海),而在“城市便捷程度、城市內部交通的便捷程度、城市個性及國際化程度”等方面均靠后。
另一份從普通民眾的視角進行的國內調查顯示,西安想成為國際化都市還存在的以下10個不足:人口不夠;外籍人口比例不足;人均GDP不足;第三產業占GDP比率不足;年舉辦國際會議次數還是較少;公共素質較差;世界500強及分支機構設立不夠;金融業相對落后;軌道交通客運比重不足50%;空港年吞吐量還是較低。
關于城市的定位從改革開放后期以來一直糾結著中國各大城市,當一個地方做出成績后,總會被行政化地作為標本用于其它城市拷貝,從而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特色”。
西安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同樣在城市的定位上經歷過很多次的調整。最早因為擁有不可再生資源提出過“能源基地”,其后因為較好的軍工及制藥等提出過“制造業之都”等模糊定位。
而“文化西安”的定位其實也已爭論已久。2004年,西安市掀起了一次城市定位的大討論,“當時西安市的各級領導、學者,甚至市民都參與了討論?!蔽靼彩猩缈圃焊痹洪L李驪明公開表示,正是經歷了那次討論,西安才擺脫了眾多的模糊定位,將城市定位重新落腳于“文化西安”上來。
而對于所謂“古文化”的一面,西安率先打出聞名于世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兵馬俑”,這也是中國對外輸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而后大唐芙蓉園和大明宮遺址的開發則重點突出了中國最強盛時期的“唐文化”。
如今最新的名片是以世園會、曲江為主的“環保生態”。
對于多張名片的問題,西安市旅游局局長周愛全表示,外籍游客大多僅僅關注是“古”的還是“今”的,如同埃及的金字塔,我們不會去細究它是哪個法老留下的一樣。
但也有學者表示,對于眾多的文化牌,細分固然好,卻還要有主次,世園會所提倡的環保、生態應該是一個國際化都市必要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做好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凸顯城市的個性與張力。

城市定位的問題從改革開放后期一直糾結著中國各大城市,西安這座古城同樣在城市定位上經歷過多次調整。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龐 佳